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对照——科学研究的"对照组" 在科研和检测实验中,对照组是区分真实信号与实验噪声的"黄金标准"。无论是PCR中的阴性对照、Western Blot的内参对照,还是细胞实验的空白对照,每一种对照都像一把钥匙,解开数据可信度的密码。 对于大多数实验来说,对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1阴性对照(negative control,NC):其作用是能确认实验系统无污染或非特异性反应。比如内毒素检测中使用无热原水 + 鲎试剂(应无凝胶形成),PCR实验中以水代替DNA模板(应无扩增条带生成)。这些都是阴性对照的示例。 1.2阳性对照(positive control,PC):其作用是验证实验体系能正常检测目标物质。比如WB使用已知表达目标蛋白的样本,若出现阳性条带则说明实验体系正常工作。 1.3样品阳性对照(Spiked Recovery Control,SPC):也常被叫做加标回收对照组。其作用是检测样品基质是否干扰实验反应(如抑制或增强信号)。比如内毒素检测中使用待测样品+已知内毒素是否形成凝胶来判断样品是否有干扰。在生化检测中,使用血清样本+标准品的加标回收率实验来判断样品中是否有明确干扰。 1.4空白对照(blank control):其作用是排除试剂或背景干扰。比如分光光度法测吸光度时,用溶剂来进行调零。细胞实验中用空培组来调零CCK8实验的结果等。 1.5内参对照(internal control):其作用是校正样本量或仪器波动等实验操作误差。比如QPCR实验中GAPDH内参;WB实验中的β-actin等。 1.6实验对照组(Experimental control):其作用是验证特定处理的效果。比如药物实验中的不加药的溶剂对照组等。 然而,在众多对照类型中,样品阳性对照(Spiked Recovery Control, SPC) 却常被忽视。它的缺失可能导至假阴性、假阳性,甚至整批实验数据作废。 二、SPC是实验数据的"雾镜"2.1 SPC的定义与核心作用样品阳性对照(SPC) 是在待测样品中加入已知浓度的目标物(如内毒素、标准品),用于验证样品基质是否干扰检测系统。 它的本质是回答一个问题:
"如果样品中有目标物,实验方法能准确检测出来吗?" 2.2 SPC与其他对照的对比二、如果不设置SPC呢?如果不设置SPC的话,可能会导至假阴性或者假阳性结果,尤其在方法开发环节如果SPC没有被纳入到检测指标内,其后果不堪设想。 案例1:抗生素注射剂的"假阴性"事件某药企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的内毒素检测中,未设置SPC,直接检测结果为阴性。但后续临床使用中,多名患者出现发热反应。 复盘发现:头孢曲松钠中的 β-内酰胺环结构 抑制了鲎试剂的凝固反应,导至内毒素漏检。 若设置SPC:在样品中添加内毒素后未凝胶,可提前发现干扰,通过稀释或换用重组因子C(rFC)法解决。 案例2:细胞培养液的"假阳性"乌龙某实验室检测细胞培养上清的内毒素时,结果异常偏高。排查后发现: 培养液中的 β-葡聚糖(来自酵母提取物)激活了鲎试剂的G因子途径,误判为内毒素污染。 若设置SPC:使用特异性鲎试剂(仅响应LPS)可避免误判。 教训:SPC是发现基质干扰的"警报器",跳过它等于蒙眼走钢丝。 SPC如此重要,具体哪些类型的检测需要设置SPC呢? 三、哪些实验必须设置SPC?3.1内毒素检测(鲎试验)强制要求:药典(ChP/USP/EP)明确规定,所有药品、医疗器械需SPC验证。 典型场景:注射剂(尤其含螯合剂、高蛋白的品种)及生物制品(疫苗、抗体、重组蛋白)。 3.2复杂基质样本分析3.3方法开发与验证新检测方法建立时,必须用SPC验证抗干扰能力。前段时间实验室开发支原体检测方法,检测方法的样本类型发生了变化。之前是先提取样本的DNA,再检测,而新方法直接用细胞培养基进行快检。实验室的小姑娘跑来问我: “老师我们的对照怎么设?” “你的意见呢?” “NC、PC?” “NC和PC具体是什么呢?”我问 “NC是水,PC是支原体标准品” “如果细胞培养基有抑制物或者增强物,怎么通过这两组对照得出可靠结论呢? ”我再问 “那怎么设呢?” “NTC 、NCS、PC、SPC这4组,水是NTC,完全培养基为NCS,支原体标准品为PC,完全培养基+最低检出限的标准品作为SPC ” “可是之前的方法只用了NC和PC ”小姑娘追问 “检测样品更换,则需要第一时间反应到样品基质中是否携带干扰物,需要思考如何设置合理对照,得到可靠的结果” 在科研和质控中,对照组是数据的"镜子",而SPC则是这面镜子上的"防雾涂层"。它可能增加10%的实验成本,却能避免100%的误判风险。因此在考虑对照设置时,一定不能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