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什么是小分子药物?
小分子药物指的是通过有机化学技术产生的合成或天然衍生的化学小分子,即药物是在化学反应器中生产的,而不是在活细胞或组织中。这些分子通常来源于细菌、真菌和植物产生的天然产物,例如抗真菌两性霉素B、抗生素青霉素和化疗紫杉醇等。
小分子药物研发的困境
Ø 成功率低
当前小分子药物的开发受限于新靶点发现与小分子库多样性的增速逐年降低,使得其一直保持相对较低的成功率(小分子靶向药物成功率均值约为11%,肿瘤药物的成功更是低至5%)。
想要探讨小分子药物自身发展的困境,首先需要了解现代小分子药物研发最重要的基础手段——筛选(Screening)。要进行筛选,首先你要有一个针对某种疾病指征药物靶点(target),这通常是蛋白质,例如受体、酶、转运蛋白或离子通道、信号蛋白,或在某些情况下是结构蛋白,例如微管蛋白或肌动蛋白。其次要有一个库(小分子library),库里面要有足够的分子供你筛选,从相应的库里面“大海捞针”找到一个或多个符合要求的苗头化合物(Hit),经过层层结构优化得到先导化合物(Lead)、候选化合物(Candidate),再经过系统的临床试验充分验证安全性与有效性,才能得到患者使用的药物。
具体过程可参考小编之前的这篇文章:
AIDD Pro:【收藏】一图了解新药研发到上市流程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小分子药物研发的突飞猛进很大程度依赖于疾病新靶点和疾病指征的发现以及有机合成化学的爆发式发展与各类检测技术的进步。生物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一些重要的疾病指标和靶点的发现,从而使得各大制药公司能够使用手中数百万计的小分子对这些疾病和靶点进行筛选。虽然说小分子库到现在还在逐年增长,但是分子的类型和多样性的增速却在逐年降低,促进小分子药物研发突破的主要还是新的靶点和疾病指征的发现。目前大多数的公司其实是在用新的筛选方法(如虚拟筛选)不停地筛旧的化合物库,期望那些之前没有被筛出来或者已经被筛出来的分子能在新的靶点上起效。
Ø 与创新生物疗法的竞争
另一个挑战是抗体、基因疗法、细胞疗法、ADC、溶瘤病毒等众多创新生物技术对相同适应症市场的围住堵截。在尚未充分开拓的适应症市场(包括各类罕见病),新开发的生物技术疗法同样表现出非常好的潜力与优势,如血友病(双抗药物Hemlibra与基因疗法ValRox)、地中海贫血症(基因疗法Zyntegl)、三阴性乳腺癌(ADC药物-Sacituzumab Govitecan)、家族性淀粉样多发性神经病变(siRNA药物-Patisiran)等。
Ø 小分子药物自身的劣势
相对大分子抗体药物等,小分子药物的劣势:
- 对于没有适合作用口袋的靶点较难开发,比如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界面一般大而平坦,没有很好的口袋容纳小分子,而利用大分子药物比如拥有类似作用面的抗体来干扰却特别有效;
- 特异性不高,小分子药物由于结构相对较小,往往容易对多个靶点有活性,这也是许多小分子药物副作用大的原因;
- 半衰期短,往往需要一日一次甚至一日多次服用;
- 制备工艺相对简单成熟。这一点既是优势也是劣势,相对简单成熟的制备工艺使得小分子药物的生产成本远低于其他生物技术产品,同时正是相对简单成熟的制备工艺,当一种小分子药物的专利到期时,仿制药能以相对低廉的成本抢占原研市场,造成小分子药物的“专利悬崖”。
小分子药物研发:已经过时了吗?
就像前面所讨论的,与当今主流疗法相比,小分子药物听起来可能有些“过时”,如我们熟知的阿司匹林自19世纪末就已存在。此外,与现在开始出现的复杂尖端疗法(CAR-T、生物制剂/PD-L、干细胞疗法等)相比,小分子药物开发过程成本高而效率低,数据显示,平均合成的每10000种化合物中只有1种最终获得 FDA 批准。
但它们的重要性不容低估。根据2017年美国处方药销售数据,销量前10名的药物中有9种是小分子药物,如止痛药、他汀类药物、降压药和抗生素。目前全球医药市场上90%以上的药物由小分子组成。世界卫生组织的基本药物标准清单中大部分为小分子药物,该清单包含的是“被认为最有效和最安全的药物,可以满足卫生系统中最重要的需求”。
那么,为什么药物开发人员还要继续研究小分子呢?
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的一些主要好处:
- 小分子的生产和放大相对简单,特别是质量控制 (QC) 相当简单,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有完善的方法可用;
- 生产成本比生物制剂便宜;
- 可以合成数百万种独特的小分子,为新药设计创造无限可能;
- 给药途径灵活:小分子可制成丸剂和胶囊、静脉或皮下注射剂、吸入剂或栓剂,在临床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例如吞咽困难的患者不必服用丸剂或胶囊剂;(注意:并非所有小分子都适合所有给药模式。)
- 一旦原始药物专利到期,它们可以被制为更便宜的非品牌仿制药,从而增加它们对患者的可用性;
- 体内的许多信号传导和抑制通路是由小分子驱动的,例如激素和神经递质。因此,根据我们对自然界中化学知识的了解,找到小分子来解决这些途径中的干扰似乎是合乎逻辑的。
总结与展望
小分子药物的开发貌似进入了“前狼后虎”的困境期。但同时,随着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小分子药物发现进入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的时代,我们能够基于某个靶点进行高通量筛选,可以获得小分子和靶蛋白的复合晶体结构,在计算机的辅助下进行合理优化,药物的研发变得如此清晰。高通量筛选(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HTS)、虚拟筛选(Virtual Screening)、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Structure-based Drug Design,SBDD)以及基于片段的药物设计(Fragment-based Drug Discovery,FBDD)逐渐成为小分子药物研发的常见技术。这些技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也仍然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然而小分子药物发现的效率并没有如人们期待的那样大幅提高。近几年小分子领域也在出现诸多新的思路,实现新的突破,比如PROTAC技术、分子胶、变构调节、药物再利用等等。
随着各种生物技术疗法的日益丰富与成熟,疾病的治疗手段必然会呈现百花齐放的趋势。近年来联合用药也逐渐成为临床试验发展的趋势,特别是肿瘤免疫疗法的兴起,更是进一步推动了联合用药方案的尝试与突破。
在未来,某些疾病领域小分子药物依然会是“主角”,但在另一些领域小分子药物可能真的会逐步被取代直至淘汰,或许在更多的领域,将是小分子药物与生物技术疗法的“强强联合”,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排忧解难,带给我们新的惊喜。
参考资料:
http://med.china.com.cn/content/pid/250406/tid/1026
Lewis D. Pennington, Ingo Muegge, Holistic drug design for multiparameter optimization in modern small molecule drug discovery, 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 Volume 41, 2021, 128003, ISSN 0960-894X
https://tempobioscience.com/blog/the-challenges-in-small-molecule-drug-development-part-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