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的三重境界,对应实验室自动化三种模式 我认为西贝是半预制菜模式。就是预制菜也有分层逻辑,几乎是实验室自动化厂商模式的翻版。最典型的就是半预制菜模式——就像实验室集成商直接用成熟机械臂/成熟的自动化离心机/成熟的移液工作站,不碰底层研发,但会自己调酱料(写软件)、摆盘(做外观设计)。 西贝的争议根源,就在于半预制菜的“模糊性”:想靠“现炒”招牌吸引追求品质的食客,又想借预制食材降本提效。这种“两头沾”的思路,在实验室自动化行业也很常见。 在实验室自动化行业里,机械臂就是半预制菜模式中最成熟,也是最成功的预制食材。这里讲个业内小八卦:某知名实验室自动化厂商,去年被客户发现其宣传的“自主研发”机械臂,实际采购自某厂重新喷漆。这事儿在圈内传开后,被同行戏称为“西贝行为”——明明用了预制菜,非要说是大师现炒。当然最后不得不拿出重磅发布“自主研发的机械臂”。 实验室自动化行业的“西贝现象” 行业里的厂商,基本分两派: “农家乐”派:全自研厂商 从机械结构到核心算法全部自己搞。比如为特殊实验定制自动化系统,精度和适配性拉满。但研发周期长(一款设备可能要3-5年)、投入大,客户也多是小众群体。最后打造出的产品可能也就一两千万的有购买力的市场。 “西贝”派:为什么“西贝模式”集成商更容易做大? 本质是效率与成本的平衡。全自研像高级定制,虽然好但贵、慢;集成商模式像快又省,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实验室自动化行业的客户,大部分是检测机构或企业,他们更看重“性价比”和“交付速度”。这种需求匹配度,让集成商模式更容易做成规模。 产品定义:集成商(半预制)更“快”,全自研更“难” 集成商模式(机械臂为核心):易定义、周期短 因为核心模块(如机械臂)的性能、接口都是现成的,厂商不用再探索底层技术,只需聚焦“客户要解决什么问题”——比如客户需要“样品自动称重-转运-加样”,直接用机械臂搭配称重模块、加样器,就能快速确定产品功能框架,甚至1个月内就能拿出初步方案。产品的“边界”很清晰,做没做出来、能不能实现核心功能,一眼就能看明白。 全自研模式:难定义、周期长 从底层开始研发时,很多技术路线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比如自研专用传感器,可能要先解决精度校准问题,再适配算法,中间任何一步出问题,产品定义都要调整。比如某厂商想自研“超微量样品检测模块”,光攻克“微量液体识别算法”就花了1年,产品框架也改了3次,这种“不确定性”让产品定义难度大大增加。 质量控制:全自研更“稳”,集成商要“防坑” 全自研模式:控得住源头,逐步质控,问题好定位 因为从设计到生产全流程自己把控,能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比如核心电路板的焊接工艺、软件的兼容性测试,都能制定专属流程。一旦出现问题(比如设备运行卡顿),能快速追溯到具体环节(是算法漏洞还是硬件接口问题),整改也更高效。 集成商模式:基本不关注质量管理价值,易出“兼容性”坑 虽然机械臂等模块本身质量成熟,但不同品牌的模块之间可能存在“水土不服”——比如A品牌的机械臂和B品牌的试剂分配模块,接口协议不兼容,可能在转换协议时导至样品转运时卡顿;或者其他兼容性小问题,导至整个系统报错。 而且质量责任难划分:如果系统出问题,是机械臂的故障,还是集成时的程序问题?需要和多个供应商对接排查,耗时耗力。所以集成商的质量控制,核心在于“模块选型+兼容性测试”,这也是最考验经验的地方。 预制菜不是原罪,不诚信才是 很多人觉得“预制菜=偷工减料”,就像有些客户觉得“集成系统=技术含量低”。但实际上: 预制菜能批量化生产和质控,保证口味稳定、降低食品安全风险;集成系统能快速落地,帮客户降本提效,这本身是行业进步的体现。这部分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往往质量管理也是需要大量的经验累积。 问题的关键在于“透明化”:西贝如果早说明“部分菜品用预制食材”,客户不会觉得被欺骗;实验室自动化厂商如果坦诚“核心模块是采购的,我们专注集成适配和应用”,客户也能理性选择。当然,从“西贝们”的角度看,这样将会失去大量客户。 多元生态才是行业未来 好的行业生态,不该是“非黑即白”(但是…往往…就是): 需要有“全自研厂商”做技术尖兵,攻克底层难题; 也需要有“集成商”做行业普及,把自动化方案带给更多客户; 客户也要放下“集成=贸易=不靠谱”的偏见,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案。 毕竟,实验室自动化的核心价值,是帮客户解决问题,而不是纠结“是不是全自研”。只要厂商坦诚透明,客户理性选择(客观且有认知),行业才能跳出“西贝式”的争议,真正靠技术实力发展。 不管怎么样,西贝们有西贝们的市场选择在,所以西贝在,农家乐有农家乐的选择在,所以农家乐在。而且我还是比较喜欢吃西贝的(这两年的口感确实拉垮了,所以翻车也是作出来的),农家乐往往不适合我的胃口,偶尔也特意去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