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28221|回复: 19

[政府动态] 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批准上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2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2014年6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经审查,批准了BGISEQ-1000基因测序仪、BGISEQ-100基因测序仪和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检测试剂盒(联合探针锚定连接测序法)、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检测试剂盒(半导体测序法)医疗器械注册。这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首次批准注册的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
  该批产品可通过对孕周12周以上的高危孕妇外周血血浆中的游离基因片段进行基因测序,对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21-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和13-三体综合征进行无创产前检查和辅助诊断。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高度关注基因测序诊断产业发展,鼓励创新、加强服务,在相关产品注册工作中精心组织、加强协作、严格审评,在确保产品安全、有效前提下,保证了工作的进度。同时,还组织相关技术部门研制完成基因测序诊断产品相关国家参考品,填补了国际空白。
  下一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将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加强产品上市后质量监管,做好其他创新基因测序诊断产品注册工作,促进相关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让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更快、更好地服务广大公众。

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批准上市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大走在了前面,,拭目以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3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文其中没有包括illunima的测序仪和贝瑞和康的试剂盒,各位知因达人,能否出来分析一下,这将对国内的测序界和基因诊断界有何影响?未来格局大家怎么看?

       首先要恭喜华大,申报的两款测序仪和配套的试剂盒均获得审批通过,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首次批准注册的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开创了国内二代测序用于临床诊断的先河,势必会在分子诊断的历史洪流中留下深深的印记,推动二代基因测序诊断行业快速前进。

接下来还是来仔细看看SFDA发布的公告,主要有以下几点意思:

       1、BGISEQ-1000基因测序仪基于CG平台,配套的试剂盒为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检测试剂盒(联合探针锚定连接测序法)。CG平台的特点是通量高,但周期较长,因此BGISEQ-1000应该主要会应用于全国范围内的样品,集中测序分析;

       2、BGISEQ-100基因测序仪基于Ion Torrent平台,配套的试剂盒为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检测试剂盒(半导体测序法)。Ion Torrent平台的特点是测序周期短,可灵活部署,BGISEQ-100有很大可能会被部署到有一定业务量的大中型医院,就地采样、测序、分析并出具报告;

       3、文中还提到“组织相关技术部门研制完成基因测序诊断产品相关国家参考品,填补了国际空白”,应该就是依托华大建立的标准品体系,华大已然是这个行业的标准制定者了。

       4、还有有趣的一点,SFDA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了一把,对于自己的前期工作以及下一步安排给予了极大的肯定。的确,这一次SFDA效率惊人,值得表扬,正如文中说的一样:在确保产品安全、有效前提下,保证了工作的进度。  

       华大作为首家拿到审批的单位,在政策方面已经走到了前面,率先拿到了入场券,目前占有了一定的主动权,但这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根据《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办公厅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加强临床使用基因测序相关产品和技术管理的通知》(食药监办械管〔2014〕25号),“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基因测序技术的临床应用管理。国家卫生计生委确定的基因测序临床应用试点单位,可以按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相关规定试用基因测序产品,并做好相应技术的验证与评价。”紧接着,卫计委就发布了《关于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试点单位申报工作的通知》(国卫医医护便函[2014]44号,明确开展试点单位申报,但在国家试点单位名单、相关准入标准、管理规范出台以前,任何医疗机构不得开展基因测序临床应用。所以,尽管产品获得审批,实际临床应用尚待卫计委批准,但距离正式批准,应该不会太久。

       此外,根据以上提到的卫计委文件,申请试点的基因测序项目并不只限于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还包括遗传病诊断、肿瘤诊断与治疗、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等,因此这次批准的另外一层重大意义在于两款测序仪的审批通过,依托这两款平台,就可以开发新的基因测序产品,毕竟无创产前筛查市场不会无限扩大,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

       再次,正如上文提到的一样,华大作为先行者,已经参与该行业的标准制定,这一点在今年一月份发布的《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基因分析仪等3个产品分类界定的通知》(食药监办械管〔2014〕8号) 中初现端倪,通知中提到“与BGISEQ基因分析仪配合使用”。  

       最后,关于达安基因以及贝瑞和康的相关申报审批,相信在不久之后就会有结果。二代基因测序诊断行业方兴正艾,它的发展壮大需要竞争者的参与,合理竞争才是行业不断发展的源动力,相信政府层面也乐于见到这个格局。

       二代基因测序诊断的帷幕正在徐徐拉开,将来会是一统华夏,或是三国演义,亦或是群雄争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4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标准品的事情其实华大,达安,贝瑞,安诺都已经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5 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基因测序产业链分为:仪器、试剂、服务。仪器与试剂属国家药监局审批,开展技术服务需要通过卫计委审批。此次华大基因二代测序产品的获批,对于国内巨大的潜在需求市场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但二代测序服务是否大规模推广需要等待卫计委的意见。但总的来说,中国基因测序行业正逐步走向规范,长远来看基因测序市场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二、华大基因采取“自主+合作”仪器推广模式,预计达安基因与Life Tech合作申报仪器将获批。仪器技术壁垒高、呈垄断格局,目前全球二代基因测序仪市场被Illumina和Life Technologies把持,二者合计约占全球90%市场,呈现高度垄断格局。按照现行的医疗器械注册规定,进口医疗器械注册申报时需提交在原产国地区的上市证明文件,目前FDA仅批准了Illumina的MiSeqDx测序平台,因此与国内企业合作申报“国产”测序仪是通过审批的快速方法。BGISEQ-1000是基于华大基因收购的美国基因测序公司CG(Complete Genomics)的测序平台,BGISEQ-100则是基于Life Technologies公司的Ion Proton测序平台。达安基因与Life Technologies合作的同样是基于Ion Proton测序技术平台的DA8600,已完成在国内的申报工作,预计获批是大概率。同时,贝瑞和康与Illumina合作申请了基因测序平台的注册申报。

       三、无创产前诊断引领基因测序行业发展。2月份,国家药监局和卫计委叫停基因测序服务。随后,3月份卫计委对基因测序服务试点申报门槛做了限定:具有通过省级技术审核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医院,医学检验所,具备与拟申报项目相应的专业技术力量,包括仪器、技术、人员等。申报门槛的限定一定程度上重新整顿清理了基因检测行业。目前二代测序主要用于无创产前诊断,近2年在国内兴起,安全性(避免羊水穿刺带来的流产风险)和准确度较传统的筛查手段高,相关测序产品的获批将引领基因测序行业发展。未来,基因测序在遗传病筛查、个体化诊疗、健康管理方面都有巨大潜力。

       四、技术推动分子诊断市场快速发展,PCR产品在新兴诊断领域有潜力。分子诊断技术包括临床PCR、原位杂交技术、基因芯片和基因测序技术等,目前国内以PCR产品和原位杂交为主(基因芯片市场规模尚小,基因测序技术服务尚未得到卫计委审批),临床主要用于传染病、性病、艾滋、肿瘤、遗传病的筛查检测,其中传染病(尤其是肝炎系列)检测占大部分市场。国内分子诊断市场保持20%以上增速,达安基因的临床PCR产品国内医院市场占有率约50%~60%。临床PCR产品在一些新的领域有较大潜力,2014年3月FDA批准罗氏cobas HPV Test用于宫颈癌一线初级筛查,这也是HPV分子诊断产品在全球首次获批用于宫颈癌一级初级筛查。个体化诊疗崛起下的诊断,尤其是在肿瘤治疗的临床应用有较大潜力,一是个体化靶向用药分子诊断;二是个体化化疗用药分子诊断,目前获批的个体化分子诊断产品多以PCR技术为主。

       五、基因芯片需求突破。基因芯片由于涉及生物、电子、材料、计算机等多学科,技术壁垒较高,制造成本高,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困扰基因芯片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芯片最大的优势是高通量,但这也是基因测序的优势,而基因测序成本不断下降挤压了基因芯片的空间。Affymetrix为全球最大的基因芯片公司,也是全球极少数盈利的基因芯片公司。Affymetrix2013年收入3.3亿美元,同比增11.8%,净利740万美元,2012年为亏损680万美元。其中芯片业务收入2.1亿美元,与2012年持平。国内基因芯片主要公司有北京博奥生物、珠海赛乐奇生物、上海百傲科技和宏灏基因。

       六、达安基因未来将受益于基因测序行业的发展。国内目前产前诊断做的比较大的为华大基因和贝瑞和康,达安作为上市公司注重合规合法,公司的基因测序主要面向科研用户。此次卫计委叫停基因测序产品后,公司申报了用于产前诊断的21三体、18三体和13三体检测试剂盒已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申请审查结果公示》,公司与Life Technologies合作的基于Ion Proton测序技术平台的DA8600获批是大概率。二代基因测序除在产前诊断外,在遗传病筛查、个体化诊疗、健康管理方面都有巨大潜力。公司为国内分子诊断龙头,在分子诊断试剂开发方面国内最强,假若公司二代测序平台获批和国内放开基因测序技术服务,公司将充分有益于基因测序行业的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5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注册了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达安基因、开能环保等概念股强势涨停,多家券商预计基因测序市场规模达万亿以上,投资者可适当关注这一潜力板块。
  股民小郝:基因测序产业链,上游为测序仪器和试剂供应商,中间为基因检测服务提供商,下游对象为医院、药企、科研机构和病人本身。目前测序仪和核心试剂相关技术为外企垄断,国内企业多为检测服务提供商。基因测序服务和临床关系紧密,如产前筛查、癌症筛查,叫停前国内公司样本来源主要由医院相应科室提供,相应的专科医院更被称为“兵家必争之地”。伴侣检测方面,药企靶向药和检测公司伴侣检测合作推广的模式在国外已有先例。对于国内企业来说,构建与医院、体检公司、独立实验室、药企等的合作关系是抢占市场份额的核心。
  市场人士老王:国内公司基因检测服务以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为主,2013年市场规模仅为10亿元左右。2014年2月中国食药监总局(CFDA)与国家卫计委叫停基因检测业务后,3月份启动试点单位申报。各龙头公司现处于向CFDA申报批文的阶段,短期对这些公司的业务收入必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但行业长期发展有潜力。根据Illumina的测算,基因测序的市场规模有200亿美元左右。其中,肿瘤学120亿美元、生命科学50亿美元(包括生命科学工具、复杂病症,农业基因以及影响因子和宏基因组)、生育和基因健康20亿美元(孕妇和新生儿童的检测,以及基因健康)、其他应用10亿美元。
  观察家姚:成本的降低将会带来基因测序应用范围和深度几何级数的上升,伴随着测序设备的客户范围不断扩大,基因检测的大规模临床应用正在到来,包括针对新生人群的遗传病筛查、健康人群的疾病风险指导、靶向性药物研发和应用领域。单纯计算基因病筛查的细分市场容量,孕前利用测序技术筛查遗传病,全国范围内5%的渗透率就可以带来70亿元的市场容量;而利用无创产前筛查,针对30岁以上的高危孕妇100%渗透率,将带来76亿元市场容量;针对全部孕妇50%渗透率,将带来140亿元市场容量。如果测序成本下降到人人都希望了解自己的基因信息以指导日常保健和临床用药的水平,则这个市场规模将超过万亿元。
  申银万国表示,国内基因测序技术相对落后,但发展迅速,有广阔空间。目前各大龙头上市公司利好不断,基因测序龙头达安基因近期业绩持续超预期;中科院和紫鑫药业研制出第二代基因测序仪,技术有突破,今年有望量产;华大基因可能赴港上市为板块上涨带来催化剂,建议关注达安基因、紫鑫药业、千山药机、科华生物等龙头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5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7月2日,多家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上市公司荣之联。据深交所投资者关系平台显示,双方就荣之联参股华大基因子公司华大科技一事进行了交流。荣之联方面表示,参股公司均为产业链内的公司,参股华大科技有助于与华大基因建立新型伙伴关系,加强双方在生物云研发、建设和服务等方面的深入合作,更好地服务于华大基因测序等业务的快速和长远发展。同时通过服务于华大基因,加深对快速发展的生物行业IT需求的把握,保持公司在生物信息领域的领先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7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监管部门一纸公告,让“基因检测”再度成为公众关心的热门话题。

       7月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称CFDA)网站发布公告称,首次批准了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上市,这是自今年2月,CFDA和卫计委联合叫停基因测序项目后,第一次批准相关产品上市。

       此举意味着,CFDA在监管规范市场行为,和鼓励企业与机构创新方面找到了某种平衡,业内人士称,此举将进一步促进基因测序市场乃至基因医疗的健康发展,为市场和行业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基因测序临床应用:叫停后的重启

       通过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融入了全球基因产业链。面对这一片巨大的基因产业市场,企业一哄而上,国内基因行业处于无政府监管的状态。基因测序的临床应用多出现于医疗机构和体检中心的高端体检,但其使用的基因测序仪及相关诊断试剂和软件,很多没有经过医疗器械的注册审批,因此造成市场乱象不断。

       为了整肃市场,今年2月,CFDA、卫计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在相关准入标准、管理规范出台以前,任何医疗机构不得开展基因测序临床应用;已经开展的,要立即停止。叫停包括产前基因检测在内的所有临床测序需要应用的检测仪器,诊断试剂和相关医用软件等产品,使许多基因企业不得不终止与医院的合作。

       然而采用“一刀切”的手法,人为终止一个欣欣向荣的行业,并非CFDA本意。一个月后,两部门调整了对于基因检测的态度,由全面叫停调整为试点申报,确保中国参与基因检测医疗服务的设备都必须“登记上岗”。此次公告表明药监局一直在加强监管与鼓励创新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

       之后,在6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经审查,批准了华大基因两款基因测序仪及检测试剂盒注册,这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首次批准注册的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

鼓励创新,填补国际空白

       公告中药监局表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高度关注基因测序诊断产业发展,鼓励创新、加强服务,在相关产品注册工作中精心组织、加强协作、严格审评,在确保产品安全、有效前提下,保证了工作的进度。同时,还组织相关技术部门研制完成基因测序诊断产品相关国家参考品,填补了国际空白。”

       1990年,美、英、法、德、日、中六国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十年后,最终绘制出完整的人类基因图谱。计划完成后,基因组学迅速发展,并逐步应用于人类的疾病治疗。同时,基因测序的产业链也在少数国家开始形成:即以上游研发制造为核心,配合中游基因检测服务和下游的医疗临床应用。

       2007年第一份中国人的基因图谱成功绘制完成。以华大基因为代表的中国基因机构的优势是具有基于强大的购买力所形成的庞大基因测序产能,并且测序服务能力庞大。但仪器设备多需要进口,基因市场仍处于前期准备阶段。

       在我国,目前为基因产业提供广阔市场支持的不是对癌症等传统疾病的治疗,而是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对比以往检测方式,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具有准确、无创、 安全、 具有早期规范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流程及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等优势。它采用新一代的测序技术,检出率>99.9% ,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即染色体数目异常,在DNA水平上,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序列比对将这些染色体片段精确定位到每个染色体上,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准确性高等特点,显著优于传统血清学唐筛。怀孕12周即可接受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只抽取5ml母体外周血,避免胎儿宫内感染及孕妇流产。

       随着CFDA颁发首个基因检测“准生证”,基因检测将在避免出生缺陷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从而造福千千万万的家庭。

       CFDA首次批准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上市,无疑是给行业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不仅基因检测首次得到国家承认,而且为今后建立规范的市场环境创造了良好的开端。下一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将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加强产品上市后质量监管,做好其他创新基因测序诊断产品注册工作,促进相关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让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更快、更好地服务广大公众。

       业界人士称,我国基因检测行业将乘着政策的东风开启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8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好达安基因(002030)、千山药机[-1.14% 资金 研报](300216)在基因测序领域的发展前景。

达安基因(002030):

基因测序也属于分子诊断技术,公司以前公司基因测序平台主要用于科研,现在往临床方向发展。目前公司下属参股公司广州立菲达安诊断产品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立菲达安”)和广州爱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健生物”)都是涉及基因测序业务的专业公司,其中公司持有立菲达安42.50%的股份(与LIFE合资企业),其主要业务是一代基因测序;公司持有爱健生物17.14%的股份,其主要业务是二代基因测序。

达安基因21三体、18三体、13三体检测试剂盒也已经进入创新型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

千山药机(300216):

公司以自有资金3818万元收购宏灏基因的部分股权,并通过增资2142万元的方式最终实现持有宏灏基因52.57%的股权,合计对价5960万元。此举是公司向医疗器械(含耗材、诊断试剂)转型的重大举措。

宏灏基因创建于2004年8月,公司创始人为全球个体化用药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遗传药理学之父”周宏灏院士,公司是以基因芯片技术为主,致力于研发用于指导个体化药物治疗的一系列基因诊断试剂盒的高科技公司。研究团队近30年的遗传药理学研究成果与生物芯片等高科技平台相融合,开发以“个体化药物治疗基因检测芯片”为代表的系列基因检测及诊断产品。该系列产品将用于检测与重大疾病治疗药物的反应性密切相关的基因突变,进而根据检测结果指导临床医生为患者开具“个性化”的药物处方。

宏灏基因目前拥有“药物基因组学应用技术”和“基因芯片研制技术”两大核心技术。在个体化药物治疗基因检测产品的研制方面,宏灏基因是中国在该领域的领导者,并领先于世界多数发达国家。宏灏基因与中南大学药理学研究所紧密合作,已经成功研发了针对高血压、恶性肿瘤、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器官移殖差异性检测共5类个体化药物治疗基因检测芯片,并正在研发消化性溃疡、高脂血症、冠心病、免疫性疾病、胰腺炎等个体化药物治疗基因检测芯片。硝酸甘油用药指导基因检测家族代谢酶基因检测项目2007年已经进入卫生部的《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目录》,2013年年底前进入卫计委医院检测的收费目录。随着个性化用药理念的推广,必将有广阔前景。举例来说,代谢酶基因差异可能导致氯吡格雷的用药效果适得其反,反而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基因芯片产品从获得临床批件到生产批件大约需要3-5年左右的时间,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 2014年2月国家出台29号文之后,只有3家拿到了试点,上海北京各一家,湖南为周宏灏任所长的中南大学药理研究所,预计后续会有第二批放开。三甲医院目前大部分已经有基因芯片检测的仪器。 宏灏基因于2012年10月29日,全球首家获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高血压个体化药物检测试剂盒(基因芯片法)”注册许可批复;按照GMP 标准设计的芯片生产车间于2013年10月正式通过体系认证,获发新的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该试剂盒采用点样法低密度,属于第一代芯片。用于通过基因诊断有针对性的合理化用药,提高用药疗效。该项成果2012年获批,耗时8年,投入4000万研发费用,目前已经进入了湖南省老干部医保,省物价局已备案,每次检测费用900元。周宏灏院士申请的发明专利--用于恶性肿瘤个体化用药相关基因突变检测的基因芯片及其应用于2012年5月16日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焦磷酸测序法检测CDA 基因多态性的试剂盒及方法(注:该方法用于肿瘤个体化用药检测)于2014年1月15日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周宏灏院士已于2014年2月18日将该两项发明专利转让给宏灏基因。 目前已完成新的管理团队的组建,经营以宏灏现有团队为主。销售团队已初步组建。暂时没有收入及利润指标。预计2014年8月份投放市场,2015年搬入公司新厂、扩产。初期设计产能200万人份/年,预计出厂价格300-600元/人份。主要采取招商代理销售,以患者自费为主。2014年3月郑州人民医院医疗集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宏灏签约打造河南省个体化医学研究指导中心。山东齐鲁医院、武汉市三医院等医院也先后成立个体化诊疗研究中心。我国高血压患者超过1.4亿人,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0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7月2日,国家食药监局官网上公布消息:批准两个测序仪以及两个试剂盒,可以用于第二代基因测序。这意味着基因筛查在被叫停半年后,有望通过产前筛查再次进入临床运用。不过,解禁令背后并不意味着相关的医疗服务即可开展,比如目前市场比较成熟的产前无创基因筛查何时能正式开展?还有待政府相关部门管理政策和规范的出台。
“国家的解禁令仅仅是针对测序仪和试剂盒,医疗机构能否开展,还要等待管理部门的资格审批,所以我们目前还没有开展。”浙大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以下简称“省妇保”)生殖遗传科副主任徐晨明说,半年前,禁令出来后,医院马上停止了这项检测。
半年前,国家食药监局和卫计委之所以联合发布禁令,目的是规范基因检测市场。由于基因检测被部分机构吹嘘到了一个无所不能的地步,而且因为参与检测的机构太多,在准确性上也难以有保证,特别是出生缺陷的筛查上,一旦出现误差,影响非常大,所以国家叫停这项检查。
徐晨明表示,按照正常的程序,国家管理部门应该会后续再出台一些配套的落实政策,规定哪些医疗机构具备使用这些产品的资质,这样的程序,有利于规范国内的产前无创基因的筛查。
“目前也有已经成熟明确可以指导临床治疗的少量基因检侧项目,如RAS基因对结直肠癌、C-KIT基因对胃肠间质瘤、HER-2基因对乳腺癌和胃癌等,非常有治疗指导价值。”浙医二院肿瘤外科丁克峰教授表示,这些一直在做,很多还可以免费。肿瘤基因研究对于患者来说意义重大,是肿瘤个体化治疗的必要手段。
但是,半年前的禁令,使许多医疗机构都选择沉寂。祁教授介绍,当时国家出台禁令后,从文件文字描述中,医疗机构读到的是国家通禁所有基因测序(包括应用多年、已获原卫生部批准)的临床检测的信息,因而大多数医疗机构都听从国家法令不再进行临床基因测序检测应用服务。
“大家都不愿意多谈,我们也不想谈,因为如果说了这方面的研究,就会引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某公立医院的医生私底下告诉记者,一些医疗机构其实在悄悄地搞这些研究,总体上来说,这项研究是造福于人类的,但是需要更多的规范,主要是部分医疗机构夸大宣传,容易误导患者。
基因层面的筛查,徐晨明举了一个白血病的例子。现在白血病患病者越来越多,有一项救治的办法,就是再生一个和患者能配上型的孩子,用孩子的脐带血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来救命。在自然条件下,能配型成功的孩子出生概率非常低,但运用基因技术,就能达到这个目的。
“基因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关键是规范好,对于整个行业发展来说都是有利的。”徐晨明说。
祁鸣教授也持类似观点:“半年前的禁令显示了政府关注基因测序检测的质量管控,公众和从业人员都很欢迎。但是,我们也希望合乎国际水平的行业管理规范和真正的解禁令能尽早出台,而不是仅仅针对两个产品。”
祁教授表示目前可以进行基因诊断的疾病已经有三千多种,但不是所有疾病都可以通过基因检测解决问题。“目前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力图发现所有疾病有哪个或哪些基因缺陷,预期2020年大体搞定。第二个是开发费用更低、检测率更高的基因测序技术以普及临床应用,预期3-5年内基本上人人可享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2 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7月2日,国家食药监局官网上公布消息:批准两个测序仪以及两个试剂盒,可以用于第二代基因测序。其中华大基因成为药监局批准的首个高通量测序诊断产品提供机构,备受关注。这意味着基因筛查在被叫停半年后,有望通过产前筛查再次进入临床运用。不过业内表示,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是测序服务能否大规模推广,一方面得看后续政策是否“保驾护航”,另一方面还有待于行业规范的提升。
基因检测技术具有“安、早、准、快”几个特点,一般通过检测血液、体液等进行,不需介入,比传统的检测手段更早的预知患病风险。
比如,在胎儿染色体异常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简称N IFT Y )之前,人们通常需要通过常规的血清学筛查(唐筛),N T (彩超)检查,如果唐筛“高风险”,还需要通过抽取孕妇的羊水来检测胎儿患唐氏综合征的风险。事实上,很多唐筛“高风险”的孕妇,羊水穿刺验证却是“低风险”,这让本不需要做羊水穿刺的她们,为了挂号排队,往往要等上两个星期甚至更久。
由于这个技术的无创、安全,再加上特异性高等优势,逐步成为孕妇的首选检测方法,该项检测技术也是基因组应用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全球已经公认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是未来产前筛查和诊断的发展趋势。
让“准妈妈”们不得不经历这一检查的一大原因是,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约为5.6%,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数约90万例,其中出生时临床明显可见的出生缺陷约有25万例,部分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上升态势。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的产业政策和行业规范还无法与这一前沿技术完全相匹配。为保证公众使用基因测序诊断产品的安全,今年2月份,药监局和卫计委联合发文,一度叫停了市面上已有的相关产品以及临床应用,也使得产业发展陷入停顿。
为此,华大医学执行总裁尹烨表示,药监局批准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批准上市,对于我国基因组医学行业而言,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在医疗创新产品的注册审批方面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也意味着以基因组学新技术走向临床应用开始有了法律与制度上的保障,这使得先进技术可以再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
“基因检测行业其实挺不规范的,比如对患者检测的一个位点收取费用时,有的公司收800元,有的则收1500元,给患者的理由是进口仪器耗费比较贵,但实际上,不同价格做出来的结果和准确率是一样的。”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而且侧重不同检查项目的基因检测公司,在不同的医疗机构中,可能还涉及不同程度的样本数据垄断。
另外,上海一家医学检验所市场经理还告诉记者,药监局对基因测序的态度虽然从之前的叫停到现在的放开,但到目前为止,尚未给企业颁发“通行证”,这就意味着不是每一家企业都有资格进入这个市场。如果医疗机构采购了不符合规定的基因测序产品,仍将面临不能使用的局面。
“国家的解禁令仅仅是针对测序仪和试剂盒,医疗机构能否开展,还要等待管理部门的资格审批,所以我们目前还没有开展。”浙大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以下简称“省妇保”)生殖遗传科副主任徐晨明说,半年前,禁令出来后,医院马上停止了这项检测。
半年前,国家食药监局和卫计委之所以联合发布禁令,目的是规范基因检测市场。由于基因检测被部分机构吹嘘到了一个无所不能的地步,而且因为参与检测的机构太多,在准确性上也难以有保证,特别是出生缺陷的筛查上,一旦出现误差,影响非常大,所以国家叫停这项检查。
徐晨明表示,按照正常的程序,国家管理部门应该会后续再出台一些配套的落实政策,规定哪些医疗机构具备使用这些产品的资质,这样的程序,有利于规范国内的产前无创基因的筛查。
“目前也有已经成熟明确可以指导临床治疗的少量基因检侧项目,如RAS基因对结直肠癌、C-KIT基因对胃肠间质瘤、HER-2基因对乳腺癌和胃癌等,非常有治疗指导价值。”浙医二院肿瘤外科丁克峰教授表示,这些一直在做,很多还可以免费。肿瘤基因研究对于患者来说意义重大,是肿瘤个体化治疗的必要手段。但是,半年前的禁令,使许多医疗机构都选择沉寂。祁教授介绍,当时国家出台禁令后,从文件文字描述中,医疗机构读到的是国家通禁所有基因测序(包括应用多年、已获原卫生部批准)的临床检测的信息,因而大多数医疗机构都听从国家法令不再进行临床基因测序检测应用服务。
“大家都不愿意多谈,我们也不想谈,因为如果说了这方面的研究,就会引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某公立医院的医生私底下告诉记者,一些医疗机构其实在悄悄地搞这些研究,总体上来说,这项研究是造福于人类的,但是需要更多的规范,主要是部分医疗机构夸大宣传,容易误导患者。
基因层面的筛查,徐晨明举了一个白血病的例子。现在白血病患病者越来越多,有一项救治的办法,就是再生一个和患者能配上型的孩子,用孩子的脐带血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来救命。在自然条件下,能配型成功的孩子出生概率非常低,但运用基因技术,就能达到这个目的。
“基因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关键是规范好,对于整个行业发展来说都是有利的。”徐晨明说。
祁鸣教授也持类似观点:“半年前的禁令显示了政府关注基因测序检测的质量管控,公众和从业人员都很欢迎。但是,我们也希望合乎国际水平的行业管理规范和真正的解禁令能尽早出台,而不是仅仅针对两个产品。”
祁教授表示目前可以进行基因诊断的疾病已经有三千多种,但不是所有疾病都可以通过基因检测解决问题。“目前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力图发现所有疾病有哪个或哪些基因缺陷,预期2020年大体搞定。第二个是开发费用更低、检测率更高的基因测序技术以普及临床应用,预期3-5年内基本上人人可享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3 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DNA排序法确定个人基因代码的成本已经明显下降。检测出由单基因变异而导致的疾病已经不足为奇。但针对复杂慢性疾病的基因“治疗”仍然遥遥无期。为填补这个空缺,全球众多项目正在为大量人群进行基因排序,以掌握其基因特征,但在此这个过程中,也诱发了严重的伦理问题。

10多年前,作为人类基因工程项目的一部分,基因科学家完成首次人类基因组排序,人们对其在医疗科学方面的价值充满信心。研究人员开创了一个精确诊断时代,根据个人独特基因图谱定制药物,针对罕见家族遗传疾病、常见慢性病等提供突破性治疗。

人类基因组的解码工作耗费了10年时间,总计投资30亿美元。今天,绘制一副个人基因代码图的成本已经降低到大约1,000美元,所需时间不过数天。但是何时能解读出人体基因中由20,000多条基因组成的60亿个碱基对,仍然是个未知数。

阿尔伯特大学加拿大卫生法律及政策研究主任Timothy Caulfield在2012年12月为加拿大全国性报纸《环球邮报》撰写的社论中指出:“通过人类基因组工程我们了解到,基因和人类特性之间的关系远比想象的复杂。”

错综复杂的网络世界

为开创一个个性化医学时代,基因科学家需要一个包含了数百万人的基因组的数据库,帮助他们掌握基因组序数据变化及对特定疾病的影响。建立这样的数据库需要提供个人基因组数据和全面医疗信息。科学家们认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解密个人基因和环境因素对于个人健康的影响之间的关系。

加拿大个人基因组项目是一个对多数加拿大人的基因组进行排序的大规模研究计划,专家们表示,正是这样的计划在推动科学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但这些计划需要时间,还会引发大量关于个人数据保护的伦理问题。

个人基因图谱的泄漏风险极大。从就业、疾病保险,到获取贷款乃至领养儿童,被泄漏者可能因其易染病体质而被区别对待。存在如此巨大的风险,参与这样的项目对个人的健康
而言,在短期来讲,好处却很少。

几年以前,只有大约100项基因测试可以使用;如今有超过1,000项基因测试,让医生具备更强的病患诊断、咨询和治疗能力。

加拿大儿童康复医院的基因咨询总监Cheryl Shuman在去其发表在《环球邮报》论坛上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基因药物有着极为光明的前景。但要理清、理解所有的发现,我们还需要很长时间。根据目前的经验,现象不一定总能反应本质。”

现状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基因组和个性化医学中心的DNA排序项目总监Ghia Euskirchen表示,可能到目前来说,排序基因组的最大作用是用于诊断疾病、预测疾病风险和准确确定使用药物及使用剂量(药理基因组学)。

就在几年以前,还只有大约100项基因测试可以使用;如今有超过1,000项基因测试,使医生能良好地掌握疾病状态,更好地诊断、提出建议进而提高治疗患者的能力。药理基因组学已用于为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和皮肤癌确定优化的药物治疗方案,以及用于儿童白血病的治疗。据专家估计,目前处于临床试用阶段的900种抗癌药物中,至少有三分之一会在通过DNA测试或分子测试后推向市场。

但Euskirchen表示,只有少量基因变体能够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与疾病之间的实质性联系。心脏病、糖尿病和抑郁症等常见的慢性疾病往往涉及多个基因和复杂的综合环境因素。

例如,根据香港中文大学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教授Ronald Ma博士的研究发现已有60多种基因变体与糖尿病有关,但因基因患病的情况只占70%到80%,其余均属环境影响致病。

前程未卜

这些复杂的情况意味着基因组信息的医疗价值在短期内仍然存有疑问,对于常见疾病而言尤为如此。负责得克萨斯州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基因药物部的Lynda Chin博士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在基因传达的信息中,有大约99.9%我们还不能解读。在我们有能力解读之前,我们无法估量它能带来的价值。”

很明显,还有大量复杂的解密工作等待完成。Euskirchen表示:“制药企业和DNA测试企业正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比如23andMe和Illumina,开始将个人的基因图谱综合成“主控蓝图(master blueprint)”,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解答这些问题。但是通向个性化医疗的道路仍然漫长而崎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4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这样的一家机构,基因组学研究水平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水平均已达到全球第一,这就是华大基因。有人说它会是下一个华为,下一个腾讯。这个昔日“代表”中国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机构,如今又在冒险并购美国上市公司,瞄准了“人人基因组”这个大市场。所谓人人基因组,是指基因测序和分析成本大幅度下降,生物大数据足够丰富后,人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基因组并可以在常规诊疗中应用到基因组信息来辅助治疗。
      
         从非典时的第一个检测试剂盒到印度海啸时的遇难人员DNA检测服务,再到近期H7N9禽流感疫情爆发后建立的快速检测平台,以及为雅安地震灾区提供的应急病原微生物检测、身份辨识、伤患治疗需要的HLA高分分型检测等各项技术……华大基因已经成为了疾病预防控制检测的“尖刀班”。
      
         “超快”研发塑造疾病终结者
      
         “早在20多年前,从得知国际基因计划启动后,总裁汪建和主席杨焕明就在想象并推近了自己与基因测序之间的关系。”天津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玲告诉记者。1999年,华大基因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而到今天,华大的基因测序能力让其在世界每日基因数据的产出上贡献超过了50%。
      
         “以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为核心而展开的产业市场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的疾病,而超速的研发周期和产品生产能力,让华大基因始终站在重大疫情和疾病爆发的最前端。”杨玲表示,以2011年德国致病性大肠杆菌疫情为例,华大基因在收到样品后的3天内就完成了大肠杆菌基因组的测序和组装,并及时将相关基因组序列数据公开分享。而此次为雅安地震灾区提供的检测技术也是最及时和最先进的。
      
         据介绍,2009年底,华大基因从Illu?mina购买了128台新一代测序仪Hiseq2000,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测序中心。这是Illumina迄今最大一笔订单。此前,华大已拥有20多台测序仪。对于汪建而言,把超大型项目交给一两台机器去做,五六年才出来,是不能容忍的。
      
         打造万亿“人人服务”板块
      
         在商业上,华大基因非常看重生育健康、癌症早期筛查、单基因病检测等健康服务。华大基因从2010年起就与国内和国际多加大型综合医院开展合作,尝试无创的唐氏综合征检测,每次收费约2000多元。虽然尽管只在少数城市有试点,业务已显现出爆发力。2012年,华大基因完成了全球一半以上的无创唐氏检测项目。一位投资人曾表示,当初华大基因对科技服务这块业务估值100亿,他吓了一跳,但后来发现“未来是完全可能的”。
      
         汪建给华大基因设定了四部曲:科研服务、科技服务、医学服务、人人服务。“我们现在才走到第二步,科技服务能到100亿,医学服务能到1000亿,人人服务能到10000亿。”杨玲说,华大基因已经跟全球的10000多个机构建立联系,像中科院、农科院、盖茨基金会等等。为了满足全球基因测序的需求,华大科技早已做好了在全球范围内覆点的准备。“可能在单个的领域里面会有一些做类似工作的机构或公司,可能专注于做无创产前,或是科技服务,而不像华大基因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综合体。”杨玲说,打通基因测序产业链,将技术向基因组学研究、分子育种、医疗健康、环境能源等领域延伸,为广大普通民众提供前沿生物科技在医疗、农业、环境及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服务,使基因诊疗成为全球医院标配,成为了华大基因的发展目标,而这个市场将可以达千亿级乃至万亿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5 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20-46-29-75-1.jpg

近日,记者从华大基因了解到,由于近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首次批准华大基因两款第二代基因测序仪诊断产品及检测试剂盒上市,该公司开展了一系列针对罕见病的科技公益项目,包括面向粘多糖病患者的“子琪计划”、面向地中海贫血的“春叔计划”和面向鱼鳞病的“晓明计划”等。

  记者了解到,本次获批的这两款基因产前检测产品主要应用于无创产筛,即为孕产妇筛查唐氏综合症等先天性基因缺陷的检测手段。

  深圳市人民医院遗传病诊断及产前诊断中心主任任景慧介绍:“传统的筛查方式主要有非侵入式检测和侵入式检测两类,前者如血清学筛查、颈项透明带检查;后者如绒毛取样、羊水穿刺、脐静脉血穿刺等。”

  非侵入式检测的方式准确率不理想,而羊水穿刺、脐静脉血穿刺等作为侵入性检测,虽然准确率较高,但给孕妇和胎儿带来了一定的生理创伤,操作中面对复杂的现实情况,也容易引发宫内感染和流产等突发情况。

  华大基因医学执行总裁尹烨告诉记者:“华大研制的第二代基因检测产品可通过对孕周12周以上的高危孕妇外周血血浆中的游离基因片段进行基因测序,进行无创产前检查和辅助诊断,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甚小。”

  记者了解到,CFDA高度关注基因测序诊断产业发展,此次组织相关技术部门研制完成基因测序诊断产品相关国家参考品,填补了国际空白。

  记者了解到,目前无创产筛检测项目已经被纳入深圳妇女生育保险报销范畴,每个孕妇能够享受400元的检查补贴。


  打破测序三分天下格局


  据了解,目前全球各种基因测序主流技术的原理各有不同,新一代测序技术的特点主要是序列短(30~150bp)、检测通量大(从开始的几百Mb到目前的1Tb以上的通量)、检测周期灵活(几个小时到几天)。

  正是由于通量大,测序的价格是第一代测序的万分之一,甚至更低。最早做一个人类基因组测序需要30亿美元,现在的成本只需要1000美元。

  业内人士指出,基因测序领域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脉络已经逐渐清晰。记者了解到,早期研发测序技术企业中比较著名的有Life Technologies,这家公司在去年刚刚被Thermal Fisher并购。此后出现的引起市场关注的产品和企业,包括罗氏诊断的454,Life Technologies的SOLiD以及HelicosBioSciences等,但都因为技术问题或市场问题也基本退出了市场。

  在国际市场上,目前硕果仅存的除了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设备供应商Illumina,只有Complete Genomics(CG)以及Life Technologies。

  由于发展较早,再加上快速降价、挤压对手的利润以及成立以低价为旗号对下游服务商组织商业联盟等商业手段操作,Illumina成功打垮了一系列竞争对手。

  目前Illumina已经开始限制其试剂仪器的使用范围,以保护自己在下游应用开发领域的红利。在中国,Illumina也在扶持少数下游服务商,直接进入服务市场,甚至与自己的测序仪客户竞争,从而实现最大程度控制市场的目的。

  Life Technologies的Ion Torrent测序技术由于摆脱了常规的光学检测,另辟蹊径,使用半导体检测链聚合反应过程中的质子释放的信号,具有快速(4个小时完成测序)、仪器结构简单、小巧、造价便宜的优点。

  不过,由于整个技术设备市场基本被Illumina占有,因此短时间内Life Technologies凭借其技术特点在市场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未能形成与Illumina的平等竞争态势。

  CG则是一个初创公司,其平台具有比Illumina更高的通量和更准确的特点。但在商业运作、市场渠道等方面远远比不上具有十足市场优势的Illumina。随着Illumina在市场和各种法律纠纷干扰手段的操作下,CG陷入困境。

  华大基因正是利用了Illumina与自己在下游竞争和不断提价的商业压力这个机会进入基因测序市场。

  尹烨告诉记者:“2013华大并购了CG公司。凭借此次收购,华大基因一举占领了基因测序的上游,并同Illumina、Life Technologies一起奠定了基因测序市场的新格局。不仅如此,凭借自身完整的产学研一体化布局,华大基因相比前两者更具优势。”


  核心知识产权是王牌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了解到,目前全球只有Illumina、Life Technologies、华大基因这3家企业是完整拥有测序技术核心知识产权的公司。而且3家公司本身都是通过收购来实现在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Illumina收购了Solexa, Life Technologies收购了Ion Torrent,而华大收购了CG。

  业内人士认为,其余的授权或者研发了测序仪的国内公司都会在真实应用技术、成本和商务层面受较大限制。

  尹烨进一步介绍,华大在并购完成之后,保留了CG在硅谷的研发团队,并将团队规模扩大了一倍,同时与中国本土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合作,开发出可投入产业化应用的临床测序技术BGISEQ-1000和BGISEQ-100。

  记者还了解到,华大基因已经累积了超过31万例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尹烨介绍,从检测的结果来说,发现21三体的阳性2000多例,18三体600多例,13三体200多例。除此之外,还发现一些其他的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异常,共发现阳性病例4300多例。

  “相对于31万的检测人群来说,总体阳性检出率是1.2%左右。这个数据与没有这个技术之前,全部用原有的产前诊断手段的检出率相比,比例几乎吻合。”尹烨进一步介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7 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7月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发布公告,批准华大基因无创产前检测临床应用的测序仪和试剂盒上市,一时间引起业内广泛关注。

因为这是自今年2月CFDA喊停所有未经批准的测序临床诊断服务后,DNA 测序分析技术用于无创产前诊断首次在中国获得官方批文。

应该说,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件。

首先,这套技术最主要的贡献是以华人为主的多家研发机构精诚合作的硕果。早在1997年, 香港中文大学的卢煜明教授就发现母体外周血浆中存在胎儿游离DNA,且随孕周增加稳定存在,直至孕妇分娩后快速消失,进而预测其可以作为非创伤性产前诊断的理想材料,后来经临床验证,卢煜明因此获得国际大奖。

其次,首张市场许可证获得签发,意味着无创产前诊断之前的混乱局面、缺乏权威机构论证监管的历史结束。这对盼望优生优育的年轻母亲或期待二胎的高龄产妇, 无疑都是一大福音。

最后,这应该也是中国元素的产学研结合,在该领域具有榜样、示范效应。

提前布局市场

此次在中国首次正式批准用于临床的新型检测方法——分子检测,如果按照通常的审批路径,试剂和仪器需要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下,经过质量体系考核和严格的临床验证及统计处理分析,再经过专家论证,才有可能获得批准,通常要拿到市场通行证,需要1~2年时间。

而这次检测试剂从被喊停到华大基因正式获批,却不到半年。或许因为前期有很好的沟通,CFDA本着务实高效的工作态度,特事特办特批,很快就批准了这一产品(试剂耗材、设备)和服务的市场准入,这种速度和效率绝对是惊人的。

试想,如果CFDA能在急需药品,如孤儿药或其他临床用药、诊断、疫苗和器械方面的审批方面也能这么快速,中国生物医药界的创新研发和投资将被大大促进和提速。

反观市场格局,华大基因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拔得头筹,与它一年多前收购Complet Genomics(CG)的战略布局有很大关系。因为CG是一家能够在试剂、设备和服务完整进行申报的企业。

华大基因拿到CFDA第一个市场准入证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正式开启基因测序在临床诊断上的“绿洲”,而且打破了国外仪器试剂和技术领域的垄断。

2009年底,华大基因曾经一次买入128台Illumina 公司的二代测序仪,成为其最大客户和全球最大测序服务商。它还买下当时有财务困难的CG,这也是打破垄断的妙棋,以此填补中国测序领域硬件、软件和耗材领域的许多空白或短板,并为这次注册上市,重新划分市场地盘奠定了良好基础。

行业调查结果显示,Illumina在2013年度全球测序仪器市场,占全球71%的份额。不过,市值达200亿美元的Illumina公司,今后必将会受到以华大基因为主的本土公司的强劲挑战。Illumina及其合作伙伴,只能依靠测序仪和测序分析的技术手段来拼抢中国无创产前诊断市场及其他临床应用。

价格制约购买意愿

平心而论,无创产前诊断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市场接受度也越来越高,国内此类业务保守估计已有近10亿元的市场规模。虽然经历短短几月的整顿和停止业务,但迅速重新开局的服务市场未来至少有十几亿元到几十亿元的市场容量。

在美国,2013年的无创产前诊断业务大约是2亿美元,随着技术改进和其他公司的涌入,竞争会导至价格下滑,也会有更多人受益于这项技术的临床应用。

从优生优育角度,每位孕妇都值得做无创产前诊断,但考虑到成本因素和发病率,并不是所有孕妇都会选择作这项检测。

在高龄怀孕妇女中,因为风险高,一般必做此类产前检查项目。考虑到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支付能力,花费达几千元的产前检测,尽管有价值,但不可能由政府来买单,只能由经济实力强的单位和个人来承担这些筛查费用。因此,价格因素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不过,目前中国正逐渐放开二胎生育限制,可以期望会有更多孕妇有此方面的筛查需求,这是一个蕴藏巨大潜力的市场。

莫过度乐观

尽管华大基因暂时领先,但同行之间的竞争不容忽视。从技术层面看,华大基因用的是CG的技术和设备,达安基因用的是基于Ion Proton半导体测序仪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贝瑞和康则使用Illumina 公司的测序仪和技术,三家各有千秋。

目前达安基因已经在上月递交申请材料,预计在1~2个月内可获得政府批文,加入无创产前检测服务的竞争队伍;贝瑞和康的注册进程相对要慢,其产品还未进入医疗器械分类注册最后流程,估计最终获得市场准入许可,还需等一段时间。但即使其在年内或明年获准上市,也没有市场先发优势,只能以价格和质量来参与比拼。

新玩家进入该领域的可能性不大,除非有新一代的技术或更高效廉价的测序仪,才有竞争资格和话语权。

华大基因要保持市场的领先地位,不能仅仅依靠市场先发优势和市场规模,还要靠后续研发和产品提升。作为无创产前诊断这一新生事物,其临床应用价值和可靠性已经不容置疑,但仍有改善和提高的空间。

比如,血样的样品预处理,如何更准确地分析来自不同母体携带不同比例胎儿DNA碎片的外周血样,做出十分精准无误的无创产前分析,同时还要避免假阳性和漏检。

反观国外,这方面已经有很深入的研究以及专利保护技术,并且有公司已投入巨资做数万人的临床研究与分析。这样严谨的做法,值得我们企业和监管部门学习借鉴。

任何技术的突破,都需要有新的改进和提升,在测序检查的质量控制、规范操作方面,都要有更多的数据分析和整理;成本优化,也是不可忽略的考量因素;降低消费者负担,整合政府、机构、保险公司和家庭的资源,更广泛地普及这项检测技术与服务的应用,都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1 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测序技术应用于临床,这个新兴起的话题今年一直备受关注。近日来,随着华大基因的两台测序仪和两款试剂盒获批,这个问题又一次成为业界讨论的热点。先让我们回顾事件发展始末:

2014年2月,国家食药监局(以下简称CFDA)和卫计委针对基因测序的临床应用,联合出台"叫停令",引来行业界和有关领域的一片哗然。

3月,卫计委下发关于试点基因测序临床应用通知函,开始开放包括二代测序在内的新技术的临床应用试点。

之后,一些医院、医疗机构积极提交了申报材料,截止目前无果。产业在发酵,而监管消息一直沉寂。

7月2日,利好消息传来,CFDA批准了华大集团的BGISEQ-1000基因测序仪和BGISEQ-100基因测序仪以及两款试剂盒。

短短5个月的时间,行业在一片阴霾后,在政策的忽明忽暗之间,一切又开始充满希望….

叫停的争议:创新公司与政府的博弈?

对于叫停测序技术的临床应用,业界说法各一。二代测序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基因检测产品,不仅应用于产前疾病筛查,亦可进行肿瘤等多种疾病的检测。尤其无创产前诊断技术为广大孕妇规避风险提供了有效支持。但是,巨大的市场以及利益的驱动,在监管未跟上时,必然导至国内各种乱象的产生,这是中国特定国情下的必然结果。

所以总体来讲,大家一致同意暂时叫停。在中国胎儿医学大会举办期间,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段涛院长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也表示:在中国有些地方产生的乱象令人震惊,,所以完全同意卫生部的叫停,加强监管和行业规范十分必要。但是监管部门的叫停也带来一些争议,一是直接影响到了整个生物基因产业;二是叫停前后没有很好地官方解读,以至于被很多人误解。如一代测序并不在叫停的范围之内。但很多人并不清楚。



事实上,创新企业与政府之间不该是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真正的质控体系只有靠企业的责任心和行业的自律才能真正实现。所谓监管,应该是政府引导下的企业的自我监管和自律。正如段涛院长所言,更重要的监管不能靠政府,好的质控体系应该是行业监管,要靠企业的自律。因此,段涛院长也呼吁不仅是政府监管,中国有责任心的、负责任的大企业、医疗机构也应该站出来提出行业的规范和自律。

基因测序市场,中国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市场需求驱动产业发展,基因产业的巨大商业潜力早已经被大多数国家所发现。而中国市场需求已经凸显,比如中国大陆叫停后,许多人选择去香港、欧美等地进行基因检测诊断。事实上,在技术层面中国不输于欧美,尤其以华大基因为代表的一些大机构一直致力于技术的突破和产业的发展,甚至在全球都处于领先地位。段涛院长也表示,华大基因优势明显,它是全世界最大的测序中心,他们有自主知识产权,把Complete Genomics(以下简称CG)收购后更有了足够的降价空间。

但是强力之下,竞争犹在。中国是一个很大的潜在市场,全球大的测序公司都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为抢占市场做准备.中国市场一旦开放,必将惊涛骇浪。更有人断言,这是决战基因的时代。

或冲破监管桎梏,即将亮剑

法规滞后于科技的发展,不仅是基因测序产业,而是体现在各行各业。正所谓,有曲折才有前进;有阻碍才有突破。全球基因产业的争霸赛已经开始,据财经国家周刊报道,美国已经为基因测序技术产业化扫清障碍,并提供有力支持。甚至一些国外的公司也开始抢占中国市场。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华大基因成功收购美国上市公司CG,已经为这场战争做好了一切准备。此时,中国监管仍然是桎梏。纵观形势,正是政府有所为的时候。段涛院长对记者表示,对于政府而言,监管的想法、能力和动力缺一不可。提高监管能力和监管效率,加大评估审批力度,完善机制,以最快的速度规范性开放产业限制。

7月初,华大基因测序产品的批准,是CFDA首次批准注册的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这是一个好消息,也许正是亮剑前的风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基因测序产业市场必有一片大好天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1 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沉寂近5个月之后,国家食药总局于日前批准了两款基因测序及检测试剂盒,第二代基因测序由此走出“二月禁令”阴影,在政策层面首度获得肯定。据业内预计,相比于第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第二代基因测序潜在市场规模或在万亿元级别。

抢滩基因检测蓝海

日前,华测检测在深交所互动易平台上表示,公司暂未开展基因测序等相关业务,预计未来上海医学实验室将会提供相关检测服务。此外,海王生物在被问及是否有意研究基因测序诊断产品时,也表示不排除对新兴领域的探索。

据证券时报记者梳理,自国家食药总局于7月2日批准第二代基因测序及检测试剂盒以来,深交所互动易平台上有关基因测序的提问便始终不断,市场及投资者对基因测序给予了较为乐观的预期。

此次食药总局批准的基因测序产品系第二代基因测序,而第一代基因测序发源于1975年。

东方证券医药研究员田加强介绍,第一代基因测序统治测序领域达25年之久,目前仍应用于部分小规模科研项目,但存在成本高、流通量低等诸多不足,客观上影响了该技术的商业化应用。相对而言,第二代基因测序极大的降低了测序成本,且缩短了测序周期。

今年年初,人类全基因组测序成本从数万美元降至1000美元以下,国内以华大基因、达安基因为代表的企业也先后启动基因检测试剂盒申报工作。不过在2月份,食药总局与卫计委联合下发通知,叫停基因测序临床应用,其中就包括应用前景最广的产前基因检测。

上述禁令出台后,华大基因等公司一度被认为将失去第二代基因测序的发展先机。但时隔5个月之后,食药总局批准了两款第二代基因测序试剂盒,均为华大基因旗下产品。

对此,方正证券医药研究员刘亚明表示,在lllumina公司等占据全球70%以上基因测序仪器的背景下,华大基因二代基因测序试剂盒的获批意味着国内企业将在测速试剂上获得一定的机会。

除华大基因外,达安基因通过持股42.5%的子公司广州立菲达安涉足第一代基因测序领域,而达安基因另一持股17.14%的子公司广州爱健生物则主要涉足第二代基因测序。千山药机则通过控股子公司宏灏基因直接切入基因芯片技术,6月下旬,千山药机还计划继续收购宏灏基因27.16%股权,以使持股比例增至79.73%。

据田加强测算,基因测序业务商业价值“颠覆想象”,仅在孕前基因病筛查的细分领域中,5%的渗透率便可带来70亿元的市场容量,而一旦基因测序技术发展至测序成本足够低的程度,则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可到万亿元。

行业爆发仍需时日

据悉,在整个基因测序产业链中,lllumina等公司在偏上游的测序技术中占据垄断地位,而在偏下游的基因数据服务及产出方面,华大基因等国内公司则更具优势。尽管如此,国内基因测序仍未达到集中爆发的地步,到目前为止,在已涉足或有意向涉足基因测序的上市公司中,并无一家公司的基因测序业务成为主营业务。

以达安基因为例,子公司广州立菲达安去年营业收入为111.95万元,亏损575.82万元。千山药机子公司宏灏基因去年营业收入为零,净利润为87.16万元。至于同样涉足基因测序业务的紫鑫药业,公司去年10月份与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合作开发基因测序仪项目,目前也只是走完相关程序,尚不能确定预计可使用状态的具体时间。

记者注意到,相关上市公司在深交所互动易平台上回答投资者关于基因测序的提问时也较为谨慎。如投资者问及达安基因检测测试盒临床试验需要多长时间,公司称具体时间尚未确定。千山药机针对公司基因测序仪研制成功的传闻,则多次提醒投资者以指定披露信息为准。

当然,更多的公司则是矢口否认与基因测序有关联。如博晖创新一度被传与lllumina公司洽谈合作,公司明确否认。另外,荣之联、宏达高科、昌红科技、安科生物、利德曼等多家公司也明确否认涉足基因测序领域。

据了解,基因测序目前在国内仍面临诸如成本、法律、伦理等方面的问题而难以大规模应用。资料显示,国内基因测序技术主要应用于产前筛查,且集中于主流城市三甲医院。近三年国内共有20万孕妇接受产前基因检测,市场规模仅为10亿元,在整个医疗保健领域占比较低,基因测序仍处于法律和监管缺位的尴尬地带。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食药总局仅批准了华大基因的检测试剂盒,而达安基因、贝瑞和康的试剂盒则未获批准。业内预计,基因测序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6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7月,食药监总局公布了四款基因测序产品获得注册证,这预示着冰封了半年的国内基因测序市场正式放开。这也是食药监总局首次批准注册的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在此之前的几年时间里,政府主管部门对这一科技和市场的态度保守而谨慎。

  而突然放开的动作透露出的信息更意味深长,对于已经成为科技与市场双热点的基因测序来说,早在几年前就有粗略估计,中国市场规模超过千亿元,而对目前已聚焦于这一产业链的数十家上市公司而言,更多竞争者的火速入场已经拉开激烈的抢滩战。

  放行

  食药监总局的一纸公告,正式打通了国内基因测序市场的通道。

  7月初,食药监总局网站消息显示,BGISEQ-1000基因测序仪、BGISEQ-100基因测序仪和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检测试剂盒(联合探针锚定连接测序法)、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检测试剂盒(半导体测序法)等四个医疗器械获得注册证。

  作为食药监总局首次批准注册的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该批产品最大的宣传点在于,可以通过对孕周12周以上的高危孕妇外周血血浆中的游离基因片段进行基因测序,对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进行无创产前检查和辅助诊断。

  自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中脱胎的基因测序技术和产业是全球生物科技界公认的、对人类健康事业影响深远的基础性技术和高效益产业,一批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被揭示而后迅速用于疾病的风险评估、预防、诊断和治疗,对人类的健康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

  曾有数据显示,美国基因测序市场中,每年接受各类基因检测的人数超过700万人次,使得美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降低了70%,直肠癌发病率降低了90%——而2013年,基因测序在好莱坞影星安吉丽娜·朱莉的乳腺切除手术后,得到了一次全球范围的技术普及和产业勃兴。

  市场的热捧之下,基因测序的功效不断扩大,而相关检测结果对于治疗的直接指导作用意义重大,卫计委与食药监总局开始联合发文,直接叫停了市场上迅速出现的基因检测服务。

  实际上,这不是有关部门第一次对基因测序的临床应用叫停。去年9月,相关部门已经叫停了知名基因检测机构华大基因的临床业务。

  “一方面是考虑到出生缺陷检测如果万一出现误差后果严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并没有足够权威的知识来界定和规范这项技术,更多的还是看国外的做法,但这里面又有人种差异,不能完全照搬参考,存在质量的风险性。”谈及这一话题,一位接近卫计委的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公开资料显示,在目前的上游基因测序仪研发制造、中游基因检测服务、下游医疗临床应用中,最为核心的仍然是上游研发制造,目前主要为Illumina、LifeTechnologies等少数几家美国公司所掌握,中国的基因测序行业目前主要靠试剂和服务作为主要收入——仅仪器部分,外资的Illumina和LifeTechnologies两家公司已经占到了市场整体份额的90%以上。

  抢跑

  但监管部门的谨慎态度并没有影响资本市场对基因测序的关注,过去两年内,包括紫鑫药业(002118.SZ)、达安基因(002030.SZ)、千山药机(300216.SZ)、华大基因等多家公司重点发展基因测序市场,而科华生物(002022.SZ)、利德曼(300289.SZ)、中生北控(08247.HK)、铭源医疗(00233.HK)等各家牵涉基因检测产业链的上市公司也纷纷加入这一最火热的领域分取利益。

  在国内首批放行的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中,华大基因成为最先撞线的一家。

  食药监总局公告一周后,华大基因宣布将通过基因检测技术降低中国的出生缺陷率,第一阶段主要面向唐氏综合征和粘多糖病、鱼鳞病、地中海贫血、苯丙酮尿症等罕见遗传病。

  “深圳市已经在2013年将华大基因的唐氏综合征无创产前检测纳入了医保报销范围,每个孕妇补贴400元。”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保守估计,针对孕妇的“唐(氏综合征)筛”一项的市场容量每年超过百亿元,市场一般标价2500——3000元,按卫计委统计,中国每年约有2000万孕妇,按半数计算,则市场容量为100亿——150亿元/年。

  不仅如此,采集母体5毫升血液可以同时检测多种单基因遗传病,如地中海贫血、多糖病、鱼鳞病和多种癌症等,而已知的单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及线粒体疾病有8000多种,明确与基因变异对应的遗传病有3672种,中国目前批准了其中的20种,而美国批准的数量是2500种——基因检测的可使用范围极具想象空间。

  汪建预计,基因检测服务市场可达万亿级别,一切有生命的个体均可成为基因检测的服务市场,随着未来检测范围和领域的放开,市场将会倍数释放。

  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无创产前市场约为10亿元,华大基因和贝瑞和康占据大部分份额,安诺优达占比10%左右。

  巨大的市场想象空间直接推动了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

  作为华大基因最直接的竞争对手,达安基因曾公开表态,“将把公司所涉的基因测序平台主要用于科研,未来将往临床方向发展”,而达安基因所参股子公司广州爱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控股孙公司广州达安临床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均涉及二代基因检测服务,服务内容范围涵盖产前21-三体(唐氏综合征)、18-三体(爱德华氏综合征)、13-三体(帕陶氏综合征)等多种先天遗传疾病的筛查。

  4月18日,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和紫鑫药业发布了独立研发的国产新一代基因测序仪。该测序仪与国外主流第二代高通量基因测序仪相比较,国产基因测序仪总的数据产出量与罗氏公司Roche 454测序仪相当,而测序长度(读长)达到500——1000bp,为目前二代测序仪中最高。

  而在3月宣布完成对美国公司Complete Genomics的全额收购,补齐在基因检测设备方面的短板后,7月29日,华大基因公布与德国凯杰(QIAGEN)公司合作——双方在大中华地区建立了基于凯杰子公司BIOBASE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服务合作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9 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7月初,华大基因的基因测序产品正式获批。7月中旬,其竞争对手紫鑫药业的合作方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DNA序列测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常务副主任任鲁风发文认为,国家食药总局在审批华大基因产品的过程中可能存在违法、违规环节。7月底,华大基因对外界质疑做出回应,8月5号,任鲁风在知因上针对华大的回应做出个人回复。
华大集团公共传播与政府事务首席代表徐萍对外界质疑做出以下回应。
知因达人   秤砣爸爸

任鲁风质疑点之一:测序通量不够

“此次华大获批的4个产品,说穿了就是华大去年3月收购CG公司(Complete Genomics)所获得的测序系统,以及LifeTech公司(Life Technologies,现被Thermo Fisher收购)的Ion Proton系统(也有说法是Ion Torrent系统,但从唐筛测序技术上看,Ion Torrent即使采用318芯片,其最大500万条读出序列的通量也远远不够用,国外在唐筛方面的应用一般需要测到3000万条序列),摇身一变成为了BGISEQ-1000和BGISEQ-100两款仪器,至于试剂盒,则是这两款机型的配套基础测序试剂。从CFDA数据库信息显示,这两款仪器在武汉生产,试剂则是在深圳生产。对此,本人的直接反应就是,困惑和疑问。”

华大回应:临床验证符合率均达到99%以上华大方面表示,此次申请注册的产品经3个临床验证项目20余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近超过10000例样本的临床验证,临床验证符合率均达到99%以上,最后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和行业专家对测序仪联合本次申报的产前试剂联合评审,准予批准上市。

任鲁风质疑点之二:获批时间太快

“本人有幸去年底在深圳瞻仰过华大的CG系统,当时仅有的4台设备,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医疗器械注册流程所需的标准体系建立、产品检验、临床试验和审批程序,当真如公告中所言,”在相关产品注册工作中精心组织、加强协作、严格审评,在确保产品安全、有效前提下,保证了工作的进度“,可谓前所未有的效率。

LifeTech的Ion Proton系统2012年9月宣布上市,就开始在美国FDA申请注册,至今未果,华大在去年10月份购入一批,应该还不是如CG一般买断技术,结果同样8个月的时间就拿到了注册证书,老美是不是该自惭形秽一下,而且,这个证书是不是应该给LifeTech共享一下,毕竟是人家的技术,人家的设备,连芯片耗品也是人家的。”

华大回应:从开始准备到最终获证历时14个月华大集团公共传播与政府事务首席代表徐萍对记者回应称:“华大的无创技术研发从2008年开始,为期五六年。从2013年3月全资收购CG获得全部知识产权后,开始进行技术转移、零部件到位、临床前试制,并按照医疗器械相关法规程序要求及流程准备至最终获证历时14个月。”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DNA序列测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常务副主任任鲁风针对上述华大回应在知因社区做出以下回复。
知因达人   任鲁风
我关注的问题,更多的是从医疗器械注册本身的问题。相信圈子里的同仁们都知晓,前期唐筛工作绝大部分都是通过HiSeq平台完成的,现在报批的是CG和Ion Proton平台,其数据可靠性是否得到充分的验证,这是关系其进入临床市场、关乎受检人群安全性的关键。举例来说,国外一般要求唐筛reads数达到30M,国内的一些报道称IonProton一次反应(产出60M reads)可做6个人的筛查,CG平台的数据报道我没看到过,所以,能否准确有效的获得临床诊断结果,会否因数据量不足产生假阴性或假阳性,CFDA是否应该慎重一些?或者CFDA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那能否公开信息作为这项工作今后的参考标准?
任鲁风在知因社区针对测序技术自主研发之路该如何走的问题表明自己的想法。
知因达人   任鲁风

主题一:洋为中用还是养虎为患?——基因测序抢占市场,应该使出什么招数?(市场角度)

1.在当前的基因测序市场中,一些领头羊企业采取与国外企业合作或者收购的方式,对此,您如何看待?您认为应该大企业该采取何种策略?

目前所谓的一些领头羊企业,主要是针对于测序技术服务市场,从最早的华大一家独大,到目前的百家争鸣,但受限于这项技术本身的条件来源,基本上都是采用购买国外仪器、试剂,接受国内外客户(以国内科研用户居多)的技术合作服务合作的模式,在真正临床应用,则主要集中于唐氏筛查方面。

应该说,对于这些以技术服务为主要业务的企业来说,并不具备在技术源头的解决方案,则更便利更快捷的市场准入是决定其企业生存的关键。受国家法律法规约束,准入途径一旦出现封闭(如二月叫停事件),企业则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本能力,这是这个新兴行业在国内目前相关法规体制不健全的现状下,所面临的生死攸关问题。

因此就不难想象,企业在技术条件上没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只能采用与国外厂商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国产化医疗器械”的问题,以期能够继续开展临床检测业务,但对于引进的技术产品本身,因为利润空间和市场竞争方面的考虑,相信这些企业并无太大兴趣。但国外厂商显然不会仅仅满足于合作方的应用消耗,其更希望通过“国产化”打开国内相关应用领域的准入门槛,让更多的受限机构购买其产品,肯定会用一定的产品销售业绩作为其产品“国产化”的条件。结局将是,国外厂商的“国产化”产品顺利打破行业贸易壁垒实现倾销;国内合作方企业市场被进一步压缩苟且偷生;国外厂商以防止核心技术外流的理由限制“国产化”产品在技术层面的引进吸收;尚不健全的技术规范门槛荡然无存,非规范检验机构林立,形成以牺牲质量为代价、以低价冲击市场的恶性竞争环境,造成临床检验水平的低劣化,最终毁掉这一被全世界看好的前沿技术市场。

对于应对策略而言,实话实说,华大开了个好头,但没能耐住性子等待收成。当初收购CG之举,实在是完美的布局。当一个企业又能够占据市场份额,有能够在技术能力上从头到尾实现自主的解决方案,如果能够多一点点耐心,真正实现创新的持续性发展,以自主技术带动市场,以市场回馈技术创新,相信十年内无人能出其右。但目前的局面只会造成市场的鱼龙混杂,无规无法。

如果作为负责任的大企业,我的建议是,遵循科学规律,遵守市场规则,遵照法律法规,参考国外先进的推广应用经验,对这一新兴技术市场,制订科学、严谨、规范的技术标准,以标准约束应用市场的规范化。与此同时,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形成自主创新和技术层面自给自足,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应用市场的有效秩序。

2.国内自主创新的基因测序企业面临外有巨虎,内有强龙,虽然暂时未达到上市标准,面临此种局面应该采取何种市场策略?其他中小基因测序企业呢?

没有一项技术能够包打天下包治百病,这是科学规律。国产自主创新的基因测序技术,基础和起步都与国外不可同日而语,说落后十年都不算夸张,那我们是否就应该缴械待屠?

从技术角度而言,目前成熟的测序技术的核心技术,基本都来源于上个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所发明的几项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关键在于利用这些基本技术进行组合、改进、优化和衍生的能力,造就了如今丰富多彩的技术市场。技术创新并非单纯指发明一项此前从未有过的技术,而是指如何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下发展出更加高效更加有力的解决实践问题的手段。纯粹的山寨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是没有市场的,国内做测序技术的单位,都各自有各自的绝活,这个问题,最终是要通过市场来进行考验的,如果创新度不足以打动消费者,那必将面临失败的结局。

由此可见,国内测序技术的自主创新,来源于研发者对基础技术的理解、掌握和发展,研发者对最终实现技术的信心才是决定是否继续进行的根本。技术研发和创新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坚持这条路线,则需要在产业布局方面争取丰厚的经费资源,以及稳定有效地研发团队,综合分析知识产权壁垒,加强自身知识产权保护。

在这方面,原创而未上市阶段,资金保障成为关键问题,争取国家科技项目具有不确定性和时效性问题,并受政策风险影响,资本途径几乎成了唯一办法,而这种方法在后续阶段面临的巨大风险是资本方对市场利益的追求和技术方对科学规律严谨性的把握直接的时间差冲突。唯一但依旧薄弱的解决途径是,事先对整个研发至上市环节做出完善的规划和重复的沟通信任。

3.基因检测市场有种说法,先“吃螃蟹”的不赚钱,请问如何看待?

基因检测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也是一个依托于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水平的渐进性市场。这种性质决定了先进入这一市场的机构,形成的产品和技术服务所采用的技术和数据在不断的更新和优化,而先行企业比后进企业面临了更多的市场开拓、资金回笼等产业发展方面的羁绊,还要有精力进行技术升级,因此会形成一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模式,也就是说先行企业把市场需求打开了,而后进企业依托更先进的技术来抢占市场。看似有些不公平不合理,但实则并非完全如此。

首先,新技术和技术升级对于解决市场应用问题的能力是需要经过现实检验的,并非新技术比老技术更合理、更有效、更安全。其次,先行企业对于市场环境的把握以及技术应用经验,具有后进企业所不可能超越的优势。再次,后进型企业中相当一部分都是跟风性质的,其在创新能力和应用技术方面通常底蕴不足,可能很快在竞争中落败。

因此,所谓的先吃螃蟹不赚钱,可以说在高新技术市场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但充其量是个表面现象。企业需要在抢占市场的同时,更多的投入精力于加强自身技术经验优势和创新能力,总结经验,建立科学有序发展的行业标准,积极参与甚至主导对整个市场的技术规范化,打铁还需自身硬。

4.民众对基因测序的期待、市场的火热及市场有序发展之间应该怎样把握?

民众对于基因测序更多的是一种迷信式认知,这一问题来源于科普工作的薄弱,而且在发达国家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短期实现民众对这项技术的充分理解是不现实的。但对于产业市场和资本市场,其敏感性和对先进技术的认知度则要超出民众认知很多,但其性质决定了其根本目的还是看中了这项技术的钱景。马克思说过:“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挺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因此,在对利润的追求上,科学规律和法律法规就可能成为被抛弃的内容,同样就谈不到市场的科学有序发展。

民众的理解,需要循序渐进的长期科普事业来实现,这也是科学家们的责任和义务。

市场的良性发展,需要政府的有效监管、企业的自节自律、以及相互之间形成合理的规范原则,缺一不可。这里面尤其要强调企业自律问题,不要被资本把持而失去底线,应该积极参与到整个市场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则制订中,说白了就是,联合起来大家都能吃饱,而且可以越吃越好;恶性竞争和底线的打破,可能会吃一顿饕餮大餐,然后饿死街头。

5.我国基因测序发展路径问题:自主创新还是引进吸收?如果引进吸收,是否能真正消化吸收再创新,还是等于白白送掉市场?如果自主创新,短期内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来符合市场的需求?

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并不冲突,这是创新的两种方式,或者说是创新能力的不同体现形式。在目前国内的科技发展水平上,没有引进吸收,自主创新就是无根之木;有了引进吸收,自然会在或多或少的层面上形成自主创新。

具体到测序技术而言,目前市场上所见的所谓创新方式,CG无疑可以归为引进吸收,而对于Ion Proton和NextSeqCN而言,斗胆妄言,这不叫创新,这叫贴牌。老外不会傻到把核心技术都拱手相送,没有核心技术我们引进吸收的是啥,外观设计吗?创新的判别标准是,在现有的技术、产品上,形成了对技术应用、性能指标等关键因素具有明确先进性的改造、升级或优化。等这几家能有真正的创新拿得出手时,我一定由衷的给个赞。

无论是自主创新,还是引进吸收,亦或是全盘进口,对于市场的需求而言,并无太多不同之处。市场的需求是,利用已有的成熟技术,解决此前难以解决的问题,并在技术成熟度、经济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能够达到市场认可水平。换言之,符合市场需求有很多途径,但必须遵循市场规则,行业法规也是市场规则的体现形式,建立并遵守科学合理有效的市场规则是这一新兴市场得以发展的关键。

主题二:基因测序仪,国内只能看着干着急?(技术角度)

1.国内自主创新基因测序仪到底要不要做,要做的话做什么?

前文提到了,是否继续,依靠研发者的信心。对于自主创新的技术,如果对其进入市场和创造价值的能力有所怀疑的话,那就可以洗洗睡了。
前文也提到,没有一种技术可以包打天下,所以几乎所有的测序技术类型都能找到其适用的狭缝市场,包括已经退市的技术。454明年就退市了,但哪个专家能跳出来说454的长读长没有意义;CG现在火的如日中天,可连接酶测序技术的鼻祖SOLiD系统几年前就淘汰了。

对于做什么的问题,每个人对技术的理解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评判,这样才会造就不同的测序技术百花齐放。

2.国内自主创新基因测序仪究竟做到了什么程度?如何客观评价?

目前国内做测序技术研发的机构包括:
1、深圳华因康,最早做出测序仪样机,连接酶法,现已向CFDA申请注册;
2、南京普东兴,前身是无锡艾吉因,也有了样机,连接酶法,正在优化测试;
3、北大谢晓亮项目组,从美国带回的技术,有样机,聚合酶结合γ磷酸荧光标记技术,此前与山东威高集团合作;
4、华大,收购自CG,据称其测序设备已量产,连接酶法,已获CFDA注册认证;
5、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中科紫鑫公司,基因组所和半导体所研发的原理样机,后半导体所部分转让给中科紫鑫,有样机,公众测试样机正在生产加工,聚合酶结合焦磷酸发光技术。
至于评价,我认为谁都不可能做出绝对客观的评价,只有市场才能做出相对公正的评价,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3.自主创新基因测序仪研究到底谁能牵头?

这个问题应该请科技部领导回答。
2011年863立项二代测序技术专项,该专项据说获得财政部2.7亿元预算。2011年对这一项目的争夺可谓惨烈,最终有5个单位拿到,华大、北大、清华、东南大学、上海交大,1年的项目,每家预算500万(后来砍预算,每家只拿到400万左右),然后华大以技术需要保密为由退出,这也就成为了至今国字头科研项目支持测序技术的唯一投入经费,不到2000万元。

2013年,863立项第二轮测序专项,批给了北大、华大和华因康,但恰好赶在科技部出台后资助政策之后,测序专项有幸成为第一个享受该政策的项目,也就是科技部先给你立项,你们先自己筹钱做,项目结题时(2015年4月)来验收,达到当初承诺的指标就把项目经费给你。可能这算是科技部鼓励自主创新的一种机制吧。

谁能牵头的问题,含糊其辞几句吧。基本条件需要;具有基因组学应用基础和测序技术开发基础;一支具有前期经验的交叉学科研发团队;具有产业化转化经验和体制保障;具有健康的产业资金保障和资方技方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2 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CFDA批准了华大基因两个基因测序仪和两个检测试剂盒上市。这是继今年2月国家卫计委、CFDA联合叫停所有基因测序临床应用后,官方首次正式给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合法身份”,基因测序临床应用谨慎重启。  

 当政策的暖风掠过“小桥流水人家”的古城苏州,这里也在沸腾。或许,当这片热土上一幕幕的创业片段舒展开后,基因世界可一窥全貌。

  基因测序

  坐标上的“红绿灯”

  

  孙中平博士是国际基因组服务公司金唯智的创始人,记者在走访苏州纳米园金唯智(中国)总部苏州金唯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时,无意间“逮住”了他。园区负责人说他自己在园区好几年都未曾“偶遇”过他。记者自然不会放过难得的交流机会,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简单的开场白后,“要不我以PPT的形式给大家讲讲吧。”刚坐下身来,孙中平主动提议道。

  众所周知,药物治疗的效果因人而异。研究表明,抗抑郁药的有效率为62%,降糖药为57%,而抗癌药更低,只有25%,各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相差很大。就是同一剂量,有些人表现为无效,有些人甚至中毒。

  “基因是DNA序列,多在药物代谢通路中发挥作用。如果了解到患者的基因片段的遗传突变或单核苷酸多态性,医生就可筛选低于或高于正常代谢情况下的药物效力,实现最佳的药物反应,在适当的时间给患者适当的药物、适当的剂量,减少不良反应及降低医疗费用。换言之,基因组学是实现个体化给药的核心支柱。”孙中平对记者如是剖析道。

  他打开电脑,用笔在画板上画了一个坐标,“从药物基因组学的角度来讲,如果把横坐标用来代表安全,纵坐标用来代表疗效,++区域显示为Green,-+区域显示为Yellow,--区域显示为Red,+-区域显示为Orange,在高透亮的平台上筛选基因的突变和变异,通过这些信息做出判断,可帮助药厂开发针对性更强的药物,帮助医生确定给药剂量,实现精确性医疗。”

  孙中平说:“更可贵的是,制药公司应用药物基因组学使开发新药有了具体而明确的方向,不仅可大大加快新药开发速度,还能节约大量资金,提高研发成功率,最大限度发挥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创业环境公平开放

  

  最近,有关基因测序的故事可谓一步一景,就像江南园林风格一样在中国市场得到最极致的体现。在基因的“魔法世界”里,谁主沉浮?

  金唯智中国区总经理秦曦表示:“全球基因测序市场将达到百亿美元,前景非常可观。中国市场很大,但存在风险,商业化环境和商业规则还不够透明。中国的竞争环境与国外不一样。金唯智的业务主要是研发,跟着客户的需求走。”        金唯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看上去就像一部基因测序行业的“微电影”。秦曦说这个行业发展很快就是他们目前遇到的主要困难,“但这是幸福的烦恼。”

  在新药研发漫长而又艰辛的**中,仅有不到0.1%的候选者能够从“活性化合物大军”中突围成药,而绝大多数都由于不良反应、毒性、代谢、资金链等原因中途出局。2014年以来,FDA审批数据显示,新药研发临床试验失败的比例再度提升。

  2008年金唯智来到中国,最初将公司设在北京中关村。“我们很快面临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瓶颈。”秦曦回忆道,“公司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合适的园区。我们觉得环境很重要,政府和园区要建立一个宽松、公平、开放的环境,这是创业最需要的。”

  谈到公司将中国区总部设在苏州的原因,秦曦表示,最主要是看中了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纳米园优异的软硬件环境及对公司发展的全力支持。同时也利于服务聚集大上海区域的跨国大药厂及承接来自北美和欧洲的订单。

  走进这家跨国公司的中国总部,记者并没有看到这家国际化公司的气派与奢华,有的只有员工们在办公室里忙碌的身影。

  “通过研究基因序列的多态性与药物效应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以求最少的不良反应。从全球发展趋势来看,目前全球基因测序领域正处于一个快速向应用转化的产业化、民用化发展阶段,中国市场潜力不容置疑。”他说。

  

  借鉴CLIA规范测序

  

  除了金唯智,国内的达安基因、华大基因也在积极耕耘这块快速增长的市场。华生恒业早前与北京301医院及迈基诺公司等被认定为“基于新一代基因组测序的癌症诊疗国际合作示范基地”。

  然而,“最大的难题是进入临床,”孙中平说,这也是企业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从企业的角度看,我们非常关注中国市场。第一阶段要找合作伙伴,需要一个能很快形成规模化的途径,如果要自己建渠道推广,影响力仍非常有限。”孙中平说,现在主要是临床使用缺失标准。因此,监管部门年初通过暂停的方式,意在加强对行业的规范。

  放眼国际,美国FDA多年前和中国当前面临着类似的监管问题,他们采取资质上的管理,建立CLIA(Clinical Laboratory Improvement Amendments,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制度。政府建立流程和结构,鼓励市场经济和民间组织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健康、透明、公平的机制,政府介入很少,让行业按市场规律去做。

  孙中平说:“可借鉴美国的制度。FDA对申请药品上市前后的跟踪,都有一些相应的服务标准,还专门给做检测的中心制定了标准,达标的实验室可拿到临床资质,也可以跟医疗机构合作。通过高通量基因测序达到分析药品的目的。在美国都有相应标准,哪些药要小心使用,什么剂量,传统的做法要通过好几种方法才能检验出来,而且一个方法只能检验一个药。我们能一个方法把FDA通过的十几个基因都检验出来。”

  “目前国内各省的基因检测政策都不一样,如江苏省只有三甲医院可以做,医院的重点可能不在一些前沿技术上,更多的则是在治疗病人。现在上海东方肝胆医院也在探索肿瘤的诊断产品以及个性化医疗的产品。在美国,这个测试审批后马上就能合作,中国未来也会走这个趋势。”孙中平说。

    FDA多年前和中国当前面临着类似的监管问题,他们采取资质上的管理,建立CLIA制度,鼓励市场和民间组织构建一个健康、透明、公平的机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