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253|回复: 5

[讨论] ni功能真的准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11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对ni功能有以下几个疑惑:
1.ni功能为主导的人(INJ)使用ni的准确率大概比平均水平高出多少?
2.NJ使用ni来判断〖可证伪的问题〗和〖不可证伪的问题〗通常比例为多少?
3.NJ使用ni来判断的问题通常是什么领域的?数学?自然科学?语言?
4.NJ真正信任这个功能吗?ni不会让人栽跟头吗?(作为非ni人,真的很难想象)
5.ni功能的提升究竟需要什么?
6.希望有NJ们分享一下对于ni的其他看法

原文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6332818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11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ni只是能看到本来就存在的东西,并且,就算看错了,也敢一直不停的用,不停的精准。

<hr/>举例子
(1)一个新来的老师特别严厉,大家都看到了,感觉到了。
其他人比如enfp看到后,认为上课不能交头接耳了。
intp看到后,认为这个老师严格要求,心里由衷升起敬意,认为是个好老师。
infp看到后,发呆
我作为infj一看到这个老师,脸还没记住,下一秒,就能推测intp的研考不上了。
解释:
一看到她有一丝不详的预感。我认为我们这四个吊车尾,挂科的可能性升高了80%。
1,她严厉,理所当然是高要求的,怎么可能放水
2,她新来的,肯定不知道我们水平多差,出题肯定没有老老师水
3,她名校毕业出来,之前没当过老师,名校出来又没遇到差生经验,不会出简单题
4,她高估大家实力,教得太快,大多省略,大家学的都不扎实
5,她很年轻,要强,又是贬低式挑刺教育,能出书上原题就见鬼了
你们都看不到吗。这不都非常明显吗?我还能再列好几条,很明显她考卷出题非常难的证据。
intp还在那傻傻的尊敬,尊敬个鬼,大哥你成绩不好,重修的可能性已经升到90%了,这个女人的存在需要占用你在本专业更多的时间,严重影响你跨专业考研,我要是你,我就暗想自己倒霉了。
期末果然不出所料,卷子出得老难,第一次全班一半的人挂科,上面的人都在此列。intp忙于补考,补考没过。重修,重修没过。果然没时间学跨专业考研的书,一知半解自然没有考上。
当然ni最重要的是躲避风险。预测挂科,然后果然挂了,当然很没意思。
所以,我事后从考试后,一系列套卷中,找到了她出的原题。但是题太多了,所以,就挑选只和考试题型有关的,再根据难度,缩小范围。复印一人一份,有题目,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做,可以直接背几个小时的答案就行,上面果然80%有原题(其实是100%,永远要相信我猜题不是瞎蒙,是耗费心血的总结规律。)

(ni还要和se搭配。如果我没看见过这个老师,没听她说过话的,没有现实中用se功能去感觉,去听,我就不可能用ni推测她出题难。但是仅此而已,她会出什么题,我不知道,瞎蒙而已。
如果我没做过她出的卷子,没有现实中se功能去看见的题目题型(选择还是连线,判断还是分析等),具体的题目是什么?
我就不可能后续,有机会从纷繁的套卷中,去发现她出过的题目。并且,更不可能锁定套卷,再利用ni总结规律,把一整本几十页浓缩成几页。
<hr/>

  • 至于为什么笃定她不自个儿出题,用fe代入,她如果是诗歌老师,有点自卑忐忑,会反省的,灵活的。可能会自责出老难题让一半人挂科,影响大家毕业。这个时候99.99出课后简单的原题,并且,特意强调考点重点,缩小课后原题范围。
  • 但她不是人家,她的思维是高位者,高傲严厉的,外归因的模式,僵硬固执的: 她只会想这帮学生水平太差劲了,根本不值得她呕心沥血自个儿出题,99.999%出第一次借鉴的套卷上的,第二个套卷她都懒得翻开,这帮学生太不值得了,这套卷子只要有人做过就能过,够简单的了吧。(实际上全班个个要转行,根本没有几个人翻过这套卷,除了我猜题用)
(那个intp重修没过,我是让他尊敬老师好好学习,考不过毕不了业。还是直接把打印题塞给他,看两天,能过。反正他本来也打算转行,我的行为并没有耽误他学习。作为黑圣母,我当然不是道德白莲花。)
<hr/>
举例子(2)
论文答辩,班长把上届老师答辩的问题都发到群里。
大家都看到了。
enfp顺其自然,不看。
entp相信自己的实力,不看。
istj老老实实看一晚上问题,然后,慎重地开始准备四个问题的回答。结果,老师问了两个,没有一个在里面,答辩磕磕绊绊。
我infj就看了五分钟,然后,认真准备了四个问题回答。还准备问什么,可以套用这四个回答的问题。老师问了三个都在里面,倒背如流。
istj???为啥我和infj都准备了,她全猜对了,我全猜错了。
我:大哥,你准备的四个问题回答,两个都不在老师去年问学长学姐的问题里面。剩下两个,老师去年几十个问题里只问过一次相同的。
我准备四个问题回答,三个去年出现的频率都是五六次以上,只是问题具体不同,但是意思一样,回答可以用同一个回答。
还有一个问创新的,去年虽然只问过一次,但是我前面准备回答没有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我个人猜的,就多准备一道,果然问了。

<hr/>ni不是瞎猜的,是在一堆数据中,仍然认认真真归纳总结规律,然后预测。放空自己,开fe代入对方的思维,对方会问哪个问题?尊重对方的选择,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代入对方身上。
去年不同问题出现的频率根本不一样,是有倾向偏好的。再结合老师认为自己是个学渣,排除特别难的问题。结合自己的论文研究方向,排除无论如何不会问到的问题。那就很明显了。
不是istj在几十个答案中,挑自己顺眼的几个,那不和抽彩票一样?
ni是来自于数千次的数据积累,更新素材库,总结规律,下次遇到,秒推测走向和结局。如果有失误,总结分析失误的原因,不断完善和纠正。
就和数学题一样,做得多了,积累多了,总会有一个适用99.99999%的公式。下次遇到数字,可以秒算出结果。如果算错了,完善公式,提高准确率。
但是你连数据看都不看,都不努力总结规律,随心所欲,预测个鬼,那叫预测嘛?那叫瞎蒙。
<hr/>

  • 我突然意识到ni,如果不靠逻辑,就一定要和fe搭配,而非fi。预测一定是非常客观,在客观存在的系列数据中一眼看到规律,结果一般是不变的。而非主观随着自己的心态而变化结果。放空自己,才能代入他人。感同身受太主观了,不行。


  • 比如小明,被小红偷了很多钱。
  • fi使用者会想,假如我是小明,我感受到他很生气,很愤怒,很难过钱被偷。(如果小明真的和你的思想框架是一样的,你完全感受到小明的情绪,他会感觉你好懂他)
  • fe使用者会首先放空自己,发生在我身上,我当然会生气。但是放空自己,和我没关系。小明是个圣母白莲花,用小明的思维框架,他可能会觉得小红真的不容易,庆幸小红偷他的钱,日子没有那么艰难。好想要帮助她呀,总偷钱会被抓的,再给她一些钱。 fe可能理解小明现在感觉心疼小红。
  • fe使用者当然不像fi一样代入和小明感同身受,因为我的思维框架和小明的不一样,我想理解他,就必须放空自己,代入他的思维去理解。
  • 我本人不认同,我也不会感同身受,有心疼小红的感受。但是,我就是可以理解被偷钱小明为什么感觉到心疼,可怜小红,可以理解他是怎么想的。
  • 这些其实只是前提,重点是接下来预测他们的行为,生气那个人和心疼那个人,他们两个接下来的行为也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前者出题可能就会难,后者就会容易一些。前者更容易约出来一起玩,后者没那么容易。等等想预测什么都可以)

<hr/>例子(3)
假期去嫂子家串门,遇到一个嫂子同事来找她玩,和我说:他们感情真好,羡不羡慕他们呀,想不想找像你哥那样的。
其他人肯定觉得很正常一句话。
我却感受到了她浓浓的恶意: 这个女人看似天真年龄小,其实很茶。在她身边会吃暗亏。(但是我啥也没说)

为什么觉得她茶?
1,她第一次见面,不和我聊别的,非要直接聊哥哥嫂嫂的感情,还说想不想找像我哥那样的?
2,她不是当哥嫂面说,特意私下来我这儿说。说明她不是说给哥嫂听,目的不是恭维。而是说给我听。
3,我和她不认识,一上来问我羡慕不羡慕别人的感情?我(实际上是恐婚恐育第一人。
4,她是年轻姑娘,不是中年红娘八卦大妈,这话从她嘴里说出来就是很不正常,很不正常。
我当然不是分析来,分析去,想很多,然后觉得远离这个女人比较安全。她话音刚落,我一听到,我直觉就觉得这个女人不是善类。
果然我嫂子和她工作中,吃了亏,还说她吊着好几个男同事,收了人家昂贵的礼物blahblah。我还是啥也没说,毕竟又不是我的同事,我说要是那个假期说人家不好,没准儿大家以为我是挑拨离间的, 就来玩的,不多事。静静等待事件的发生,日久见人心。
当然这看起来像直觉,但是,她毕竟不是我见过的第一个人类女性。
所以,单纯没心眼的女性,我接触过是什么样子的,也见过茶茶的女孩,这经年累月有了无意识的积累的素材库。哪怕是没有遇到的类型,没有遇到的人,我也可以秒预测走向。
如果,后面开fe接触交际发现她不是,我就添加在例外,或是好人容易被误解的素材库外;如果她是,就添加到绿茶的素材库。不过我也可能一开始就远离不接触。但是,我不是事后认真总结归纳,当下第一面听到她说话,就完成了上述一系列心里活动过程,而且,是在自己还没有主动意识的情况下。ni不自觉常年开着。
通常猜题还需要辛苦主动去找题库,总结规律,做出预测。在人际关系上,完全不需要自己主动,人际的素材库打出生就有,不用现去准备,从出生就不到更新、修正、完善、补充。所以遇到人的善意或恶意,再隐蔽,别人再察觉不到,对我来说就是非常直接明显的,秒接收到。
还有看见恶意不只是用眼睛,不是看见了,听见了,然后多想。不是这样的,我有一个机缘巧合认识的女性朋友,脾气暴躁,天天骂骂咧咧,反而没有恶意,刀子嘴豆腐心,借钱二话不问就给转。真正的好东西和坏东西,大脑和心比你的眼睛和思想逻辑更早看见。
<hr/>Ni高,其它功能多少就有点废物。或者其它功能太废物了,Ni不得不一直使用,越用越准。
正因为ni和fe得到的结果又快,准确率异常高,用起来非常顺手。逻辑能力没有机会用到和发展,所以,逻辑一般都很差。se第四位,也很差。
大部分infj的看到结果,没办法跟你解释。先得出论点,再去解释结论咋来的,再找论据。
很多事情,可能没办法像上面一样解释的很清楚,因为它们都用不到逻辑推测,就能知道答案。但是,别人不知道ni预测结果是怎么得出答案的,你这时候和别人说明,就是需要te逻辑来解释清楚。
但是,你te全程苟着偷懒,没有参与推测事件的过程,是人家fe可能协助ni提高答案准确率。你te逻辑没干活,当然现场和别人解释不出来。
至于为啥不用te?infj逻辑就是能用,但不快,人家ni一年前看老师第一眼,长啥样还没记住,就知道就会挂科,并且找到题库,顺利毕业了 。你毕业后,老师都忘了长啥样了,突然逻辑推到自己当时可能挂科,已经晚了,晚了,晚了
。。。但是毕竟也能用。
当第一功能ni下了一个判断,第二功能fe没有机会接触确定这个判断没问题,及时修正。那就只能第三功能te,和第四功能se顶上,也还能用,确保ni的预测准确率高。
有te高的infj, 本质和fe一样都是为了老大ni服务的,se也是为ni服务的。

  • 假如ni下了一个错误的判断,ni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量。认为全国人民温饱不愁,然后,行为就是猛抓作风问题,家里老娘饿死了,自己独自咕噜噜叫,然后耳边:我为人人。

  • fe第二功能,和人交谈接触,大家为了自己开心哄骗自己,个个说好几个西瓜,有一吨重。——证实ni是对的。

  • te第三功能,看到的新闻说一头老母猪养得有一百米宽,看到报纸说一颗桃够二十个人分了吃。——证实ni是对的。

  • 这时候,就需要第四功能se,你要亲自去农田走一走,看看大多数作物是多大产量和体积。或者实事求是自己种一个看看。——只有这样 才能证实ni是错的。
这个时候ni修正,地没有多大产,地的粮食少,别抓什么无私奉献的作风问题了,别天天关着了,赶紧去种地吧,各种提高农民积极性。
ni的判断不同,行为不同,影响也不同。

但是,你也知道这种情况罕见,所以,靠前两个就可以满足日常需求,靠第三个基本上准确率199%.9999足够应付你出生到死亡的事件了,se功能没啥机会发展。所以,有te高的infj,但是很少见se高的infj。
se高的infj估计都是老头了,年轻的。INFJse确实弱爆了。
比如那个茶的小姑娘,se强的,哪怕ni弱爆了,交往不吃亏,没准儿把人家坑回去,就比如我妈estj。脾气暴躁一些,被坑,没准儿还能出气骂一顿。
但是我se老弱,一时半会也发展不起来。我只会走路撞门,难过的时候大吃大喝,我被坑肯定会内耗半天,吵架也吵不过。所以,就需要使用ni提前帮我判断,远离小心这种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11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个intj,结合对身边的infj们的观察,我认为Ni使用者经常会带有这两个特点:莫名其妙的危机感和莫名其妙的自信。
首先,莫名其妙的危机感,我认为这是Ni功能“居安思危”这一特点的最好体现。Ni想要抓住事物的规律,它就一定要先承认所有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老马哲人了)。因为只有变化,才有规律可言。这也就使得,inj基本都不相信永恒,坏的事物不会永远存在,好的同样也不会。这就导致他们对待问题尤其是情感问题基本上是很佛系很淡漠的。用情感问题举例,他们深知,不管是友情还是爱情,都是基于某一阶段的某一条件产生的,将来某一天,这种条件变了,那这份感情自然也就应该变了。所以缘在则聚,缘尽则散,不必强求。而且他们对这种离散时刻即将到来的转折点非常敏感(因为想要比别人更快地抓住转折的那一瞬间),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这种危机感是莫名其妙的:当大家都在为一段关系进展飞快而欢呼雀跃时,Ni常常会发出警告“请注意,刚刚你们的关系已经发展到了最高点,接下来准备出现各种摩擦了”;或者当一件事进行得过于顺利时,Ni会觉得“太顺利了,前面应该要踩坑了”。所以Ni人比较难以感受活在当下的快乐,总是神经兮兮地紧张着未来的发展,而且经常是太过悲观,尤其是对于经验不太足的Ni来说,它其实很难把握某一次摩擦究竟是这段关系的转折点还是上升过程中的一点小波折。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家会发现inj们常用的方法是:按兵不动,静观其变。这其实是在给Ni一段观察的时间,尽可能地保证Ni得出较为准确的判断。毕竟Ni也不是天神下凡,可供观察的时间越长,规律就看得越清楚,判断也就会越准确。
再说一下莫名其妙的自信。先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吧:半年前报了一场在七月份举行的考试,但是因为疫情原因,这个考试很容易被取消,而且由于报名人数多,连占座都十分困难,更别说还要合格了。但是半年前我就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次应该不仅能开考还能合格了。就是这种(盲目的)自信,来源于一种“时间到了”的感觉。遂报名,然后幸运地没被取消,最后又幸运地合格了。其实客观分析一下的话,这也并不是什么神叨的预感,只是Ni认为我为这次考试持续付出的努力(叠加上前几次被取消的)已经到了可以取得成果的时候,所以结果就自然而然地到来了。其实这种预感也可以说还是非常飘渺的,我并不是非常信任它。但是随着这几年考试经验的增多,我对每一次考试能否通过的预感变得越来越准确。因为Ni并不是天生会预测,它需要在一次次的经历中汲取经验,形成规律,再结合这些规律进行预测。就像做数学题一样,Ni只是在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题目套到公式里去解答而已。只要题目套对了公式,正确率就会比较高。所以Ni总是在不停地总结正确的规律,以及这些规律能够应对的情景。大家可能会发现,与Si使用者一样,Ni使用者其实也是非常注重细节的,因为他们需要从这些细节中提取和证明他们获得的规律。但与Si使用者不同的是,Ni使用者会很快地遗忘这些细节,因为他们要的不是细节本身,而是其背后的规律。所以,一个经验丰富的inj,即便是在很短的时间里面对复杂的问题,也能做出快速且较合理的反应。因为他的Ni已经将总结出的规律织成了一张大网,不管他站在哪里,他都有线头可抓。(虽然有的规律在外人看来就像把毫不相关的东西组合在了一起,简直是无稽之谈。但Ni就是因为看到了这些毫不相关的东西背后的联系,才会产生这种在别人看来莫名其妙的自信。)
与Si使用者不同,Ni使用者追求的不是事物在过去与现在的一致性,而是万物中规律的一致性。他们是渴望去感知规律,总结规律,利用规律的人。他们相信善恶到头终有报,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天无绝人之路,相信世间一定存在永恒的价值值得去追寻。他们追求纯粹,追逐理想,他们明白大道至简,所以他们的世界并没有其他人想象中的那么复杂,只是将最简单的道理,融入进了他们的所做所为之中罢了。但因为很多人都不再相信这些简单的规律,才会显得他们的存在如此莫名其妙。
最后补一句,Ni功能和N/S功能的其他三个一样,都是一种获取信息的功能。Ni想要的是正确预测事物发展的走向,但是使用Ni的人不一定能做得到。也就是说,inj们只是更偏好首先使用Ni功能,但不一定代表他们都能用得好,只是使得他们练习的机会比别人多而已。所以,准不准的问题,自然也就因人而异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11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唱个反调~
1、ni的本质不在于准,而在于“一直敢”:敢于站出来ni的重点不在于预测到未来,而在于即便预测到了未来,也敢义无反顾地奔赴。就我目前来说观察到nj人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于社群资源的调度充满期待”,无一例外。当某些调整机制出现问题后,再没有人会被nj人更加“恼怒”。
很多时候解决问题并不需要绝对的正确,只需要有人敢站出来推动现实上升。我不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任何一种结论能够经得起马后炮的检验,不存在百分之百在任何场景内都“准确”的选项,尤其是在解决宏观资源调度的层面,总有一部分利益会受损。(搞时间非线性是吧,抛弃当时情景纯架空探讨是吧 手动狗头)
因为是非fe使用者,所以之前一直不懂nfj是如何使用ni的,明明很多时候感觉他们判断也不咋准来着- - 之后特别观察了一些nfj的行为方式才明白,人家那个人群向心力哪来的?敢一次次站出来调度人际关系呗, 敢着敢着也会越来越准的。而且大部分人其实也没法判断准不准,你敢站出来装的像模像样就够了,装久了你就累积到可以调度的资源了。
其实从这种角度来说,enj还是比inj强太多,人家天生做好了“被骂”的觉悟;inj不是,inj是真的觉得自己在践行某种理念。
2、ni与其说是准,不如说ni使用者很擅长“线性收束”以及“更新认知”。他们会从目前看到的场景中提炼共性规律,并且在下一个场景中使用并修正这些规律。这样的思维方式带来的特点就是“果决”与“爆破”,ni使用者很多时候即便知道“可能存在更好的解决方法”或“常规方法”;但是基于之前的资料累积外加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自成逻辑体系,对于目前的形势他们会选择一个“最快速可以推动现实前进的方法”来解决。
ni前两位有个共性就是不记吃也不记打,深度信念外加面向未来的因果律嘛,一些伸出就再也无法收回的手,一些在废墟上重建的家园,一些悲观的存在主义。
(此处黑体提醒,请ni使用者务必不要因为你的ni能够解决本次问题而对这个静态的ni感到无比确信,并且发展到偏执的程度。ni本质只是个高效的总结提炼工具,如果没有对现实保持高度开放性并持续收集信息,你的ni将毫无用处。)
2、至于n的“准”
ni的准在于:使用者会深度提炼事物的本质规律总结出一个大概骨架,在后续发展中可以依据这个骨架丰富血肉;所谓准大概是因为提炼的够简,用最极致的底层规律去覆盖实际事物肯定是能准的,但是复盘出来的画面离实际情况差多少呢?
而且ni使用者最差情况会极端使用“先验论”进行自我说服、很多不准的信息会被他们看成是“不应该发生的事“并且强行无视掉,这个时候所谓准也不过是极度脆弱导致的自我欺骗而已。
ne的准在于:建立在si这种天然正确基础之上的发散,本身就带有一定程度的准确性的。
其实两者的准都是因为提炼的简,但是现实生活中无数变数怎么可能完全预测的到啊?我真的体感直觉组四个有没有四功能完全是两个人啊。。。没有真正内化的si的不断更新作为基础,ne发散也只是一些虚无的空中阁楼;没有se的广大物质基础,凭着ni的单纯自负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偏执。。。
用四功能反推一功能,才是正确的做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11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简略版的内倾直觉的解释:
内倾直觉型
“[内倾直觉]并不关心外部的可能性,而是关注外部客体在内部所释放出来的东西”(《荣格全集》第6卷,第656自然段)。这种类型的人倾向于利用物体化(reificaton)的机制(就是说,他们把理念、意象或洞见当作真实的客体一样来对待)。“因此,对直觉来说,潜意识的意象和事物一样,都拥有崇高的地位”(《荣格全集》第6卷,第657自然段)。荣格本人主要是一个内倾直觉型的人(思维是其辅助功能),而内倾直觉型的人和荣格一样,在简洁而有条理地表达他们的观点方面存在困难,因为他们追逐一个又一个的意象,一个又一个的想法;正如荣格所说,他们“对潜意识的子宫中的每一种可能性都紧追不舍”,但却通常忽略了这些可能性所可能具有的个人含意。“如果这种类型的人不存在,就不会有以色列的预言家了”(《荣格全集》第6卷,第658自然段)。他们可能具有一些卓越的洞见,而如果他们能够费心或者足够有条理地把这些洞见表达出来,其他人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将其发展起来。
阴影:[外倾感觉]
由于[内倾直觉]主要是潜意识的,因此它们始终处在与外部现实失去联系的危险之中,而如果他们的精神出现问题,他们就会得精神分裂症。很多人都有类精神分裂症的人格,就像荣格自己还是一个小孩子时那样。由于他们对实际的细节模糊不清,对空间和时间的定向不佳,他们往往忘记约会,很少严格守时,在陌生的地方容易走失。他们与现实的微弱联系,再加上他们深刻的洞见,会导致他们中的一些人把自己体验为属于“被误解的天才”的范畴。他们对性的态度可能是不成熟的和不恰当的,而且他们往往是糟糕的情人,因为他们觉察不到自己或伴侣生理上所发生的事情。
<hr/>至于准不准,如果用的的确是那个Ni,当然是准的……
<hr/>那来聊聊为什么Ni是准的。
首先要说明的是,Ni并不是完全用来“预测”事的,它本身并不是专注于外部可能性的,而是关注客体“在内部释放出来的东西”,并且能够用“物体化”的机制将内部的东西,比如意象,理念,当作真实存在的事物去对待。
不预测事,比如说,你明天吃什么,你今天下午吃什么,你今晚几点睡觉,下一期的彩票什么号码会中奖,等等,这些是不属于Ni的“预测”的。如果用这些当做例子来解释Ni,那完全牛头不对马嘴啊……
Ni与其说叫“预测”,倒不如说叫“观测”,或者叫“超前观测”也行。因为本质上,被Ni“预测”的事物,实际上属于正在发生但不被客观可观测的范畴。这一点也就是关注“外部客体释放出来的东西”。换句话说,某些事情已经在发生了,在进行了,在存在了,只是它不像桌子上有个苹果那样能被所有人的“眼睛”接收到。人们看到桌上有个苹果,嗯,可以确定有个苹果。Ni看到苹果摆放的意思是“关心”、“关切”,于是转头对另一个人说,那个放苹果的姑娘喜欢你。
或者更夸张一点,举一个不太容易想象但更能说明Ni的“观测”的例子。看这个例子前提是放空你自己,放下你过往所有的经验。
现在假如你不知道水经过加热达到沸点会烧开。因为一开始加热水,什么都看不到,人的眼睛也没有自带温度计,不知道水温会上升。你的眼睛只能看到具体的水,你也看不到水的内部的运动,所以对烧水这事你什么都不知道。
但是这时候有个人的眼睛能够看到水内部的运动,能看到水温上升。于是他告诉人们,给水加热,就能得到沸腾的水。
于是人们认为他是大“预言家”。
但对这个人本身来说,并不是预言,也不是“预测”,他只是看到某种本身就存在的内部事物,而对自己的观测做出的说明。
Ni也并不是对自身经验的凭空幻想。假如没有水,没有火,且人们从没见过水也没见过火,那么这样一个人是无法做到“水温上升”的观测的。这一点也是Ni-Se和Ne-Si以及Si主导的内在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和创新性联想的本质区别(水温上升是个比喻,莫杠)。
因此,当这种内在的“观测”终于有一天得到外界“观察”的证实或外界发生时,人们便认为Ni预言了某件事,或者说,Ni真“准”。
其实只是看不见Ni眼中的事物罢了。毕竟,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同样真实。
<hr/>另外,如果一个人将这个功能发展歪了或者拿捏错了,不要甩锅给功能。这是要从自身寻找原因的。要寻找的原因也不是“为什么我的功能歪了”,而是“为什么我会把我长歪了这件事归因在功能身上?为什么我会下意识否定来自我自身的缺陷与弱点?”
然后唠一下Ni-Se轴。
准确说Se不是为了补充经验,而是通过对一个点多方面的认知,从而拓宽Ni的广度,以使Ni不处于封闭系统中。这个道理大概等同于,在观测的过程中用好几种方法解答同一道数学题。在最广阔的Ni中,实际上自身所处的世界就是那道最大的“数学题”。因此,这样一个系统始终是打开的前提下,在不断进行阅读,扩充自己的认知以后,Ni会通过建立起的物体化的信念、意象,来构造这个世界内在的,或者本质的一面。并且这套东西是具有广泛性的,具体可参考下文的荣格的例子。
但如果!这套系统处于封闭状态,不看书,也不接触外界事物,那这时候Ni基本就,废了。因为不论怎么构建,都只在自己的头脑内打转,并且更容易走向自我封闭和抑郁。
最后照本宣科一下内倾直觉在阴影中被“用歪”的模样:
阴影:他们的劣势功能是直觉,它是内倾的,由内部事件引起,而和外部发生的事情没有关联。当它被激活后,会倾向于引起消极的预感,这些预感通常十分离谱。其结果是,这种类型的人可能会因为很不起眼的原因而突然变得偏执或产生敌意。他们那种不成熟的、无差别的直觉也可能会出乎每个人意料之外地把他们带入到某种神秘的狂热崇拜中去,例如人智学,或某种形式的古代神秘主义。
<hr/>举一个关于荣格通过Ni的发现如何在之后的岁月里被验证的例子:
许多其他学科都提出过与原型假设类似的概念,但通常都没有提到荣格。例如,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和法国的结构人类学学派主要关心的是潜意识的基础结构(infrastructures),他们认为这些结构是人类所有的习俗和制度产生的缘由;语言学家们认为,虽然语法是彼此不同的,但它们的基本形式——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称之为它们的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s)——是普遍的(也就是说,在最深的神经与精神层面,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或“原型的”]语法,所有个别的语法都以此为基础);一门全新的学科,社会生物学,是以下述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即所有社会物种(包括人类)所特有的行为模式依赖于遗传的反应策略(genetically transmitted response strategies),这些策略旨在使有机体最大限度地适应它于其中进化而来的生存环境;社会生物学还认为,一个物种的个别成员的心理和社会发展依赖于所谓渐成发展的规则(epigenetic rules;epi = upon,genesis = development,也就是发展所赖以进行的规则);而就在最近,以习性学为方向的精神病学家们开始研究他们所谓的心理生物学反应模式(psychobiological response patterns)和深刻同源的神经结构(deeply homologous neural structures),他们认为,这些模式和结构是造成个体病人在对其社会环境的变异作出反应时产生健康和不健康的适应模式的原因。所有这些概念都与荣格早在几十年前就已提出的原型假设相符合,但荣格的假设却在当年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冷遇。
这就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荣格的原型理论具有如此根本的重要性,以至于它不断地被许多其他学科的实践者们所重新发现,那么,当荣格提出这一理论的时候,为什么它没有受到应有的热情欢迎呢?我认为,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解释:即荣格阐明这一理论的时代和他发表这一理论的方式。
首先,在荣格人生的整个成熟期,各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者们正处在行为主义的支配之下;行为主义轻视先天的或遗传的因素,倾向于把个体视为一块白板,其发展几乎完全依赖于环境的因素。荣格则认为,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带有一幅完整的生命蓝图,其后它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得以执行;他的这种相反的看法与流行的时代精神是如此地不一致,致使它受到了不友善的对待。
其次,荣格没有以一种清晰的、可以检验的形式来阐述他的理论,也没有使之依赖于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在他的《力比多的转化和象征》一书中,他第一次提出了产生“原始意象”(这是他最初对原型的称法)的集体潜意识这一观点,但这本书晦涩艰深,充斥着神话诠释,以致于除了那些最有决心的读者之外,几乎谁都读不懂。此外,在论证“原始意象”源出人类过去的历史的时候,荣格使自己暴露在人们责难的枪口之下;人们指责他和弗洛伊德一样,赞同最初由让-巴蒂斯特·拉马克(Jean-Baptiste Lamarck,1744—1829)提出的获得性遗传(inheritance of acquired characteristics)这一已被推翻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一代成员身上产生的观念或意象能够遗传给下一代和此后的各代。
实际上,集体潜意识是一个自身站得住脚的科学假设,人们看待它时不必非得采纳拉马克的生物学观点。确实,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它和当代习性学家、社会生物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的理论阐述是相符合的。为了在自己和拉马克主义之间切实地划清界线,荣格最终明确地把他所谓的原型本身(archetype-as-such,类似于康德的自在之物[das Ding-an-sich])和由原型本身所产生的原型意象、观念和行为区分开来。具有原型性和遗传性的是人们产生某些经验的先天倾向(predisposition),而不是经验本身。法国分子生物学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雅克·莫诺(Jacques Monod)也得出了一个相同的结论:“一切事物都来自于经验,但并非来自于为每一代的每一个个体所重复的现实的经验,而是来自于在其进化过程中该物种的全部祖先所积累下来的经验。”
这样,荣格的原型就和习性学的先天释放机制一样,在科学上是应该认真对待的。正如每一个物种的全套行为技能作为先天释放机制编码存储于中枢神经系统、在发展过程中一遇到适当的信号刺激物即被激活一样,荣格认为,人类生命的程序作为一系列原型因子编码存储于集体潜意识中,这些因子在生命周期的过程中通过对内外部事件的反应而得到实现。在这个概念中并没有什么拉马克式的或非生物学的东西。

原型在根本上具有二重性:它既是一个精神结构,也是一个神经结构,既是“精神”也是“物质”,而且荣格逐渐认识到,它是所有心理物理事件基本的先决条件:“原型可以说是意识心灵的暗藏基础,或者,打另一个比方来说,是不仅在狭义上植根于土壤、而且在广义上植根于世界的精神的根”(《荣格全集》第10卷,第53自然段)。他提出,原型结构不仅是所有有生命的有机体存在和生存的基础,还和控制非有机物质的行为的结构保持着连续性。因此,不应把原型看作仅仅是一个精神的实体,而应看作是“通往普遍意义上的物质的桥梁”(《荣格全集》第8卷,第420自然段)。荣格有时把原型的这一纯粹物理的方面称为类心理原型。这一观点激起了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极大的兴趣;他相信,这为我们理解宇宙得以创造所依据的原则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泡利的热情鼓舞了荣格,使他坚持不懈地深入探索单一的现实;和许多宗教传统中的神秘主义者一样,他也相信这个单一的现实是所有表面现象的基础。为了对这个单一的维度进行描述,荣格重新起用了一个古代的术语unus mundus,或“单一的世界”——即所有经验存在的终极基础。他把原型设想为这个单一世界的媒介,不但组织精神中的观念和意象,而且支配物理世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基本原则。泡利论证说,通过此种对原型的构想,荣格发现了在物理事件(这是科学合乎正规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它们的科学家的心灵之间那一“缺失的联系”。换言之,安排我们的知觉和观念的原型本身就是一个客观安排的产物,这一客观的安排超越了人类的心灵和外部的世界。物理科学、心理学和神学都是在这个最高点上结合起来的。
<hr/>在之前的评论区说到关于Ni的阴影Se和魔鬼功能Si的问题,评论区相关的我删掉了。
这里对Se和Si做出说明。
在荣格的理论里,Ni与Se互为彼此的阴影功能。在Ni-Se的描述中,对阴影Se有这样的说明:
“由于这(Ni)主要是潜意识的,因此它们始终处在与外部现实失去联系的危险之中,而如果他们的精神出现问题,他们就会得精神分裂症。”
因此,当毕比模型中INXJ的四功能Se处于未被激活的状态时,过度依赖Ni的确会造成实感弱、缺乏对现实细节的感知,仿佛每天生活在自己构造的意象当中。
而内倾感觉Si的简略描述是这样的:
荣格说:“相对于外倾感觉型为客观影响的强度所引导,内倾感觉型为由客观刺激所引起的主观感觉的强度所引导”(《荣格全集》第6卷,第650自然段)。爱玛·荣格认为自己即是属于这种类型;她把自己描述为就像是一块高度感光的照相底板。任一情境中的每一细节都被注意到,而且能随时被回忆起来。这样的人对情景、色彩、书中的段落、声音、谈话、气味、味道、触觉等等都有着鲜明的记忆。
内倾感觉Si主要的关注点在于,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主观感觉的强度。可以理解为,Si越强,对外界的风吹草动就越敏感,不论外界的活动是表现为人们的情绪、感受,还是社会制度、现实规则体系等等。
比如有一颗石头扔进了湖里,Se注意到石头扔进了湖里,湖面泛起涟漪,有一圈一圈的波纹。Si则会关注,有一颗大到吓人的石头扔进了水里,发出咚的一声差点吓坏了我。
因此此时你可以试着Ni一下为什么Ni要整合Se而不是任由人在Ni中发展,又为什么Ni功能的魔鬼功能会是Si,且与Si互斥了,但互斥这个词我很不喜欢,在荣格心理学中,功能作为人类所共有的心理结构,不论是处于阴面的还是处于阳面的,个体自性化必然是功能间彼此协调、和谐发展与顺服的结果,而不是在功能间制造彼此对立(对立起来对自己也没有任何好处)。
Ni是要看事物内部释放出的东西,是内部世界自己本身所存在的东西。但当Ni人分不清自己内心的,由自己生出的情绪、感受,由自己的主观感受强度引起的内在的波动与客体真实存在的东西时,就会将这种感觉当作Ni的所“观测”到的。
另外对于互斥这个词,我更倾向的说法是,尚未进行整合,以及内在发展程度较低时,Ni容易受到Si的影响,外加现实感弱,从而无法理清内在混乱,造成看待外界事物时陷入片面或过于僵硬(比如着相)的境地。
最后,补一个书中的例子与相关文字,用以说明功能的作用与功能之间的视角差异。
4种功能
在《心理类型学》一书中,荣格非常详细地描述了4种功能的不同特点,但在他去世两年之后出版的《人及其象征》中,他却对这一信息作了非常简洁的概括:“这4种功能类型与意识获得其经验定位的明显手段相对应。感觉(即感知觉)告诉我们存在着某样事物;思维告诉你它是什么;情感告诉你它是否合意;直觉告诉你它来自何处,将去向何方”(《人及其象征》,第61页)。
荣格认为,思维和情感是理性(rational)功能,而感觉和直觉是无理性(irrational)功能。很少有人会不同意有效的思维必须是符合逻辑的和理性的,但是,很多人却难以想象情感是一个理性的过程。荣格说,这是因为他们把情感和情绪(emotion)或感情(affect)相混淆了。荣格所使用的这一术语“情感”当然能引起情绪,但是他所指的情感其力量必须强大到足以引起身体发生生物化学变化或神经变化;它通常的用途是对内外部事件作出价值判断,以确定它们是令人愉悦的还是使人不快的,是美丽的还是丑陋的,是值得想望的还是不受欢迎的,是好的还是坏的等等。这就需要根据过去的经验作出评价性的思考,因此,按荣格的观点,这就是一个理性过程。如果把荣格的情感功能看作是一个关乎价值观的判断过程,那么,这个问题可能就不那么令人困惑了:评价(evaluating)功能或许是一个更合适的术语。
作为一种心理功能,感觉是我们在意识中对我们的官能证据进行加工处理和建构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的手段。直觉是我们对任何特定时刻呈现在我们的觉知面前的某一情境中所固有的可能性作出推断的手段。像荣格那样把这两种功能描述为“无理性的”是毫无助益的,因为它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他把这些功能视为病态的或“疯狂的”。所谓“无理性”,他希望表达的隐含意思是,它们发挥作用的方式和理性毫无关系。“非理性的”(non-rational)会是一个更好的术语。

两种态度

每一种功能在个体的心理中得以表现的方式依赖于他或她所采取的独特态度。外倾主要朝向外部世界的事件,而内倾则主要关注内部世界。通常,外倾者有“一种外向的、坦率的和随和的秉性,很容易适应某种情境,迅速地形成依恋,并且把任何可能的担忧抛到一边;他们常常怀着粗枝大叶的自信大胆地进入未知的情境”。另一方面,内倾者有“一种犹疑的、思考的、退缩的禀性,使他们不喜欢与人来往,远离客体,总是轻微地处于防御姿态,并且选择多疑地审视一切”(《荣格全集》第7卷,第43自然段)。

酒吧前的斗殴

下面举一个例子,这将有助于我们澄清荣格使用这些不同的功能和态度所要表达的意思。我们不妨想象,有4个人——分别是感觉型的、思维型的、情感型的和直觉型的——目睹了以下场景:
有两个男子摇摇晃晃地从一个酒吧间里走出来。他们叫嚷着互相辱骂。他们扭打了起来。其中一个人倒了下去,头砰的一声撞在人行道上。
每一位目击者都将以其类型所特有的方式对这些事件作出反应。我们来依次看一看他们每个人的表现。
感觉型的人将能够对所发生的事情作出最清楚的说明。他会注意到这两个男子的身高、体型和大致相貌:其中一个身材肥胖,已到中年,秃头,左眼上方有一块伤疤;另一个年纪轻些,金色头发,体格更健壮,唇上有小胡子。两个人都随意地穿着T恤衫、牛仔裤和旅游鞋。倒在地上的是那个胖子,撞上路缘的是他的右侧太阳穴。他头着地时发出了砰的一声响等等。

思维型的人在事件发生时寻求解释,努力思考这一切都意味着什么。这两个人摇摇晃晃地从酒吧里出来,因此很显然他们喝了酒。他们叫嚷着相互辱骂,因此他们是起了争执。接着他们扭打了起来,因此他们的感受一定相当强烈,以致发生了身体暴力。其中一个倒在了地上,所以他一定是这两个人当中身体较弱的(或更醉的)一个。他砰的一声撞到了头部,那么他可能会发生脑震荡,需要进行医治等等。

情感型的人的反应是对这一场景中的每个事件都作出价值判断:“多么不堪的事情啊!”“多么令人讨厌的家伙!”“这显然是粗人经常光顾的酒吧,要是一个人想安静地和朋友聊聊天,就不要去这个地方。”“倒在地上的那个人可能受伤了,但他活该!”等等。

直觉型的人“看见”了全部的情况:他们是各自支持一方球队的足球流氓,由于对他们的污言秽语感到厌恶,店主要他们离开,这煽动得他们转向了暴力冲突。砰的一声撞了头的那个人总是事故不断,而这只不过是他不幸的人生中的又一次事故而已。他的头骨破裂,脑中有个血块,需要做手术。他将几个星期无法上班,而他一直受苦受累的妻子又得勉强维持生计。这就是缺乏教养的人身上发生的事情,他们的生活除了足球和喝酒之外,没有其他任何依托。诸如此类的事情还会继续发生,而且会变得更糟,因为我们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来改变社会或完善教育体系等等。

任何一个恰巧目睹这件事情的人,都有可能会产生与刚才所述的那些类型类似的观察、想法、价值判断和直觉,但荣格要说明的是,我们每个人在密切注视这些事件时,都会存在着重使用其中一种功能模式、而不是其他3种的特有倾向。对这种模式的习惯性使用决定了一个人的功能类型。此外,一个人怎样对这件事情作出反应还取决于他的独特态度;一个外倾的人更有可能进行干预,提供急救,把攻击者拉开,打电话叫救护车等等,而内倾的人则更倾向于观察、记录和在内心思索所发生的事情,他宁愿把这件事留给其他人(例如,一个外倾的人)或某个负责的官员去处理。

8种心理类型
从理论上讲,有可能从这两种态度类型和4种功能类型中描述出8种心理类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等等。荣格评论道,一个人仅仅使用一种功能是非常罕有的:他们倾向于发展两种功能,通常一种是理性功能,另一种是无理性功能;其中一种成为主要的(primary)或优势(superior)功能,而另一种则成为辅助(auxiliary)功能。另外的两种功能相对地保持潜意识状态,和阴影联系在一起。这两种中处于更深的潜意识之中的就是人们所称的劣势(inferior)功能。因此,要是在同一个人身上发现他形成了思维和情感、感觉和直觉功能,那是很不同寻常的。由此,理性功能思维和情感可以被看作是一对对立物,无理性功能感觉和直觉也是如此。所以,一个外倾的思维——感觉型的人会有一个内倾的情感——直觉的阴影,反之亦然。这可以用简图来表示。



外倾思维——感觉型的态度和功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11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Ni当然有实打实的预测能力
用最简单的话来说,Ni就是一种迅速从具体现象抽离出抽象本质的天赋
这可以用一些学科思维来解释:
1.数学(代数)
代数里从现象抽离本质的过程即“一个苹果”到“数字1”
这里的“1”是关于“苹果”的特征化本质,在我们所关心的计算里,“1”涵盖了“苹果”最重要的信息,所以当我们考虑问题时,完全可以忽略掉苹果的其他具体化内容
因为抽离出了本质,而本质可以反映众多现象,所以这种操作具有相当强的可移植性
Ni的简并性在于,在代数里,“一个苹果=一个香蕉”,不同事物可以反映相同本质,本质既然相同,一些关系和作用也是可以继承的
正因为此,Ni人往往用一脉相承的眼光看待不同的人与事物,这是由于Ni人高度抽象化的思维会把庞杂的具体枝节给剔除掉,在旁人眼里完全无关的事物,在Ni人眼里就是本质的重演,这让Ni人很容易看到赤裸的本质,所以常常给看似很远的事物划上等号
而其他人往往不具备这样的联结能力,所以旁人常常觉得Ni人的情绪思维跳跃得莫名其妙以及行为态度捉摸不定
2.化学(化学式)
用化学来形容Ni就生动多了,化学方程式可以反映Ni人眼里“本质”与“本质”之间的作用原理
比如这里就有一个化学神棍,他说,我把两三种无色液体混在一起,我预测几秒钟后这个混合液体就会又变黄又变蓝
在众人狐疑的围观下,溶液在美丽的靛蓝色和美丽的琥珀色之间震荡,于是大呼神奇
这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碘钟反应”(一种化学振荡反应)
H2O2(aq)+3I-(aq)+2H+ → I3-+2H2O
I3-(aq)+2S2O32-(aq) → 3I-(aq)+S4O62-(aq)
化学式涵盖了对应化学物质的化学特征,也是和代数相似的Ni式的抽象化表达
这是某种“本质”,也可以说是“特征值”,是非具体化的,因为现实中的化学物质往往不是纯净的,总不可避免地含有杂质,但这种操作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出现象
Ni的底层思考大致如此(本质之间的抽象运算),只是大多数Ni人看到的“本质”,还未能有体系化的符号表示,以保证严谨的科学性
3.计算机(哈希表)
哈希表(Hash table)是一种非线性表,是根据关键码值(Key value)而直接进行访问的数据结构,也就是说,它通过把关键码值映射到表中一个位置来访问记录,以加快查找的速度
(关键码值=特征值=本质)
Ni阳面和Si阳面的记忆结构是不同的,上述有关哈希表的描述就反应了Ni人记忆的存储与调取
Si阳面线性感知具体时间,他们的记忆总是带着时间顺序,思维活动中调取回忆的过程也是线性的,往往需要比较查找,但Ne人比Si人更能敏感地意识到“表观相似性”(就像打上了标签),可能更有效率(Ni人是“底层相似性”)
而Ni阳面却完全不是这样,Ni人没有“线性时间感”,讲极端点,Ni人认为时间不存在,存在的只是本质的反复演化
这导致Ni人记忆的重心基本与时间无关,而是按照抽象出的原型的泛用性而定,所以Ni人更容易超越时间跨度地抓住联系,也更能把思维拟向某种“预测”
<hr/>所以说,Ni什么时候会不灵验?
如果一个混沌体系没有足够特征化的本质(或者难以找到)的话,Ni自然就会失去预测能力
Ni归根究底就是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简化模型,而现实往往是复杂的、混沌的,就算Ni泛用性极高也难以面面俱到,更何况不同人对Ni的使用能力也往往天差地别
有些人老喜欢抠字眼,说Ni不需要经验,既然都是从现象抽离本质了,难道Ni不需要积累和Se有关的现象?不会真的有人认为存在只出不进的功能吧?
Ne人往往喜欢质疑Ni,我怀疑他们(尤其Ti阳面)会认为每个人都是缸中之脑——“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其实完全只是一种主观的判断,这种判断和真实的‘客观世界’是否一致,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知道”
这种言论真的很Si,因为Si是一种主观的凭空感受(是非现实的),所以基于Si演变出来的Ne更像是空中楼阁了,他们认为模拟出来的Ne与现实(Se) 的重合往往要碰运气,至于黎曼几何(Ne)能用于反映广义相对论的现象(Se)也只是极少数情况(还需要依托某种高精度)
还有child Ni的ISP们,最喜欢玄化Ni(有Ni但抽象能力不足),拒绝Ni的解释权,转而倚靠对“实体”的不断捕捉,却还会拿所谓的“命运”归咎
任何功能都是平等、对称、可解释的,毕竟八维符号本身就是对立统一的结构,不断给Ni赋魅只会让Ni被误解愈深
<hr/>至于Ni人的性格问题,其实真的可以拿神棍理论来解释,算命的经常会说,你不要打扰我,不然就不准了,Ni人确实会给人带来这种感觉
这里不提ENJ,因为他们的Je太过强势,以至于往往扭曲Ni,在外界也有很强的自我防御性,对于INJ来说,Ni是一种完全的被动技能,他们几乎时时刻刻在不停地吸收环境信息,大脑也在不断地做着整合,这是一触即发、根本关闭不了的,所以混沌的、抓不到重点的环境会让INJ因为思维过度超载而烦躁,也因此,他们才会追求外界的有序感以及控制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