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 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1 分子影像学基本概念介绍  1.1  分子影像学的概念 1.2  分子影像的特点 [1] 。 1.3  分子影像与精准医学 2  成像技术 2.1  成像方式概览 2.2  核医学成像 2.2.1 CT  2.2.2 ECT  PETCT  F 、11C  等正电子核素经湮没辐射产生的双向光子,经计算机等进一步处理获得活体器官的断层图像,并可定量评价体内的生物学改变。 F 、11C 、13N 、15O  等)是人体组成的固有元素,用这些核素标记生物活性分子不会改变标记分子的生物特征和功能,标记合成的分子探针更具有生理性,能更客观、更准确地显示人体的生物学信息。因此,PET 分子影像技术在分子影像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SPECT  F  18 − F DG ,局限了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而对于SPECT,示踪剂的选取有很多,所以对于不同疾病、不同区域的诊断时,可通过选取不同的特定药物,来达到效果的最佳[2] 。 2.3 光声成像 [3] [4] 。 [5] 表明 PAI 能够进行心肌梗死(MI)诊断和损伤定位,同时具有深部器官成像和病变区域区分的能力。 3  分子探针 3.1  组成结构 3.2  放射性核素 F  或 11C  标记小的内源性分子,如雌激素受体的配体18F 雌二醇(18F FES)和 18F 酪氨酸。尽管大多数的工作都是使用轻质元素,但是正电子金属核素例如 89Zr 、64Cu  和 68Ga  同样非常具有前途,目前制约其应用的是能否有化学合成方法可以让金属核素顺利标记内源性小分子。 3.2.1 糖代谢显像  F 氟代脱氧葡萄糖(18F − FDG ),是一种2-脱氧葡萄糖的氟代衍生物。其结构与葡萄糖仅略有差异(2位碳原子上的羟基被 18F  取代),在体内的生物学行为也与葡萄糖非常相似。经静脉注射后,18F − FDG  通过与葡萄糖相同的摄取转运途径进入细胞,在己糖激酶的作用下被磷酸化形成 6磷酸 18F − FDG (6 − P − 18 F − FDG ),是优秀的分子影像探针。 3.2.2 氨基酸代谢显像  C  来取代氨基酸分子中的碳原子并不会改变氨基酸的化学性质,这表明理论上所有的氨基酸都可进行放射性标记, 并用于分子影像[6] 。 C 蛋氨酸 (L −  ( 11C ) − methionine ) 上。11C − MET  不仅能反映氨基酸在体内的运转,而且能反映氨基酸在肿瘤内代谢及蛋白质的合成情况。由于其合成方便快捷, 放射性化学纯度高,且无须复杂的纯化步骤,使得 11C − MET  成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放射性标记氨基酸。3.3 拉曼探针  3.4 诊疗一体化探针  [7] 设计合成了一种组织穿透能力强的新型近红外二区荧光分子 SY1100(发射波长为 1100nm),同时还设计合成了一种具有显著抗肿瘤活性和高度体内稳定性的大环铂化合物,进而采用基于 DSPEmPEG5000 的脂质体包覆技术,制备得到了首例基于大环 Pt 结构的近红外二区诊疗一体化纳米探针。实验表明,该纳米探针具有良好的光稳定性、被动靶向能力和高分辨率,不仅可以实现癌症的精准诊断,而且可以选择性地在肿瘤组织释放出抗肿瘤活性的大环铂化合物,从而实现肿瘤的诊疗一体化。进一步活体动物实验证实,该探针不仅克服了 ICG 光稳定差和组织穿透能力低的缺点,而且比临床广泛应用的顺铂药物具有更高的抗肿瘤效果和更低的毒副作用。此外,由于该纳米探针具有高度的体内稳定性,借助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技术,该探针还可以对肿瘤发生发展进行长期监测,并评估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 参考 ^ 李恩中,曹河折,董尔丹. 分子影像国际、国内研究进展 [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12, 46(2): 178182.^ 刘昭飞, 杨志, 王凡. 精准医学时代的 SPECT 显像探针:挑战与机遇 [J] . 中华核医学与 分子影像杂志,2017,37 (1): 24^ Huang S S,et al. Recent progresses of photoacoustic imaging in biomedical applications[J]. Xia men Univ Nat Sci,2019,58(5):625636.^ https://www.recendt.at/en/PA.html^ Lv J, Peng Y, Li S, et al. Hemispherical photoacoustic imaging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vivo detection and monitoring. Eur Radiol. 2018;28(5):21762183.^ 陈立光, 唐安戊, 王淑侠, 等. 11C蛋氨酸的体内生物学分布和初步临床应用 [J]. 现代临 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5(5):399401.^ Sun, Y., Ding, F., Zhou, Z., Li, C., Pu, M., Xu, Y., ... Stang, P. J. (2019). Rhomboidal Pt (II) metallacyclebased NIRII theranostic nanoprobe for tumor diagnosis and imageguided therap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6(6), 19681973. 
楼主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