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269|回复: 0

[分享] 从企业年度报告(财报)来看疫情前中后,医学检验试剂与第三方医学检测实验室行业有什么改变呢?-- 华大基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31 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我曾在2024年5月份各企业前一年年度报告公布之际写了关于体外诊断及医学检测实验室行业的文章,当时用了华大基因为例,藉由其六年的年度报告分析新冠疫情及近几年来政策对于这个行业的影响。

如今2024年半年报已公布,也是将这个系列作个结尾的时候,所我就先将之前的文章作个合并,且修改了之前语意不顺的部份重新发表,回顾一下我之前的论述,除了验证我的论述是否正确,也为接下来2024年半年报分析作一个先前准备。


财报系列的第一篇就让我们来看看华大基因,选这家公司的原因,主要是华大基因为体外诊断或医学检验上的代表公司之一;其次则是华大基因成立已久,在渠道建立及销售上均已建全,另外在产品及科研上都属于基因检测上的成熟技术,因此没有太多的风险因子存在,刚好可以来验证一下在这次三年的疫情中,对于体外诊断行业有些什么影响,至于华大基因的详细介绍有兴趣可以自行百度,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这次我采用2018年至2023年的年报资料进行整理,相关数字及描述均引用自华大2018年至2023年的年度报告资料,采用的这六年间也跨度了2020-2022年的三年疫情,可以比对出新冠疫情对华大基因的影响。

营业收入篇




表一:华大基因2018- 2023年营业收入比较

我自已而言,看财报不落俗套的会先看看营收状况,这可以让我了解这家公司存活的方式,也利于后续在看其他会计科目时的展开。
由表一:2018至2023年营业收入比较,可以看出在疫情前的2018及19年,年营收在25亿至28亿人民币之间,但在2020年疫情开始的首年则升高至84亿人民币,而后的两年疫情,华大基因也有约67亿及70亿的营业收入,疫情结束后的2023年又降至43亿人民币。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所以我们接下来就要看看华大基因的分项营业收入,到底是那些业务的增加及减少而影响了营收呢。



表二:华大基因2018- 1023年分项营业收入表

依华大基因年报,其营业项目分为「生育健康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肿瘤防控及转化医学类服务」、「感染防控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多组学大数据服务与合成业务」、「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及「 其他业务收入」等六项。
而由上表中可以看出在生育健康、多组学与合成服务及其他业务等三个项目,在2018至2023年间,即使历经疫情前、中、后,但分项的营业收入并无明显变化,所以暂不分析,而主要的变化来自于精准医学检测解决方案及感染防控两个项目。



表三:2018- 2023年华大基因感染防控及精准医学检测分项营业收入表

依据华大基因年度报告中的描述,感染防治项目包含病毒、细菌等病原基因检测产品;而精准医疗检测的业务范围则是以提供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及第三方检验公司实验室设计及其所需的仪器设备、试剂、分析软件、技术转移、人员培训、数据库建设及使用、信息分析及报告解读。此二项目也正包含新冠病毒检验试剂盒及疫情期间的医学检验室设置。
如表三,感染防治及精准医疗两个项目在 2020 至 2022 年期间的营收与疫情前的 2019 年相比,营收成长幅度分别为 855%(2020)、596%(2021) 及 636%(2022);而其在当年度营业收入的占比亦从 2019 年的 23.30% 迅速提高为 74.21%(2020)、67.11%(2021) 及 68.20%(2022),因此可确认华大基因在 2020 至 2022 年期间营业收入大增,主要是得利于疫情造成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及检测实验室设置需求量大增所致。
2023 年疫情后,感染防治及精准医疗项目在当年度营业收入占比虽下降至 44.21%,但营收金额仍较疫情前 (2019) 增长 207%,因此这两个项目未来的发展是否会持续增长、维持,亦或者是回到疫情前的水平仍有待观察。



表四:华大基因2018- 2023年肿瘤防控及转化医学与服务营业收入表

另一项值得注意的是肿瘤防控及转化医学类服务项目,依照华大基因年报的描叙主要包含(1) 面向受检者提供癌症遗传性风险评估、早期筛查、用药指导及复发监测等检测服务,(2) 为各级医疗机构提供基于高通量测序、PCR、酶联免疫、化学发光等技术平台的检测试剂,(3) 为国内外药厂提供高通量测序检测服务。由上表可看出此项目的营收状况自 2018 年起是逐年成长,自 2019 年起营收年成长率分别为5%(2019)、 24%(2020)、8%(2021)、 6%(2022) 及 30%(2023),虽 2020 及 2021 年可能因疫情关系而成长减缓,但至2023 年疫情后肿瘤防控及转化医学类服务项目的年成长率则恢复为 30%。
肿瘤防治项目是国内近几年来健检及第三方医学实验室最热门的项目,其业务逐年成长是在预料之中,但自今年(2024)来,政府不仅承续疫情前对不实或夸大宣传的医学检测项目整治,且更加大力度,尤其在肿瘤检测、二代测序方面,所以这个项目是否在2024年仍能持续成长,亦是在2024年财报中观察的重点。
由上面营业收入的数据中,可知华大基因在近六年间,除新冠疫情期间因检验试剂盒及医学实验室设置的需求大增,使华大基因在此三年内营业收入大增,但如果排除疫情因素,整体来说连续六个年度的营收呈持平或小幅成长的状态。且依华大基因 2023 年度报告,各季度间的营收状况并无明显差异,应可以说在进入 2023 年之后,华大基因或整体医学检验产业已脱离新冠疫情的影响,而回复至正常市场状态。

脱离了新冠疫情及重新战略调整的 2023 年,华大基因似乎已跨过了疫情后的挑战,但在 2024 年对于产品、销售渠道及产品研发技术上都成熟的华大基因而言,还可能面临到什么样的挑战呢?
诊断试剂产业在 2024 年首先遇到的是生物医药界的寒冬,在新冠疫情之后过多的医学实验室以及远远超过平时所需的仪器设备,无疑会降低新实验室设立及设备采购的数量,另一方面,生物医药产业运营资金的紧缩甚至倒闭更是雪上加霜,而这首先冲击到的是试剂及仪器设备的采构,而对华大基因而言,这是后续营收的挑战之一。
另一项要面对的挑战,就是政府开始对体外诊断试剂市场整治及对于实验室设计项目(LDT)类医学检测法规的检讨,其实自2023年政府就已开始整治医院与医学检验室之间的关系及医学检验相关的市场宣传,并对许多市场上未取得体外诊断试剂认证医学检验项目的执行、销售及宣传开始管制,尤其是癌症筛查相关产品,而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局公布的《关于印发2024年国家随机监督抽查计划的通知》,显示政府将加强力道进行整治,而此将冲击整个非体外诊断试剂认证的医学检验项目,但其力度及执行时间都尚未明确,需持续观察及随时应对。

前面看了华大基因近六年来的营业收入,那么需要花多少的成本去产生这些收入,又会产生多少的利润可以支持公司后续的研发及运营等等活动所产生的费用呢?



表五:华大基因2018- 2023年营业利润分析表

如表五,产品或服务本身的直接成本包含原料、人工及生产设备、设施,扣除这些直接成本后利润率约在 50- 60% 之间(利润率1);但销售还需要花费市场宣传、销售人事、及组织的运营等等间接成本才能把产品推广出去,所以在这里我把年度财报的销售费用当成是间接成本,扣除后的利润率约为 25-45% 之间(利润率2);至于2020及2021两年的利润率较高,则可能是因为这两年间「精准医学检验综合解决方案」这个项目的收入占比较高,而此项目主要为实验室设置的咨询顾问服务,无生产所需直接成本的关系。
华大基因的利润率在体外诊断试剂及服务行业中属于合理范围内,因此也就不多加引述讨论了,但在2023年的利润率较其他年度为低,因此华大基因可能要注意疫情前后的产能及存货调整问题,这部份依华大基因2023年度报告中,可看出已经在进行一些裁撤的动作,相关成效就留待后续及2024年的财报公布后再行讨论。
看完华大基因近六年来的营业收入比较,大致了解了华大基因的产品、服务及其产生的年度营业收入,也知道了他们可能的成本架构与会产生的利润,而这些都是进行次年度财务预测及运营计划的基础,所以接下来我就想来看看华大基因运营活动产生的「费用」,这些营业利润能否维持他们每年产生的费用。

费用篇




表六:华大基因2018-2023年费用分项表                    资料来源:华大基因2018- 2023年财报,资料整理:生技医药产业私评

华大基因自2018年至2023年的年度各项费用如上表,在这里我们来看销售费用、研发费用及管理费用三项,财务费用占比不高且与本业无关就暂且按下不多加讨论。
由上表可以看到销售费用、研发费用及管理费用自2020年开始增加,虽2021年稍呈平缓,但2022年再度上升,至2023年才下降,而2020-23年间正是新冠疫情期间,这之间有没有关系呢?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我们就纯就财报的资料看看能否看出什么端倪,就先从我比较关心的研发支出来看起。

研发费用




表七:华大基因2018- 2023年研发费用表                          资料来源:华大基因2018- 2023年财报,整理:生技医药产业私评

在这里我们看的科目是「研发支出」,研发支出是原始使用于研发活动的金额,但如果在研发活动中产生具经济效益且可计量的成果,这部份的使用的支出就可以转变成资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形资产之一,否则这些支出将费用化,所以「研发费用」是指扣除「研发支出资本化」后的「研发支出」(详细叙述可参考以下注释)。
由近几期的财报可知华大基因的研发内容大抵以基因组数据库建立、仪器设备及其管理软件开发、现有试剂盒产品优化及降低成本、及新医学检测试剂盒产品开发等方面。
由表七可看到华大基因 2019 年研发支出较 2018 年增加 26.27%,到2020年更增加了 90.33%,2020 年之后虽增长减缓,但与 2020 年前相比,研发支出仍高出近一倍。
先就量的变化来分析,由表七中,首先可以看到自 2020 年起研发人员数量开始增加,2021 年人数达到 825 人为最高,较 2019 年增加了近 200 人 (25.95%),而由研发人数占比的数字上也可以看出不仅是研发人员增加,其他的销售人员或管理人员也以同样的比例增加,也就是华大基因自 2019 年之后有一定幅度的扩大公司规模,这也是后续要讨论的销售费用及管理费用增加的原因之一,此外在研项目的数量在此六年间则是不见显着的差异。
接下来看研发支出对研发支出资本化产出的影响,也可以说是增加对研发活动投入的资金,对在研项目的产品化效率提升的影响。2018- 2023年间除了2020年外,研发支出资本化的金额是逐年提升,相对于当年度研发支出的比例分别为 1.48%、5.11%、2.64%、10.15%、9.60%及13.90%,虽然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并不与当年度的研发支出存在完全相关,但此基本上可说是华大基因的研发资金投入是与产出有正向的关联性,且华大基因在这几年间提高了研发支出的投入,其产品化的产出效率还是不错的,且华大基因已成立多年,累积了许多的研发数据,因此相关数字应也在合理范围内,唯独这些数字可能受到疫情影响有些失真,加以2023年华大基因基因中心完成后,相关支出及产出会有所变化,这方面仍可继续观察。

研发支出资本化是将产品技术在开发过程的支出在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下转为资本,但与产品技术的市场发展性无关,且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数字可以藉由研发项目立项时的操作而有所变化,这也是很多公司用来美化财报数字的方法之一,所以在探讨研发支出资本化或是无形资产科目时,还是要回头看看到底有那些研发项目,而其内容又是如何。
而以华大基因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及增长幅度最高的2023年为例,本年度研发支出资本化的项目包含了三项临床试验及一项系统升级项目,资本化起点则分别为获取临床试验合同开始临床试验及完成系统设计开始测试,就会计原则上并无问题。
但内行人看门道,这些编入研发支出资本化的项目是不是能真的转变为营收又是另一回事了,基本上我会看看这家公司在期刊或研讨会所发表的论文内容,临床试验则看看其计划设计,或是注册产品的适用症等,可进一步了解这些研发或是产品是为宣传、财务所用,亦或是真正能够创造营收,但本篇就不展开了。

***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7条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阶段的有关支出,应当在发生时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了下列条件的才能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否则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1)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2)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
(3)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
(4)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
(5)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销售及管理费用




表八:华大基因2018- 2023年新设子公司                        资料来源:华大基因2018- 2023年财报,整理:生技医药产业私评

至 2018 年止,华大基因有国内外全资子公司 39 家 (国内:29,海外:10),而非全资子公司则有 5 家 (国内:3,海外:2),但 2019 至 22 年之间共新增了全资子公司 55 家 (国内:29,海外:26) 及 2 家非全资子公司(如上表),而新设立的子公司主要目的均为业务拓展,而由前段讨论中可知,除研究人员外,销售及管理人员数量也几乎以同比例增加,因此 2019 至 2022 年间,各年度财务报表销售及管理费用所呈现的增减与新设子公司及员工增减之趋势相同。



表九:华大基因2018- 2023年费用及营收比较表             资料来源:华大基因2018- 2023年财报,整理:生技医药产业私评

由 2018- 23 年的年度报告中可看出,华大基因在 2019 年开始有扩大销售版图及增加研发范围的意图,因此大幅增加各类员工数量并设立海内外子公司以扩展业务,但 2020 年初在毫无预期准备的状况下进入新冠疫情期,此后三年间,国内外的出差及交通不易,且几乎所有的展会都取消,打乱原先的业务计划,此外 2020 至 2022 年虽然营业收入大幅增加,但绝大部份来自于新冠检测产品及检测实验室设立相关收入,其他基本业务收入虽不见受到新冠疫情影响而降低,但也没有明显提升,大致维持了持平的趋势。
2023 年度报告显示疫情结束后,因少了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及实验室、实验设备的收入来源,当年度税前营业收入为4,349,637,250.32,较前一年下降约 38%,但仍比疫情前的 2019 年上升 55%,华大基因的业务拓展计划在这几年间的多重因素迭加之下,成效是好是坏不易评估,但华大基因仍在与营业收入较前年度大幅度降低的市场考量下,于 2023 年缩减了子公司数量及裁员,共计注销了5家子公司并减少约 700 名员工,使整体费用较2022年下降了 23.81%。

2024年对于体外诊断试剂厂商而言,将会是更艰难的一年,除了疫情后检测数量的流失与设备人工的供需失衡状况仍在持续酦酵外,资金链的断链以及政府目前对医药及诊断行业的整治与控管,都会成为营收在2024这一年的重大挑战,因此,华大基因在这一年仍需持续或更加大力道的降低费用支出,找出更有效率的销售策略,同时也需要对所有的产品线进行检讨,甚至分拆试剂研发单位,方能渡过这场寒冬,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我之前的文章(生技医药产业私评:2015年到2020年疫情前,有多少生技医药公司被吹捧,又有多少現在還在舞台上 (3)- 整并与合作),至于究竟结果如何,我想在2014年半年度报告出来后,即可看出一些端倪了。

资产及负债

接下来来看看华大基因近6年的资产负债变化吧,在这部份开始前先提醒一下,因为本篇的讨论跨越了疫情前后的2018年至2023年,在这段时间中总资产或营业收入的数字受到很大的外在因素影响,所以不能只看成长或衰退的比例或各科目的佔比变化,如此会产生很大的认知落差,而应该回归看原始的数字,才能够看到比较真实的状况,所以我以下所整理的表都是以原始的数字为基础。

流动资产




表十:华大基因2018- 2023年流动资产表                       资料来源:华大基因2018-2023年财报,整理:生技医药产业私评

由表十可看出华大基因的「流动资产」与「货币资金」在疫情开始之后有大幅的增加,但如果看过我在前面营业收入篇的分析,相信不会觉得太意外,疫情的三年期间检验试剂与实验室设备的需求大增对此有很大的影响,在此就不再多谈。基本上华大基因在应收、预付及存货等科目所占的比例与变化都符合华大基因这样的一家偏传统制造业的生物医药公司的标准,只是我个人觉得流动资产在总资产比例及货币资金的持有金额偏高,对于科研、技术及其他投资方面的投入还是过于保守。

非流动资产




表十一:华大基因2018- 2023年非流动资产表                资料来源:华大基因2018- 2023年财报,整理:生技医药产业私评

再来看看华大基因的非流动资产吧(如表十一),基本上各年度非流动资产并没有突出或异常的地方,仅在 2022 及 2023 年无论在数字或在总资产的占比上都有明显的提高,而这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
首先在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方面,在 2020 至 2022 年间占比有明显的降低,但这主要是来自于营业收入大幅提升而致总资产增加的影响,在金额数字上并无明显变化,而此科目主要变化来自于 2023 年华大基因基因中心建设完成后,由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的明显增长;



表十二:华大基因2018- 2023年新增子公司                       资料来源:华大基因2018- 2023年财报,整理:生技医药产业私评

另一个有较明显变化的是长期投资科目,自 2019 年有一次明显的提高,而后至22年年间则持成长,2023 年则稍微下降,这部份主要来自于子公司的设立增加(表十二:华大基因近子公司增减数量),华大基因自 2019 年起在国内外设立的新公司数量逐年增加,主要是负责销售、推广及第三方实验室等工作,这也是我在之前认为华大基因从 2019 年起有扩大营业计划的原因之一,而非纯粹对新冠疫情的应对,但到了 2023 年不仅在新设公司的增加上突然止步外,也注销了5家子公司,而我判断其可能原因在于 2023 年疫情结束后营业收入与前年相比呈现负成长所导致,而这也是华大基因至少在6年来首次的营业收入负成长,而不仅在企业版图的扩大上大为减缓外,在员工包含研发人员的数量也有明显的降低。
但2023年的营业收入真的是负成长吗? 在扣除疫情因素后,实际状况可能并非如此,这点我在后面会再进行讨论。
最后在看研发型高科技公司的财报时,无形资产也是一个必须要仔细评估的科目,在此部份因不同国家的会计准则在规定上会有些微的差异,而有些不肖的高科技公司会利用其中的漏洞,浮滥的申请专利转为无形资产,而其中大部份是我们所谓的无效专利,因此,如果无形资产无论在数字及占比上有变化或不正常状况,一定要仔细查看细部资料,华大基因在此方面并无太大的问题,所以也就不多作分析了。

流动负债及非流动负债




表十三:华大基因2018- 2023年负债表                            资料来源:华大基因2018- 2023年财报,整理:生技医药产业私评

最后是负债的部份可参考表十三,基本上华大基因的负债状况没有什么需要特别讨论的点,但对我而言,华大基因在手上现金充足的2022及2023年间将长期借款及长期应付款的负债清零是很值得赞赏的状况。

股东权益

最后就是要来看看华大基因的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在疫情前、中、后的六年间有何变化,也看看疫情对华大基因在股东权益的影响。最后就来讨论一下,如果没有这三年的新冠疫情,华大基因的发展策略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表十四:华大基因2018- 2023年资产负债及股东权益      资料来源:华大基因2018- 2023年财报,整理:生技医药产业私评

表十四是华大基因这六年来的资产、负债及股东权益的变化,表面由这张表上的数字与走势来看,华大基因自2019年之后,增加员工数量、投入研究中心建设及销售、医检子公司数量的增加等等,都有不错的回报,在资产、股东权益都有很明显的提升,负债也在2020年后有所控制,甚至逐渐降低。

但是但是在这6年中有3年是处于新冠疫情的非常状况,所以最后让我们来做个假设吧,如果没有这三年的新冠疫情,那华大基因的财报会变得如何呢? 我想在这里做个假设应该无伤大雅吧。



表十五:修正资产、负债及股东权益表                                                                                       整理:生技医药产业私评

三年的新冠疫情起于2020年而终于2022年,那我们就跳过这三年的疫情,单独以2019年及2023年的营业收入作为基准,这四年间华大基因的营业收入成长55%,平均到每年的成长率就是13.83%,那我们就暂且把这四年中每一年的营业收入年成长率定为13.83%吧,较2019年的营业收入成长率的10%略高一些,重新修正资产总额及股东权益的数值(如表六)。
照如此的估算,这4年间的营业收入减少了109亿,占4年原营业收入的41.08%,再依此原则逐年自资产总额中扣除而负债不变,那资产、负债及股东权益的结果就如下表,其结果表现看似并不理想。
当然这是一个很粗略的估算,还有很多的客观因素需要考量,如生产、销售等成本在没有疫情的状况下也会有一些变化,而销售收入也可能因有更充足的准备期间有更好的表现。但这里只是作一个粗浅估算,主要是要看疫情对华大基因这样一家医学检验公司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至于华大基因在2019年后在人力、子公司及资产上的投资对华大基因运营的助益可能还需要2024年半年报来进一步评估。
但从之前的分析及2023年年报也可看出华大基因也已即时的做出一些调整,且很多的建置都是在2022年及2023年间才完成或仍在进行中,包含华大基因基因中心及一些甲基化等新领域的科研项目,这些长期投资的整体开发的效应不能以现有的获利加以判断。

我希望医学检验试剂及第三方医学实验室产业能在疫情之后重新找到出路并持续发展,但是接下来这个产业要面对的会是比新冠疫情更大的冲击,也就是目前政府对第三方医学检验与医院之间合作的整顿,尤其是在华大基因业务中占比极高的实验室设计项目(LDT)(这部份可参考我之前的文章- 生技医药产业私评:2015年到2020年疫情前,有多少生技医药公司被吹捧,又有多少現在還在舞台上(1)及(2)、(3)系列),所以就让我们继续期待华大基因2024的半年报及年报吧。
如有兴趣的欢迎按赞、分享与评论,也欢迎私信或E-mail指教,谢谢。

rogerus0811@163.com

原文地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1024804510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