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企业之所以对员工进行考核无非是希望通过考核的形式评估员工对企业来说,到底自身有多少存在价值。
对于有高价值的员工给予奖励,希望其在企业中稳定发展;对于稍低价值的员工给予鼓励和帮助,希望其得到提高;对于完全没有价值甚至是负价值的员工,则像沙粒一样筛选掉。
听起来很残酷,但是它也同样警示我们一定要成为一个对社会,起码对企业来说有用的人。
那么作为决策者如何对员工进行评估呢?评估的标准是什么?
很多团队在考核时都说以结果为导向,但准确来说这里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在结果不同的情况下,看结果达成的好坏程度。每个员工最后产出的业绩肯定是可以量化的,根据量化结果给予评估,这其实是最简单的。就像老师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给ABC一样,很容易满足公平公正的原则。怎样去量化目标和结果可以去看一些互联网公司制定的KPI或OKR标准。
这里需要对努力和勤奋的错误观念进行更正。很多人以为只要努力只要勤奋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其实这是错的。试想有两个工人,一个健硕魁梧,一个单薄瘦小。健硕魁梧的人,砌一堵墙,只需要两小时完工,而单薄瘦小的那个却需要三天才完工,期间甚至连晚上都在辛苦赶工。
我们能说他比较努力,就应该得到更多吗?当然不是,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应该得到更多,从他产生的结果,即价值和效用来决定。如果产出的效用大,则他理应拿到更多,如果效用少,则他拿的也更少。这样才比较符合公平原则不是吗?
第二,在结果相同的情况下,评估起来就似乎比较纠结了,每个员工给出的结果或业绩都很好,如何从好中选优,评估员工的价值呢?(这种情况在大的互联网公司非常常见,招进来的肯定都是能力出众的,不论在产出或执行效率上几乎难分秋色)其实这里要看过程,也可以说看员工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我们就看看在结果相同的情况下,如何判定员工价值的优劣。
举个例子:有A,B,C三个员工,三个员工每天都按时上班。你在内心判定优劣的时候,标准是什么,标准其实是动机。
A每天按时上班的动机是害怕公司扣钱;
B每天按时上班的动机是希望得到领导的表扬挣到更多的钱;
C每天按时上班是因为他自发觉得这就是作为员工最基本敬业度的体现,公司要不要求,都应该如此。
A和B做事依靠他律,而C做事依靠的是自律。
所以衡量这三个员工,在结果相同的情况下从动机上看,你就知道哪个员工对公司来说更有价值了。有自我实现愿望的人,往往是自律的人,内心自律的人更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会自我驱动不需要他人督促,工作上更积极主动。收到压力时更容易自我消化和调节。企业当然希望这样的人越多越好。因为管理的成本以及互相信任的成本将大大降低。
对于社会公民优劣的判定也是如此,同样是表现乐于助人的公民,其实在这个社会上也有三类:
一类是在法律的约束下不得不帮助其他人的人;
一类是借助乐于助人的形象提升个人利益的人;
还有一类就是已经把助人这件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人,他们觉得就应该这样,无关乎自己最后是否有利可得。
动机,把行为结果相似的人,分成了不同的人,也体现了同样作为人,但人和人之间境界的不同。
所以我们在判断一个人行为好坏时,有的时候,不要太注重结果到底是怎样的,而要去看看中间过程到底如何,他/她这样做的背后动机到底是因为什么。
至于如何区分这三类人,其实办法很简单,偶尔去掉惩罚和奖励机制后,那些仍然按一贯表现行事的人,就是内心自律,能够自己驱动自己的人。
当然,考核从来都是双向的,优秀的员工不会只被动接受别人对自己的绩效考核,这时也会趁着公司对自己进行考核时,思考公司是否还适合帮助自己实现职业抱负。
当公司出现了内部政治斗争,公司战略发展不清晰,产品线过多,行业势头开始走下坡路,导致员工积极性开始出现萎靡时,个人对此应该保持警惕,并及早做打算。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如果借助的力道出现问题了,就要实时调整自己所处的平台,这样做才更利于自己的职业规划,规避职业风险,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就是这个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