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小桔灯网 门户 资讯中心 企业杂谈 查看内容

很多IVD企业,不敢提融资的事了,其实早“熬不住”了

2025-7-7 14:32| 编辑: 归去来兮| 查看: 163| 评论: 0|来源: 体外诊断IVD知识库

摘要: 曾经争相融资的IVD赛道,如今陷入集体沉默

曾经争相融资的IVD赛道,如今陷入集体沉默:企业不敢提融资,投资人不敢投钱,双方在寒冬中默契地维持着表面平静,而水面之下,暗流早已汹涌。

01 融资寒冬

2023年至今,IVD行业融资环境急转直下。标志性事件是十家IVD企业集中搁置上市计划,包括凯实生物、瑞博奥等曾被视为“潜力股”的企业。与疫情期间资本疯狂涌入的盛况相比,如今投资机构对IVD项目的尽调周期显著拉长,估值预期腰斩已成常态。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供需双杀:求端,后疫情时代检测量断崖下跌,叠加集采政策全面铺开(平均降幅53.9%),企业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融资端,资本市场对IVD赛道预期转向悲观,财务投资者撤离,产业资本观望,仅剩地方政府早期基金“输血”,却要求绑定产能落地。

02 “不敢融资”背后的三重恐惧

企业回避融资话题,实则是多重压力下的无奈自保:估值倒挂的尴尬,疫情高峰期,部分企业估值虚高至营收的20倍以上。如今市场回归理性,企业若按当前估值融资,将直接导至老股东权益稀释,甚至触发对赌条款。现在融资等于承认过去估值是泡沫,团队期权立刻变‘废纸’;

尽调“扒皮”的风险,融资需接受严苛尽调,而许多IVD企业存在历史遗留问题:股权结构混乱、财务合规性不足、成本核算模糊等。一旦问题暴露,可能引发监管关注或客户信任危机,反而加速死亡。

战略收缩的被动选择,头部企业如圣湘、九安等手握百亿级疫情红利,开始向下游扩张;中小企业在资本加持下抢占赛道。未及时融资的企业陷入“不扩张等死,扩张找死”的困局。融资可能换来短暂喘息,却难敌巨头碾压。

03 活下来的企业在做什么?

行业洗牌期,幸存者正以非常规手段求生。从追逐高估值股权融资,转向债权融资(占比45%)和政府补贴。例如某分子诊断企业以设备抵押获得银行贷款,利率上浮30%但避免股权稀释;掉低毛利产品线,聚焦院内刚需项目。某POCT企业关闭国际事业部,将研发投入集中于心梗三联检测卡;渠道下沉换现金流,放弃三甲医院高端市场,转战县域医疗,以现款现货模式维持周转。

当前的低谷本质是价值回归。未来IVD行业将呈现两极分化,幸存者年利润超5000万、原料或仪器自研占比>30%的企业,将获产业资本青睐。投资逻辑从“赌赛道”转向“看盈利”;上市路径迁移,A股仍是首选(估值高、流动性好),但更多企业转向北交所。港股沦为次选,美股基本出局;资源型资本上位,纯财务投资者退场,具备渠道或临床资源的产业资本成主导。

IVD行业的融资沉默,这是暴风雪前的寂静。不敢融资的企业,实则在资金链断裂边缘无声挣扎;敢于直面估值缩水、接受苛刻条款者,反而可能抓住最后生机。现在不是讨论谁估值高,而是看谁先熬到天亮,活下来的,就是新规则的制定者。

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

最新评论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