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1156|回复: 3

[分享] 集采药靠谱吗?医保局最新回应来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16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关于成本问题,国家医保局表示,中选企业反馈,集采药品中选价格能够覆盖成本。
长期以来,药监部门对药品质量、尤其对集采中选药品质量严格监管,坚持“全覆盖”“零容忍”。药监部门对发现的个别有质量风险的产品,无论是原研药还是仿制药,都立即采取暂停生产、进口、销售等措施,并且予以严肃处理、公开曝光,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过去几年,已经使用的前9批1600多个中选产品中,共有9个药品因质量风险被取消中选资格,其中6个是进口药(含3个原研药)、3个是国产药,相关企业均受到严肃处理。

原文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1884207367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16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你在哪里工作了。在医保局工作和医院工作答案不同。
足球质量好不好,老百姓更相信裁判还是更相信球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16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1月,上海市“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医学专家提出部分集采药品可能存在“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等质量问题,引发社会关注。
不久后,国家医保局联合卫生健康、工业信息化、药品监管部门,赴上海当面听取相关委员、专家关于药品集采政策及中选产品质量保障的意见建议。
2月9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医保部门、药监部门有关同志就集采药品相关问题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回应了上月赴上海调研的情况和相关结果。




图片来源:国家医疗保障局
采访显示,调研人员认真听取了有关专家,以及瑞金医院、仁济医院、中山医院等7家医院负责人,外科、内科、麻醉科、药剂科等科室医护人员的意见。听取意见的同时,还深入相关科室提取了相关数据资料。
关于疗效问题,国家医保局表示,总的来看,此次关于“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等说法,多来自他人转述和主观感受。下一步,有关部门将持续关注。
关于成本问题,国家医保局表示,中选企业反馈,集采药品中选价格能够覆盖成本。
长期以来,药监部门对药品质量、尤其对集采中选药品质量严格监管,坚持“全覆盖”“零容忍”。药监部门对发现的个别有质量风险的产品,无论是原研药还是仿制药,都立即采取暂停生产、进口、销售等措施,并且予以严肃处理、公开曝光,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过去几年,已经使用的前9批1600多个中选产品中,共有9个药品因质量风险被取消中选资格,其中6个是进口药(含3个原研药)、3个是国产药,相关企业均受到严肃处理。
关于进一步完善集采政策,医保局提出将通过严格坚持标准、细化组织实施、全程公开透明、全链条可追溯等措施保障集采药品质量。

结语
仿制药质量争议由来已久,不仅仅是中国,美国也同样如此。《仿制药的真相》一书中曾揭示了仿制药行业中的诸多问题,包括生产过程中的欺诈行为、监管漏洞以及质量安全问题‌。书中详细描述了以印度为代表的仿制药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和集体造假风气。
但随着监管机构对仿制药行业的严格监管,肆意造假已无生存土壤,我国的一致性评价方法更是采用了国际公认的严格标准,而且药品过评上市后持续受到严格监管,不是“一次性评价”。
此次医保、药监部门的调研和回应,体现了对公众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对药品质量的严格把控。通过科学数据和临床反馈,相关部门有力地回应了社会关切,增强了公众对集采药品的信心。未来,相关部门将继续优化集采政策,加强药品质量监管,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药品保障。
更多国家医保局调研结果,详见参考来源:
《医保部门、药监部门有关同志就集采药品相关问题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http://www.nhsa.gov.cn/art/2025/2/9/art_14_15647.html(将链接复制到网页打开,即可查看)。
来源:药智网/乔迎春
声明:本内容仅用作医药行业信息传播,不代表药智网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16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先声明只有从文章写作技巧上进行评论和学习,不涉及文章中提及的药品疗效问题,尊重并认可医保局的声明。
前两天国家医保局发布了一篇文章:医保部门、药监部门有关同志就集采药品相关问题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


根据我当年学法律时学习到的如何从文书中扣字眼发现问题的技巧以及工作中接触到的一些关于宣发方面的经验,对该文章的写作技巧深感钦佩,几乎是一篇范文,特别指出其中的优点供大家学习。
首先该文章没有记者署名,特别近人民日报这种官方大报,根据我当年在搞活动中和记者打交道的经验,大报的报道不署名,多数情况下该文章用的是主办方或相关部门提供的官方通稿,也就是说内容是由受采访者提供的,包括问题,简单说就是自问自答。不过这属于多数情况下,不代表这篇文章也是。
关于问题的回答也很有水平,你说他回答了问题吗?不能说没回答但都留了后路。
例如关于“降压药血压不降”的说法。医保局的回复是调用了瑞金医院提供了该院参与的苯磺酸氨氯地平集采中选仿制药与原研药对比的临床真实世界研究成果。简单说就是拿出一篇瑞金医院的论文表示仿制药和原研药一样好。


非常聪明的置换了概念,简单说就是是不是有效以“瑞金医院提供了该院参与的苯磺酸氨氯地平集采中选仿制药”为基准,这和现场大夫反应的“降压药血压不降”是同一种药吗?并没有确认。此外依据是论文,如果事后再查出问题,那是瑞金医院论文有问题,医保局是被蒙蔽了。
关于‘麻药不睡’的问题,回复也很有水平。首先表示接受调研的一家医院领导说:“我院不存在‘麻药不睡’的问题”。但没有说出这家医院的名字,医院领导的职务和专业。事后如果有问题也无法追责,因为有可能是个不入流的小医院,医院领导是个行政人员,对实际情况并不清楚。
关于这个问题,答复中也给了数据,还是瑞金医院提供的,感觉很专业。


但这里面也安排了退路。注意下面这段话:
“麻醉诱导期(麻醉全过程的起始阶段),集采仿制药平均用量157mg,原研药平均用量146mg(集采药品和原研药品每支含量均为200mg)。在未发现“麻药不睡”、人均丙泊酚总用量无差异的情况下,麻醉诱导期仿制药人均用量略有增加,需收集更多数据分析研判。”
首先是承认仿制药用量是大于原研药的,“仿制麻药需要157mg,原研药需要146mg”,集采药平均要多用7.5%的量,另外平均数是最能误导人的一个数据,就像姚明身高2.26米,我身高1.65米,但平均值就是1.96米了。换句话说不是每个人都只多用了7.5%的麻药,也许有的人不需要多推药,但有的人就是多推了15%也不见得能睡着。而且医疗或生产这块最怕的就是产品质量不稳定,时好时坏,哪怕你质量差点但有个稳定值也好安排。
此外文章最后也强调了未发现“麻药不睡”,强调的是只要打了肯定能睡,但没强调睡的质量,而当时医生反映的也是打了效果不好,不如原研药稳定,所谓“麻药不睡”只是记者报道时的比喻,现在成定义了。
至于泻药不泻的问题,答复也很有水平。


提到“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是第十批集采新纳入的品种,目前尚未使用”,就是说这个药还没用,所以不存在该药无效的问题。但回避了另一个问题,就是这个药没投入使用,那提到的问题是那种药?为什么会被质疑?只说某三甲医院一直用的两种泻药没变化,没听说过。那使用效果呢?不在探讨范围内。
文章最后强调的是原研药不会被禁止使用。集采药品的协议采购量为医疗机构报告需求量的60%-80%,医院实际采购量达到相应规模即为完成采购协议,协议之外的部分,由医疗机构自主选择品牌,可以选择采购非中选原研药,这项政策是明确的,也是一贯的。
简单说医院还是要优先开集采药,需要达到相应标准后才可以开非集采药。
这个解释首先是把矛盾转移给了医院,意思是医生可以开,他不开我们也管不了。其次是存在例外性,就给权力寻租开了口子。
而老百姓原本争取的是在医保范围内能开到原研药的需求被转移和淡化了。
最后注意下报道提到的接受调研的对象,全都是“有关专家”、“临床医生”、“医院领导”、“相关医护人员”、“外科主任”、“有人”等等,从头到尾没有列出一个人的名字。回应中也没有提及最初提出质疑的专家的回复或调查情况,只是单方面地自说自话。一群隐姓埋名的人诚意满满地告诉了我们事实真相。
最后祝我们的仿制药遥遥领先!相信我们的医保药品和政策肯定能让全国人民满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