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139|回复: 0

[讨论] 越不会课题分离的人,越容易情绪内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5 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人们只有学会了课题分离,才能避免情绪内耗。




大部分人之所以陷入情绪内耗,都是因为他们时时刻刻在“挂念着别人”。
他们总想着别人为什么这么对我,为什么要这么和我说话,我接下来要如何去说服他,让他知道我是对的。
对于情绪内耗的人来说,他们脑袋里想的一定不是自己,而是别人。
你好,我是贰六,专注于人际关系的研究。
你可能从别的地方看到过“课题分离”,知道这是一种减少情绪内耗的方法,但我敢说大部分讲课题分离的文章和视频,都没讲清楚它的本质是什么。
我来告诉你,课题分离的本质是“意识分离”。
如果你想摆脱情绪内耗的困境,我强烈建议你把这篇文章看完,不敢保证能完全解决你的问题,但绝对能颠覆你对课题分离的认识。


一、为什么要课题分离

这其实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人际关系中的情绪内耗,二是自我改变中的认为自己无法改变
1、情绪内耗

很多时候,我们根本不是因为自己才情绪内耗,而是因为别人
比如,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他可能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你就开始思考他这句话是不是在刻意针对你,然后想老半天。
和恋人相处的时候,对方不经意的一个行为,你就一直怀疑他是不是不爱了。
你看吧,我们情绪陷入内耗的原因都是因为太在意别人的想法了,不能把自己和别人分离开来。
我为什么知道这些呢?
因为我之前就是一个很敏感的人,别人说了一句话,做了某个行为,我就会开始内耗,想着他是不是讨厌我,是不是故意把那句话说给我听,故意做那个行为给我看。
但现在好多了,我现在一旦有这种想法,我就会开始课题分离,分离完后,我情绪就会好很多。
之所以要学会课题分离,很大部分原因在于我们总是因为别人而产生情绪问题。


2、无法改变

大部分讲课题分离的文章和视频,对课题分离的认识停留在“人际关系”上,其实它还可以运用在“自我改变”上。
我研究阿德勒心理学时发现,本质上,我是在研究各种行为背后的意识。
说简单点,就是大家口中所说的“人性”。
其中,认为自己无法改变的人,他们大概率是不会课题分离的。
他们分不清楚什么是自己能够改变的,什么是自己不能改变的。
他们往往是“原因论”的信徒,专注于自己不能改变的,比如不好的经历,而忽略了自己能够改变的,比如自己的意识。
比如一个成绩一直都很差的学生,你问他为什么不能考好,他很有可能会说,自己一直以来就差啊,过去没好好学,现在成绩怎么会变好。
这就是典型的不能把“能够改变与不能够改变的东西”分离开来。
他执着于自己不能改变的“经历”上——过去没能好好学习,
而忘记了这一切都是能够改变的“意识”造成的,现在的结果都是每一刻的意识造就的。
他当下的意识很有可能是想把“过去的经历”当作自己成绩差的理由,然后逃避这个课题,不去面对。
因为人是很难承认“这一局面都是因为自己才造成的”。
有可能他是真的没意识到自己是在找借口,其背后是没能发现的潜意识在起作用。
但这依然是欺骗自己的行为。


如果他能明白自己是因为“不想承认是自己的原因”,才说出这样的话来。
即使了解这一意识后,他决定不学习也没事,至少他没选择欺骗自己。
而且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意识,在这样的前提下,他很大概率能发生改变的。
如果一直选择欺骗自己,改变的几率是很小的,但如果看清了自己,改变就很有可能发生。
就像荣格说的:
如果你的潜意识没有上升到意识,那就是你的命运。
——卡尔·荣格
翻译一下这句话,也就是说,只有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意识时,他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所以,之所以要学会课题分离的第二大原因就是:
学会了课题分离,你或许能明白自己是能够发生改变的。
二、什么是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本质上就是意识分离
你要分清楚你的意识和别人的意识,不要用自己的意识来主导别人的行为,也不要让别人的意识来主导你的行为。
为什么这么说?
我来浅谈一下这里面的底层原理。
就是“意识操控行为”,这一点应该不会有人否认吧。
我现在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的意识是“想写这篇文章”,我之所以要骂别人,是因为在我意识中“我想骂别人”。
也就是说,每个人的行为都是由自己的意识操控的。
但很多人在现实中就拎不清了,总想用自己的意识来操控别人的行为,或者总希望自己的行为被别人的意识所操控。
比如,我和朋友讨论一个观点,我不赞同他这个观点,我就要开始说服他了。
为什么要说服呢?
因为我想让他“是否赞同我观点”的行为由我的意识来操控。
如果这时你能分清楚,“赞不赞同”是他的行为,是由他的意识来操控的,我根本无法改变,你或许就不会想要说服他了。
还有就是,我们为了追求别人的认可,选择把自己的行为交由别人的意识来操控。
比如,本来自己不想去参加聚会,但碍于朋友的热心邀请,不得不去参加。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意识到,“到底参不参加聚会”是自己的行为,应该由我的意识来操控。
如果自己不想去,那选择权应该交由自己的意识。
不是说让大家当个绝情的人,不去和朋友相处,而是要懂得听自己内心的想法。
所以,课题分离的核心就在于“想清楚某个行为是由谁的意识来操控”。


如果是由别人的意识主导,那你就无法操控;如果是你的意识来主导,那就应该由你来操控。
这也是我研究阿德勒心理学到现在的一个重要发现,它是一个具体可行的步骤。
不像网上和书上说的那么模糊,课题分离的方法就是“结果谁来承担,就是谁的课题”。
结果是什么啊?
老板对我发火这个行为,发火这个结果是我来承担的啊,我情绪产生波动了啊。
那“老板发火”就是我的课题了吗?当然不是,这是老板的课题。
因为这个行为是由他的意识操控的。
你看,这是不是一个具体可行的课题分离方法呢(其实这是付费内容了,哈哈哈,之前我在第二期读书会给大家讲过)
在自我改变上也是一样。
认为自己不能改变的人,是因为没分清楚“哪些事情是自己的意识能改变的”、“哪些事情是自己的意识不能改变的”。
如果他们能分清,也就踏出了改变的第一步。
课题分离是情绪内耗和自我改变的起点。


三、课题分离怎么做

1、辨别课题

首先,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时,我们要辨别清楚这是谁的课题
辨别的方法就是我上面说的:“想清楚这个行为是由谁的意识来操控”。
我给大家来实操一遍,下面的内容非常有价值,我敢说,你在外面很可能是不可能看见或听到。
比如,爸妈吵架了,我怒吼,让他们别吵了,然后我因为父母吵架而感到害怕,情绪上产生了波动,感觉很难过。
在这件事里面,有两个行为:

  • 爸妈吵架
  • 我很难过
爸妈吵架这个行为是由谁的意识控制的?那当然是由你爸和你妈的意识来控制。
我很难过这个行为是由谁的意识控制的?那当然是由我的意识来控制。
好,现在我们就已经完成了课题分离的第一步了,下面我们进入第二步。
2、对待课题

当我们分离好课题后,就要学会如何对待分离后的课题。
在人际关系里面有一个原则,那就是:
“别人的课题不要干涉,自己的课题不被干涉
①别人的课题
由别人的意识来控制的,就是别人的课题。
在上面的例子中,爸妈吵架就是爸妈的课题,不是我的课题,因为我无法控制“他们是否吵架”这个行为。
当面对别人的课题时,我们要怎么做呢?
上面提到了,那就是“不要干涉”。
这里的“不要干涉”是指,不要强行去改变他们的行为,企图让他们按照你的想法来行事。
比如,在他们吵架时,大吼一句:“你们不要吵啦”。
但这并不是说要你真的要不管不顾。
一些人学会了课题分离,就觉得冷漠无情是对待人际关系最好的方式。
那简直是大错特错,那样他们根本无法感受到关系带来的幸福感。
这里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不企图改变别人的意识下,给予真挚的建议
这种方法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别人,而是为了促进对方的心智成熟。
即便你说了他不听,那也不是你的事了,就像《被讨厌的勇气》中说的一样。
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制它喝水。
——《被讨厌的勇气》岸见·一郎


②自己的课题
由自己意识来控制的,就是自己的课题。
比如上面提到的,“我很难过”这个行为由自己的意识控制,这就是自己的课题。
当我们面对自己的课题时,要做到“不被干涉”。
上面这个例子中,“我很难过”这个我的课题,其实已经被别人干涉了。
“我很难过”本是我自己的情绪,应该是由我的意识来控制,但现在却因为别人的行为“爸妈吵架”而受到了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我的情绪”这个课题就已经被干涉了。
所以我上面例子中的主人公,不仅是在干涉别人的课题(让爸妈别吵架了),自己的课题也被干涉了(自己情绪因为别人行为产生波动)。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不能进行课题分离的例子。
<hr/>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这次就不谈有关“自我改变”的部分了,下次有时间再谈,不然文章太长了。
当你看完这篇文章后,你可以马上实操一下。
回顾最近发生的事情,看看哪些行为属于别人的课题,哪些行为属于自己的课题。
这篇文章算是给大家上了一节付费实操课,哈哈哈。
更多深度好文,都在公众号:贰六的知识体系


原文地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1923844969057195896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