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一、常理背后的逻辑
咱们先对题中的几个问题做一轮简答。
1、考核“加班时长”合不合理?
不合理。
2、考核“工作态度”合不合理?
咱觉得这个可以有。
3、大权重考核“工作态度”合不合理?
咱觉得这个也可以考虑。
4、公司管理水平低,大权重考核“工作态度”合不合理?
这个就不太好实操了。
单看最终结论,确实是“感觉这样的绩效还没开始就已经注定失败”。
但根本原因却不是因为“指标”,而是“公司管理水平低”。
绩效不是提款机,更不是考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的。
咱们很难推测题中的“工作结果指标”是什么,但如果是业绩、营业额,咱觉得这与考核“加班时长”的区别不大,甚至还不如考核“加班时长”更好一些。
原因是一样的:“公司管理水平低”。
“业绩、营业额”是高效管理和团队奋斗的成果,高效管理做不到,再没有团队奋斗,“业绩”压根无望啊。
二、分析分析
企业的管理效能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管理者的能力和保障稳定输出的管理系统。
1、管理系统
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对于保障稳定输出的管理系统,抱着两种较为极端的处理方法:
A、从0-1的标准系统搭建
B、绕过系统设计,重点管人
第一类:
从0-1的标准系统搭建:说实话,这确实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标准系统的设计开发成本不低,更重要的是:越完善、功能越多的系统,对于组织和实施者的要求越高。
不当的使用,很有可能导致系统功能的崩坏无效,甚至激起反制。
因此,一般我们会建议企业初期设计一款功能简单、管理目的较为“单纯”的一版。最典型的项目案例就是:由管理团队共同参与的“制度优化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基本业务流程与制度、生产流程与制度、人事流程与制度、财务流程与制度、采购流程与制度,五个方面。
能够共同约定团队的基本工作行为就行。
第二类:绕过系统设计,重点管人
这个当然也不可取,这类决策,典型的情景就是题中伙伴说的“人治”。并不是说人治不好,而是因为高效人治的背后有高阶契约的支撑,它对组织意识的要求是相当高的。
没有系统的约束和加持,即便是能够做到管人有效,但管理成本也会高的吓人。
因此,最合适的方法就是:先建立基础的流程、制度。
2、管理者的能力
这个维度才是绩效管理的辐射范畴。
但是,仍然还没有到直接就能考核的地步。
我们继续,分析分析。。。
通常来讲,管理者的能力会有一些相似性,给大家列举一些例子:
A、经营与战略:全局观念、战略思考、系统思维、信息分析、资源整合、创新;
B、策略与实施:计划制定、计划推行、制度构建、制度优化、以人为本、以客户为中心;
C、市场与运营:前沿追踪、市场导向、市场分析、公关能力;
D、团队与管理:统率、激励、团队整合、团队合作、执行、指导与监控、培养他人、绩效导向;
类似的模块还有能力与技巧15项、学习与成长4维度、文化与品质7要素等等。以后找机会再跟大家一一说啊。
到了这一步,是不是能够进行绩效考核了呢?
还不行!
咱们还得继续拆解,我们拿出两项能力来进行解析演示:执行和绩效导向。
A、执行
执行力又可以分解为:组织理解力、可操作性、组织与推进、工作成效、跟进落实,五个方面。
组织理解力:对组织战略、组织结构等有深刻的认识,能够很快把握事情的关键所在。
可操作性:重视可操作性,具备将笼统的甚至模糊的意向性目标,转化成具体可操作的方案计划的能力。
组织与推进:高效组织各类资源,对工作进行分工;善于预见障碍并制定和实施克服障碍的计划;善于运用数据等有力事实鼓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将工作朝前推进。
工作成效:合理安排时间与资源,确保在规定时限内以较低投入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跟进落实: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进行适当监控和指导;对责任做具体落实;对方案计划的执行效果进行跟踪、反馈和改进。
B、绩效导向
绩效导向可以分解为:
设置目标:为自己、下属和组织设定清晰、可衡量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目标。
跟踪绩效:密切关注目标的实现状况,掌握工作进展。
提升绩效:主动寻找影响绩效的问题和机会,寻求改进绩效的方法。
评价绩效:以可衡量的业绩为主要依据,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价。
到了这个程度,我们差不多可以进行绩效管理了。
3、绩效管理
A、执行
考核范畴:公司或部门的各单项计划制定和完成率方面、方案质量评估方面、执行过程中的进度把控方面、成果应用与激励方面、时间管理与产能方面、监控指导、跟踪反馈方面;
B、绩效导向
考核范畴:部门与下属指标设定方面、绩效跟进与绩效辅导方面、绩效改进方面、绩效评价与应用方面;
演示中仅是框定出了一些范畴,在具体操作时,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岗位特征,选取最为合适的能力项和最为合适的能力提升指标。
以案例中的情形为例,给出一些管理思路,仅供参考:
A、绩效考核主权重放在管理能力衍生出的能力提升指标上,前期可以适当的多放几个,稀释权重;既便于灵活管理,也便于平衡分数,可控结果;
B、财务指标可以有,但不宜权重过大;(能力不行,考也白考)
C、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态度”指标(软性指标),例如:行动力、进取心、责任心、敬业、内省等。(可以采取满分减分制)
D、加大培训力度,有计划的提升管理层的管理素能;
E、还有一个稍微复杂一些的薪酬策略:将原来的浮动薪酬“绩效工资”拆解为:绩效工资+经营奖励,彻底分开各自属性。销售序列设计提成系统、其他序列设计奖励系统。绩效工资逐渐变为能力工资属性,做中长周期评价,赋予稳定激励薪酬属性。熬过两大轮后(大概1-1.5年),配合新的岗位惯性养成,工作节奏自然会有所改善,这时再做绩效,就可以尝试类似利润的指标了。
(本篇完)
——————————————————————————
关注 点个收藏 有问题请留言,定期解答技术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