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厂家销售人员的画像正在悄悄转变说得意犹未尽,我又找了医械猎头朋友、HR朋友,并且动用了若干招聘工具。从客观数据的角度,进一步为诸位同道展示一下我们行业的销售人员需求/画像发生了哪些变化。从某L开头的网站上看到,2023年,医械销售的“新五力模型”为: “服务产品设计力” : 25% “生态资源整合力” : 25% “合规创新能力” : 20% “人性化联结力” : 20% “政策预判力” : 10%
再以2019这个关键年份为节点,我又整理了以下此前及之后的销售人员画像:
2019年及以前:
2019年及以前,雇主通常会问销售:你的资源如何、对我们赛道或者你自己或者我们家的产品是否熟悉、如何开发新业务、之前的业绩……2020年及以后,新的问题开始逐渐多了起来:你熟悉报量的原则和政策吗?你熟悉DRG/DIP吗?你做过哪些资源整合的事情?你是如何分析临床数据的?经销商说:我们的利润薄了,真的就是只能做做物流、配送的业务了;厂家说:现在都报量了,我们的价值也削弱了,数字都是大差不差的,岗位上需求的人也变少了。当然,我们必须得承认,整个行业的毛利都在下降,所以岗位萧条这件事是客观存在的,行业利润变少、收入降低也是客观事实。但是,真正想做事,还是有很多的机会。除非你想转行,不然的话,必要的意识和嗅觉还是要有。经销商相关的部分,和本文关系不大,此处不展开。关注我之前的文章应该也知道我大致的看法和立场,感兴趣的话也可以单独出一期。还是来说厂家销售,首先要明确的,就是报量这个事情,本身也是个销售过程,给不给你报、报多少,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销售工作,只是以前的销售工作是拉长线,现在变成了相对的几个断点。另外,报量过程,还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渠道管理的行为,渠道如何搭建、如何遴选、如何分级,如何处理渠道冲突……这些事情也很重要。带量之外的产品,又牵扯到其他几项能力。我把他们总定义为“无中生有”的能力,于绝境处找机会。很多产品,在带量目录之外,那通常面临两种困境:0-1的推广和开发;政策上的闪转腾挪。开发这个大家都明白,既然没带量,一定就是过去销量小的,或者新出的产品,你如何把产品的价值做出呈现,如何让渠道、用户相信和认可,这就显得很重要;其次就是要非常熟悉政策,因为新东西很多收费、准入都是面临挑战的,如何解读、如何应对相关质疑和挑战,也是必须搞清楚的;其实还有一点就是政策与资源的整合能力,有些时候,埋单的人和机构,未必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熟悉的、理解的那些;或者说,真正承载着资金回笼、挣钱的东西,未必是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个。这里不去展开,大家感兴趣可以私聊。再回到文章的开头,反复提到的懂政策、会算账,这些基本功得具备,如果不懂,就多请教、多练习。终极的转变:从“销售”到“医疗资源运营者” 标志性动作对比: 过去:客情、关系、空间。 现在: ✓ 与医保科共商DRG病种控费方案 ✓ 向设备科输出耗材智能管理SOP ✓ 帮科室申报器械相关临床课题 ✓ 寻求科研经费、基金、各种项目的支付 不具备医疗经济学算账能力、数据驱动意识、生态整合思维的销售人员,将越活越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