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222|回复: 0

[分享] 弄明白ABO血型很了不起?说来惭愧,当年也就独揽了诺奖而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18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几乎是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人的血型有A、B、O之分。

长大了之后也时常会用血型测测性格或者恋爱匹配度什么的。

虽然这些小测试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也不失为一种像星座那样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



可ABO血型体系只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生理常识,它的发现以及应用不过短短百年。

而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发现,也让发现者在1930年独揽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事实上,血型也真没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____________

早在文艺复兴之前,就一直许多医生渴望能用血液来救治失血过多的病人。

但在医学不发达的时候,更多是归为一个疯狂的幻想,谁也不敢明目张胆地尝试。


直到16世纪,一位法国医生丹尼斯为了救人,大胆地将羊身上的血液注射进一个疯子体内。但不一会儿,他立马出现发烧、呕吐,尿血等症状。

慌乱而又救人心切的丹尼斯做了个愚蠢的决定:给他打多一针血之后,结果这位可怜的疯子当场毙命。

而这位医生也被死者的家属缠得身败名裂。医学界自此之后也不敢再进行输血治疗。


布伦德尔

可有一位叫詹姆斯·布伦德尔的英国医生总要眼睁睁地看着孕妇分娩时因失血过多而死亡。

一天夜里,他梦见满身是血的死者一直逼问他:“为什么不想办法救我和我的孩子一命?”

他半夜惊醒之后,怀着愧疚之心重拾了丹尼斯对输血治疗的尝试。


他发现之前那些医生输的都是兽血,治人当然要用人血才合理。

此后,布伦德尔大胆地往那些病入膏肓的患者体内倾注健康人的血液。

在他前后进行的10次输血手术中,竟有4例病患神奇般地存活了下来。



为了挽救生命垂危的失血病患,一些医生冒着巨大的风险开始尝试输血手术,积累治疗经验。

但无论操作规范与否,输血治疗的效果总是两极分化,成功的案例非常顺利,但失败的会出现严重不适反应,甚至立马毙命。

一开始,有人认为这也许是输血过程中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医生们就严格采用无菌术,可杜绝了细菌感染以后, 丝毫也不能改变现状。

紧接着,医生们觉得这可能是血液凝结造成的,可当他们千方百计地找到防止血液凝结的物质后,死亡的案例依旧在那里,不增不减,不来不去。


无菌操作

那么,究竟生与死的奥秘到底在哪里呢?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一般正常的医疗手段,总有介于大成功和大失败之间的情况发生;但输血治疗就是出现了这么极端:不是起死回生,就是严重不适,甚至一针毙了命

因此,医生们只好将辛苦发现的血液凝结当做是某种病理症状,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兰茨坦纳

然而,有一位叫兰茨坦纳的病理学家在解剖尸体时对血液凝结现象发起了深思。

他揣摩道,当两个健康人的血液混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如果同样也有的话,这里面会不会存在着某种特殊的规律?

带着一系列的疑问,兰茨坦纳从自己和5名同事身上采取血液。


他想看看,这6个人中,彼此的血液混合以后, 究竟会有什么变化。

于是他耐心地将6人的血液分离成淡黄色的血清和鲜红色的红细胞两部分。

他在一个容器里取6份来自同一人的血清,再把每个人血液里的红细胞分别滴入血清。


很快,一个奇特的现象出现了:有几份血清滴入红细胞后, 呈现均匀一致的淡红色;
而另几滴血清里滴入的红细胞却凝结成絮团状, 红色的凝块散布在淡黄色的血清里,形成鲜明的对比。

尽管不明所以,但他把凡是滴入红细胞后出现絮状凝集的,用“+”号表示,不出现凝集的,就用“ - ”号表示,并一一记录在一张表上。


当他用剩下五个人的血清重复上面的步骤时,结果同样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一张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表格就这样诞生了!


模拟当时情况所自制的图表

兰茨坦纳为此激动不已,他从6个人的反应中发现总结了以下规律:

如表所示,第1组和第6组的红细胞无论与任意组的血清混合,都不会发生凝结反应。但它的血清一旦跟其他任意组的红细胞就会发生反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O型血。

而第2组和第5组与第3和第4组这两类的特性类似,当它们的血清和红细胞交叉组合的时候就会发生凝结反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A型和B型血。


两年之后,兰茨坦纳的两名学生将实验范围扩大到155人,发现除了A、B、O三种血型外还存在着一种较为稀少的第四种类型,后来称为AB型。

而A、B、O、AB四种血型也就构成了我们现在最常见的ABO血型系统。

即便兰茨坦纳发现了血型,也总结出了不同血型蕴含的规律,但他却也始终没能找到血型规律背后的原因。

但由于他的贡献,关于血型的研究突飞猛进,从而真正揭开了血型背后的秘密。


血液中的血清和红细胞,就好比城堡和士兵之间的关系。

驻守在A城堡里的是穿黄外套的士兵,B城堡里的是穿黑外套的士兵,AB城堡里是黄黑相间外套的士兵,O城堡里的则是没穿外套的士兵。



当穿不同颜色外套的士兵入侵,那么城堡主就会指挥人的免疫大军发起攻击,双方周旋在一起也就成了血液凝结的现象。

O城堡是个例外,士兵们并没有穿明显的外套,所以O城堡里的士兵很容易混入别的城堡而不引起警觉。
还有一类AB城堡,它更像是A城堡和B城堡融合的产物,城里夹杂着黑色和黄色,穿黄衣和穿黑衣的士兵混进来也不会引起守卫的警觉。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O型血的人是万能输血者,而AB型血的人是万能受血者的原因,当然临床上的输血还是会选用相同的血型保证安全。


随着血型之谜被揭开了,输血安全广泛地被运用起来,它救治了无数失血过多患者的生命。


兰茨坦纳也因此获得了193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近几十年来, 许多医学工作者发现还有不符合ABO血型系统规律的存在,陆续发现了如Rh血型(Rh阴性血即所谓的熊猫血)、P血型系统等其他血型系统。

目前被接受和认可的血型系统已多达33种,血型抗原更是超过了600种。


如今,血型已经是常识了,一般很少人会去谈论它如何治病救人,大多都是趣味性的知识出现在我们的视线当中。

这些知识中也有比兰茨坦纳之前辛酸的输血史还要荒诞的。

就比如说用血型分析人的性格这一做法就非常经典。


古川竹二

它最早可追溯到1927年,日本人古川竹二就提出了“人因血型不同,而具有各自不同的气质;同一血型,具有共同的气质”的假说。

他认为O型血的人更具攻击性。

同时还荒谬地提出促进台湾人之间的近亲婚姻以减少台湾人中O型血的比例,以此让刚烈的台湾人顺从大日本帝国的统治。


又比如说,蚊子有偏爱的血型,我们可能会经常听到A、O型血的朋友抱怨自己最招蚊子!

但真相是蚊子侦测和定位目标主要是靠二氧化碳、热量、挥发性化学物质等因素,并没有证据证明不同血型对蚊子的吸引力有差异。


还有血型饮食、血型减肥之类的更是从来不被科学认可的。

不过,血型可从来没有我们想象地那么简单,科学家在研究血型与疾病关系时就发现了人类演化初期像疟疾这样严重威胁生存的传染性疾病影响了人类血型分布。

至今为止,仍有不少科学家在做关于血型的深入研究,未来还有更多为人类造福的可能。


兰茨坦纳“这不起眼的”发现不仅仅是直接让输血成为常见的治疗方法,也开辟了免疫血液学、免疫遗传学等新兴学科的大门。

伴随着科学的发展,相信未来它还有更多为人类造福的可能。
“区区”一个人类血型系统的发现,不但值得起获得一个诺奖,也同样值得起独揽一个诺奖。

*参考资料
余海若. 血型的发现[N]. 大众科技报,2000-07-27(006).
mosaicscience.com, Why do we have blood types?

____________

原文地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33298108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