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225|回复: 5

[分享] 制药行业的寒冬还要持续多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5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创新药创业公司被埋没,越来越多的新药项目变现遥遥无期,上市公司收入不及预期,内资企业研发线出售变现,大型跨国药企的研发管线被裁…种种迹象表明,制药行业的寒冬正迎面而来。不知这种情况还要持续多久?身在其中的我们又该作何打算?

原文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4815605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5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过了好久才来答这个问题,我本人不在国内的医药行业,但美国的医药行业一样拉垮,这寒冬估计是一时半会儿过不去的。不管你是已经在这个行业内还是将要进入这个行业,都建议仔细想想自己还能干点别的什么吧。
  国内制药行业寒冬的内因最主要的还是因为经济不太好了,没什么多余的钱来投资药物研发这种高风险行业了。而集采导致的药品利润过低只是占比比较小的一部分原因。
  国内制药寒冬的外因嘛确实跟地缘关系紧张有关。其实去年在美国闹的沸沸扬扬的《生物安全法》虽然有打压药明康德的明确意向,但也并非事出无因,自2008年后国际药厂开始大幅度使用药明康德来做化学合成开始,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同时期出现了很多国际药厂的项目被中国的药厂提前申请专利保护的现象,也有不少回国创业的海归,做和之前公司相同的课题。这些现象有的引发了诉讼,有些没有。种种现象积累到2024年爆发了《生物安全法》其实也不算意外。当然《生物安全法》并没有通过,但大部分的国际制药公司还是选择减少或者不再与中国的CRO合作,这样的趋势只会在未来几年愈演愈烈,导致生化环材的就业问题更加困难。
  至于国内提倡的医药行业出海的计划,诚然,近几年国内的药厂很多都是通过license out自己临床的assets来实现资金回笼。但昨天爆出的诺和诺德诉讼KBP黄振华卖假药的新闻估计也会让这条路不太好走了哪。。。所以啊,这个寒冬在国内怕是很难过去了。
  新闻链接(中文版:山东博士95亿卖出的新药“造假”?被诺和诺德索赔60亿!;英文版:Novo Nordisk to sue KBP Biosciences over alleged fraudulent claims on kidney disease drug)。PS:买到假药的公司不少,像NOVO这么刚的确是头回见,也算是黄老板倒霉。
个人blog:https://yumaiguihuatongzaijiu.blogspot.com/
哎,更新:评论区有些评论实在逻辑混乱,说实话,每次我写关于药物的回答都会遇到一群逻辑混乱的人,还多数是做BD的,以为自己很懂所谓的管线,在这里指点江山,及其破坏心情。KBP的事我就再说两句,数据是在全球做的,不只是在美国做的,数据本身没有问题,出数据的人也没有问题,问题出在KBP故意隐瞒了一些没有临床反应的数据点,NOVO的BD水平是不行但是也不至于漏看了数据。这分子是在上海做出来的,隐瞒数据的是中国人,你说对以后中国assetts出海有没有影响?KBP这次的假造的应该还是可以的,不然也不会一开始能糊弄过去。最终暴露的原因也是二期和三期recruit patient的方式完全一样而结果却大相径庭,引起了NOVO的注意。这次的起诉证明了NOVO legal team实力不一般,应该是通过跟run trial的各地医院对接,拿到了KBP隐瞒数据的关键证据。NOVO中招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内部R&D做的项目单一,买的assetts又有点杂,他们从来没做过small molecule,也没做过除了糖尿病/心脏病以外的临床研究,没有做这些的团队,所以内部做不好evaluation,只能靠BD,那能不抓瞎吗。很多大公司留着R&D并不是为了自己做药,而是为了不买假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5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目前的政策导向,大胆推测一下,制药行业很难再出现像2015-2021年之间的这种蓬勃兴旺的“大跃进”了,寒冬在可预见的5-10年内仍将持续。因为全球经济都在衰退,老龄化加快、医保支付能力下降,创新药成本越来越高,“控费”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共识。
与此同时,产业逻辑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以2024年底的第十批集采的中标企业为例,B证企业(委托生产)迅猛增加,报价也越来越低,比如3分4厘的阿司匹林肠溶片、1毛6的西格列汀二甲双胍,1毛6一支的氯化钾注射液,2分钱的叶酸等等,而原研药则全部退出。对此,国家医保局的态度是“应当尊重市场竞争的结果”。
这类B证企业越来越不像药企,而更像快消或者电子产品厂商,公司主体极简化生存,只负责准入与集采,选择最为成熟的品种卷成本即可,其他一切部门都可以被裁撤,不需要市场,不需要营销,不需要战略,不需要风投,不需要医药代表,通过将成本压缩到极致,从而在集采招投标中获得难以想象的成本优势,也只有这种企业才能在一轮又一轮的集采里活下去。
你以为3分钱一片的阿司匹林会亏本吗?3块6一袋的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会亏本么?想多了,在极度膨胀的中国医药工业产能的帮助下,这些品种根本不会亏钱,依然有微薄的利润,至少能够活到下去。
这就像《三体》里面星际战争一样,三维生物率先把自己改造成二维生物,然后肆无忌惮的发动降维打击,消灭敌人,毕竟和生存质量相比,“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而创新药的生存环境注定越来越恶劣。
新的成药靶点越来越少,同一个靶点竞争越来越激烈,临床试验的费用越来越高,周期越来越长,价格限制越来越死,单个品种的市场销售额越来越有限,最近20年间,全球医药市场一共出现了几个重磅炸弹?再想复制一个立普妥,修美乐,K药,司美格鲁肽有多不容易?即便司美格鲁肽,你知道全球范围内有多少家药企在盯着么?有多少个临床在2期3期了么?减重版的,降糖版的,口服版的,竞争何等惨烈?而绝大部分司美的追逐者注定失败。
这就像一个赌场,以前花10亿美金,至少有20%的概率收回成本,有5%的概率大赚,赚到100亿甚至更多;但是现在每轮下注要20亿美金,只有10%的概率收回成本,有1%的概率大赚,而且赌场还设立了赢钱的上限,每轮赢钱不能超过30亿,多的不能带出赌场。
所以,越来越多的资本选择了放弃,退出医药行业,转而寻求利润更高的产业。
越来越多的药企还在临床前就开始计算市场容量和竞争态势,一旦苗头不对,立刻砍管线;
越来越多的药企砍掉职能部门,砍掉医药代表,反正90%的渠道都被集采拿走了,留你也没用;
越来越多的工厂还在扩产能,希望用规模化生产压低单位成本,整个市场的产能还在增加;
传统的创新药产业分工明确,有实验室、临床、小试、中试、工业化、准入、市场营销、品牌营销等等几十个环节,有科研机构、高校、药物临床研究机构等部门,对应衍生出实验室设备、信息化软件、质控、数据管理、药物警戒、冷链、IRC、SMO、营销、公关公司等等一系列上下游供应商,养活了几百万人。
但是现在,没有哪个环节的人能躲得过裁员,并且短期内看不到复苏的可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5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利益相关(医药行业14年工作经历)。看寒冬要持续多久,要知道寒冬如何而来


2024年会是医药行业最寒冷的一年吗? - 程老狼的回答 - 知乎
2024年会是医药行业最寒冷的一年吗?P:从政策层面看,从2013年G司事件之后(实际上动刀子的心是从郑某某事件开始的),就一直在强加对医药行业的管控,这种管控的背景是多方面的,最核心也是牵涉最多的就是医保的入不敷出,医疗保障制度的欠缺再加上疫情的冲击让政策更多压迫医药企业,从而维系医疗体系的正常运转。并且从国际环境来看本来计划在2020年全面启动的医药出海遇到了现在的逆全球化发展,多家企业的出海计划受阻,甚至出海项目直接取消
E:从经济层面看,一方面疫情加速了对医药行业自主掌控的决心,不管是疫苗还是特效药都曾被外资所牵制,受制于人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实在是太难受,所以是鼓励企业走创新之路,另一方面整个经济环境的不景气让老百姓更难以支持高昂的治疗费用,加上前述所说的医保影响,从医药企业压榨出油水是最为简易的方法了
S:从社会层面来看,医疗体系的欠缺直接从医患矛盾爆发了出来,很多人看到的是医患矛盾,背后实际上是医疗体系的不成熟,不完善。这里的医疗体系是医、药、险三者的短板集中导致的。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的不断增加、肿瘤生存期延长、许多疾病发病年轻化等等),公众对药品数量和质量需求也在增长。
T:从技术层面来看,我国的医疗技术可以说在很长时间是停滞的,这种停滞不是说完全不动,而是在全球领先医药技术在以120Km/h的速度发展的时候你是以60Km/h甚至更低的发展速度前行,无疑就落后了全球领先技术好几个身位了。制药行业是一个高度技术创新的领域,新药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由于新药研发难度大、周期长、风险高,而且我们的医药基础科学研究根基不稳,使得一些制药企业在新药研发方面缺乏动力,更是缺乏实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行业的发展,表现出来就是医药出口频频受阻
实际上,我并不想称现在为寒冬,我宁可称之为黎明前的黑暗。随着集采+反腐+疫情后财政紧张,医药行业在未来2-3年内一定还将处于这种黑暗之中
那什么时候黎明会来?待①国内基础研究成熟、②AI等前沿技术已经足以支撑领先药物的研发、③各家企业商业化走出带金销售的黑洞、④产品出海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童话、⑤医疗体系有足以自负盈亏的能力、⑥医保和商业保险能够相互补充(这六项条件几乎缺一不可),这可能才能盼来我们的黎明
路很长,路很难,但是我们不得不走


<hr/>我是老狼,愿意和您一起探讨医药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5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看看券商的2023年展望报告,标题都是“寒冬过尽,破晓已至“这样的话术,但是实话实说,站在现在的时间节点,和很多的创业者聊过,大家的感受都是未来几年的日子可能都不太好过,我们在一个经济危机的周期里,不过是制药行业,很多行业都只能跟着大经济周期走。能够穿越周期,看到未来的人,我相信非常的少,更多的还是我们基于自己的认知的一些猜测而已。
最近大家觉得行情明年可能回暖的几个信号,列举一下,包括:
1)创新药、化学制药、中药、医疗器械等板块二级市场似乎已经见底,和几个月前比起来,没有瀑布式的下跌,甚至还有一些上涨,判断行情至少已经到了底部区间:我觉得这个就有点牵强了,毕竟大A都还保卫2900点呢,然后港股的流动性感人,二级市场上一个埋一个,一级IPO上市没有大政策的改变,一级市场投资没有退出,没有完整的商业闭环,很难有大规模的资金进入医药投资,自然就没有加速回暖d饿可能性;
2)还有人说恒瑞、君实、和黄等药企,今年都有大的管线对外授权和合作,也是一个中国公司国际化的标志。固然是好事,我们的产品有人认可了,可是说白了也还是公司现金流收紧,寻找合作和现金流的一个方式,和行业回暖,也没有多少直接关系;
3)还有一个说法,是美国明年停止加息,慢慢放水,经济回暖,对于我们改善投资信心和企业经营或许有帮助,但是加上目前的中美关系这些东西,就真的很难说了!
说白了,医药行业本身不好过,还是国内生态系统还有很多健全的地方,研发,融资,产品销售,每个环节都有可以优化的地方,所以真的要走出现在的寒冬,一个是经济大周期变好,一个一定是我们从政策端,一定有大的改变。
打气的话还是要说一说的,房地产渐渐熄火,互联网进入存量竞争,下一个风口就在尖端科技上,生物医药在这里面占的比例不小,不一定赚得最多,但需求还是很硬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5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胆说想法:
       国内化药乃至生物药的寒冬会一直持续,除非出现了突破性的技术或者社会发展力大幅提升,钱花不完的时候,医药行业会被重新带起来,毕竟还有那么多的临床未满足的需求。当然对于真正做研发有突破性开发的企业不会缺钱,比如百济。
       寒冬原因在于行业趋于理性,资本难进,企业没钱赚,医药技术走到瓶颈,只能猥琐发育。
       PS:没说中药(一是不了解,二是觉得国情的神奇)
       1、资本难进。
       要知道国内自2015年一致性评价和鼓励创新以来,医药企业是加速发展过一波的(2017~2022),这种繁荣利好再加上疫情期间国外的发展停滞,直接导致这几年企业快速扩张,行业薪资的高速增长(前几年跳槽即翻倍的不要太多),也导致了大量原来在国外的科学家回国创业,还养活了一大批的CRO企业(这么多的CRO在国外是非常罕见的)。
       但是当发现仿制药无法赚钱(集采),国外回来的很多创业公司的低水平创新药无法变现(比如几十个pd-1,热门靶点扎堆研发),疫情结束国外订单回归的时候,热钱散去,泡沫被挤破了。
       所以现在资本进来的考量更多了,只靠早研的几个管线没有变现能力的biotech企业难以融资了,那何来的岗位呢?
       2、企业没钱赚
      没钱赚是相对的,主要是原来的仿制药太好赚钱了,仿制药企业太多了。
      现状就是医保没钱,加上未来老龄化加剧,医保压力剧增,所以未来集采和低药价是常态。连商保完善的老美都开始玩集采了,还指望卖药能赚大钱吗?集采仿制药水分被挤出,进医保就得以价换量。
      总盘子就这么大,想赚钱?创新药就想办法出海,你看泽布替尼不是卖的挺好?仿制药嘛一方面先淘汰一批企业,另一方面要经历转型阵痛期,你看恒瑞也转的蛮彻底(仿制药基本没了)。在出海受阻/传统大企业转型的时候,企业没钱赚的时候,可不是寒冬么。
     3、医药发展到了瓶颈期
     个人认为行业的发展放缓,现在大部分的疾病都能治疗了,剩下的要么是重大疾病或者罕见病。对小分子来说,现在的小分子新药越来越难开发,性质越来越差,FDA一年都批不了几个。而大分子生物药或者细胞疗法等先进手段,开发难度又大了不止一倍。发现就已经很难了,其次能产业化能走上应用的有多少,而后者也是大多数人忽略的地方?所以虽然医药技术的确是在不断更新突破,但暖不起整个行业。
当下建议:
      1、对于自身没有优势的,就猥琐发育,至少现在仍有保障,能去大公司的就去大公司,大平台终归还是强一点。
      2、对于自身觉得技术过硬的,不缺下家的,勇敢追寻风口,走在行业前列,不断学习才是正路。
      3、另外医药的岗位其实很多,非研发的岗位一样能做的出彩,比如技术转移/生产/质量/合规等等,归根到底就是看你自己能否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不要问寒冬如何,要多问自己的可替代性如何?贴一个今天朋友圈看到的猎头发的图片,与大家共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