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 ![]() ![]() 众所周知,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低价”竞争在医疗领域是十分常见的手段。特别是在公立医院招投标方面,多地频繁出现“整套流水线1元超低价中标”这类极端事例,使得医疗设备和服务的质量遭到质疑,对行业生态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此前,人民日报就在多篇文章中谈及“低价中标”的危害,不仅扰乱了政府采购的公平公正性,还助长以次充好,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并对整个行业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因此,为遏制“超低价”中标这股不正之风,近年来国家及地方下发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财政部下令: 严查设备耗材“异常低价”中标 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县域医共体设备更新项目纷纷启动招标,超声、CT、DR、MR、血透机等各类设备迎来集中采购热潮。 随着公立医院招标市场逐渐恢复,行业监管也愈发严格。 此前,国家财政部《关于在相关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开展推动解决政府采购异常低价问题试点工作的通知》就明确要求,试点地区采购人应当加强政府采购需求管理,并对耗材使用量大的仪器等采购项目严加管理。 同时,在政府采购评审项目中,一旦出现供应商报价低于同行50%,或者低于项目最高限价45%的,将被彻查。 此外,近期福建省纪委监委网站公布的十一届省委第四轮巡视整改情况显示,多家大三甲医院在耗材、设备采购方面频繁出现违规问题。尽管经过集中整改,相关问题都已得到处理,但这也暴露出我国大型公立医院在耗材、设备采购管理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加强对中标结果的公平性审查。 当下市场,除了愈加严格的政策规范,招投标领域专项检查也在各地爆发。 对于行业来说,违规招采就像是一颗隐藏的“定时炸弹”,严重破坏市场公平,而低价竞争也不存在赢家。而本次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政府采购领域的问题再度成为关注焦点。 可以预料,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精准打击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智慧监管全面推进的情况下,即便像医疗领域这种存在诸多隐形腐败的行业,也同样会无所遁形。 国家层面上,6月19日,2025年政府采购领域“四类”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已启动。地方上,多个省市也纷纷启动了专项整治工作。例如,湖南省、浙江省、江西省,还有金昌市、南阳市等。
![]()
值得关注的是,在招投标违法违规行为检查风暴中,被检查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医疗系统,供应商以及评标专家同样面临更为严格的监管,而大数据手段也成为了整治行动最有利的武器。 大力推进智慧监管,深度运用大数据分析、行为预警等数字化手段,聚焦供应商投标和专家评审等关键环节,及时发现潜在风险,精准筛查围标串标等疑点线索,以科技信息手段破解政府采购监管难题。 据了解,桐柏县纪检委专项整治工作组就是通过大数据分析、中标结果异常波动等关键指标,深挖违纪违法线。目前已累计自查抽查项目320个,督促整改项目问题66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