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294|回复: 2

[分享] 集采的推广是出于什么目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20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20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1.降低药品和耗材价格,减轻患者负担
集采通过“以量换价”的方式,利用大规模采购的优势,降低药品和医用耗材的价格,从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例如,集采后部分药品价格降幅超过90%,显著提高了药品的可及性。
2.节约医保基金,提高基金使用效率
通过降低药品和耗材的采购成本,医保基金的支出得以减少,从而腾出资金用于纳入更多新药、好药,进一步提升医保覆盖水平。
3.规范医药市场,净化行业生态
集采政策旨在打破传统的“带金销售”模式,挤出药品和耗材价格中的虚高水分,减少流通环节的灰色利益链条,推动医药行业回归价值本身。
4.推动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
集采通过公开透明的竞争方式,鼓励企业加强质量和成本控制,积极开展产品研发和一致性评价,促进医药行业向创新驱动和质量保障的方向发展。
5.促进“三医联动”,推动医疗机构改革
集采政策推动了医保、医疗、医药的协同发展,通过医保基金的战略购买,促进了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6.提高药品和耗材的可及性
集采政策不仅降低了药品价格,还通过扩大采购范围,让更多患者能够用上优质药物,特别是针对一些高价抗癌药和罕见病药物。
7.优化医药行业格局
集采政策通过淘汰小散乱企业,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形成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主体、中小型企业为补充的医药生产流通格局。
8.推动药品进入基层和零售市场
2025年,集采政策将进一步推动药品进入基层医疗机构、民营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让更多患者能够就近购买到集采药品。
也可以按照下面思维导图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20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集采的目的和实际效果,社会上确实存在不同声音。我们可以从政策逻辑、实际案例和争议焦点三个层面拆解这个问题:
<hr/>一、集采的核心目的:「既要降成本,也要保质量」


  • 官方目标的三重性


  • 经济目标:通过规模采购挤压流通环节灰色利润(中国药品流通环节成本占终端价约40%),直接降低医保支出(如心脏支架集采年节约109亿元)。
  • 社会目标:解决「天价药」导致的患者弃疗问题(2020年前约25%癌症患者因费用放弃治疗)。
  • 产业目标:淘汰低端仿制药企(中国曾有近5000家药企,90%生产仿制药),倒逼产业升级。


  • 质量控制机制


  • 药品必须通过「一致性评价」(仿制药与原研药生物等效性试验),目前通过率约70%。
  • 实施「质量熔断」机制(如武汉胰岛素集采曾因检测不合格取消某企业资格)。
  • 要求企业缴纳「质量保证金」(通常为合同金额5-10%)。

<hr/>二、现实中的矛盾:「降成本与保质量的拉锯战」

(1)麻醉剂/降压药失效的归因分析:

可能原因数据佐证
个体差异(占比约30%)原研药临床有效率通常85-95%,仿制药可能下降5-10%
偷工减料(占比约3-5%)2022年国家药监局飞行检查发现4.7%集采中选药品存在工艺缺陷
流通环节问题部分基层医院冷链不达标导致药品失效(如胰岛素需2-8℃保存,乡镇达标率仅65%)
(2)典型案例对比:


  • 成功案例:乙肝抗病毒药「恩替卡韦」集采后价格从月均1000元降至5元,用药人数从800万增至2100万,未出现大规模疗效争议。
  • 争议案例:某国产氯吡格雷(抗凝血药)在山东检测中发现溶出度不合格,导致血栓风险增加,触发紧急召回。
<hr/>三、深层矛盾解析:「政策理想与市场现实的冲突」


  • 企业生存逻辑的扭曲


  • 部分企业为中标将价格压至成本线以下(如葡萄糖注射液集采价0.45元/瓶,低于生产成本0.5元),被迫减少质检环节。
  • 「光脚企业」现象:未中标企业为抢夺市场,通过非集采渠道低价倾销劣质药。


  • 医疗体系的适应性不足


  • 医生处方惯性(某三甲医院调研显示78%医生认为国产抗菌药疗效不如进口)。
  • 基层医疗机构缺乏检测能力(仅12%县级医院能开展血药浓度监测)。


  • 监管能力的滞后性


  • 药监局现有检验人员约1.2万人,面对每年40万批次药品抽检需求,覆盖率不足15%。
  • 企业违法成本低(某药企篡改生产记录仅被罚50万元,相当于其该产品年利润的0.3%)。

<hr/>四、解决方案的探索方向


  • 动态优化集采规则


  • 引入「综合评分法」(如福建将研发投入占比纳入评分,权重达20%)。
  • 建立「红黄蓝」质量预警机制(蓝色预警约谈,黄色限制采购,红色取消资格)。


  • 加强全链条监管


  • 推广「一物一码」追溯系统(试点显示可使问题药品溯源时间从7天缩短至2小时)。
  • 强制要求企业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如华北制药被曝数据造假后,2023年起强制联网)。


  • 差异化采购策略


  • 对救命药(如抗癌药)设置「质量优先」采购池。
  • 允许患者自费补差价选择高端药(如浙江试点「集采+商保」模式)。


  • 提升医疗端适配能力


  • 建立「疗效反馈直报系统」(北京试点中28%的药品调整了适用症说明)。
  • 加强医生继续教育(上海要求每年至少4学时集采药专项培训)。

<hr/>五、客观结论:螺旋上升的改革进程


  • 不可否认的成效


  • 高血压患者规范治疗率从35%提升至58%,直接避免约12万例/年卒中事件。
  • 医保基金结余率从2018年的-15%转为2022年的+8%。


  • 必须直面的问题


  • 当前约5%的集采药品存在质量争议,主要集中在需要精细工艺的缓控释制剂(如降压药)和生物制品(如胰岛素)。


  • 改革方向判断
    集采本质是医疗体系改革的「破冰船」,其暴露的问题更多是原有弊端的显性化而非新生问题。正如DRG改革倒逼医院精细化管理,集采正在倒逼中国医药产业完成「从仿制到创新」的艰难转型。

集采的首要目的是系统性降低虚高价格,但政策设计包含质量保障机制。现实中出现的个别药品失效问题,更多是原有质量监管漏洞在集采环境下的暴露,而非集采直接导致。这恰说明改革触及了深层次矛盾,需要通过持续优化规则而非否定方向来解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