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1517|回复: 5

[分享] 临床的专硕可以做到完全不去实验室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13 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13 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最后你会发现这条路比去实验室还难。
想发SCI,你的路径就是Meta分析,这玩意儿需要R语言的底子,需要强大的英语和统计学,完整的文献搜集和信息处理能力。我当时完成第一篇的时候累吐血了。
而且这个东西当毕业论文有的学校是不认的,走这条路一定要慎重。
此外数据挖掘也是发SCI的一条路:依靠新颖的算法或者一些python的底子,在临床中找出一些系统性的结论,这个不用说,IT级的要求,强大的英语和统计学,有一些高等数学的基础思路,目前正在尝试,随时准备放弃。
你想发个国内水刊就当我没说,好好写写,各类的回顾性,前瞻性研究,随访的队列研究,量表,都可以试一试。
等你开始循证医学科研和数据挖掘之路,你就知道上实验室做个病理,做一些数据,整基因片段,最后合成结果,在某些方面还算是个容易点儿的事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13 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部分都没有机会做实验。


专硕导师有自己的实验室的,那都是大佬中的大佬。

你要知道,绝大多数学硕的课题组也是没有自己的实验室的,甚至连自己的工作室都没有。

但是专硕发表sci文章的难度比学硕小得多。

就算是有实验,很多人也发不了文章。

其实学硕发表sci文章的人也不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13 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不去呢?现在的年轻人竟然不知道这其中的好处。


先来仔细剖析一下,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微妙,可以做到完全不去实验室吗?
它有两层含义:

  • 第一,能去但我就是不去,典型作死。
  • 第二,想去没得去,典型劳动力代表。
第二种,那确实是没有办法了,要不实验室太远去不了,要不临床工作压得喘不过气去不了,针对第二种在后面我会给一些科研建议。
那么接下来我们主要来剖析一下第一种,能去实验的临床专硕同学,相信我,这真的是学校医院以及老师对你的一种恩赐,还不跪下谢恩!这种机会其实是非常难得的,大部分的医院不愿意劳动力流失,毕竟临床工作非常忙,多一个人干活就会少一点工作量,一旦给了去实验室的机会,说明领导对于科研非常重视,希望培养大家。
为什么要去?这个问题好比为什么你要读研究生,你为什么要当医生~
首先,现代医学都是严谨、科学化的,大部分医院对于科研都有一定的要求。
三甲医院虽然嘴巴上说着科研临床要分家,但是真的分的开吗?临床工作无法量化,也就无法成为职称评定的主心骨。
所以短期之内,会科研还是必须的,毕竟还得写文章写基金。
相比泡在实验室的科研型硕士,他们每天都在接触科研,临床可能暂时会抛弃,但是想一想,以后十几二十三十年甚至更久,他们的工作内容主要还是临床,所以哪怕阔别3-5年,以后还是可以捡起来的。
反观专硕,与临床相亲相爱3年,毕业了,继续相亲相爱数十年,比科研型多了3年临床经验,但是,后期的临床工作中,你能保证自己脱身3年去实验室吗?答案是肯定的,肯定不可能!所以,学校和医院给了实验室的机会,不抓紧去,简直丧心病狂呀~~
其次,为什么要做科研。从大意上来讲,科研是为了解决现存的问题,医学科研显然就是为了解决临床问题的。临床混迹的久了,或多或少会有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有些病人治疗效果好,有些病人效果差,带着疑问去实验室,查文献,建模,做实验,得出结论,写文章,结果发现不同病人的基因不同可能影响治疗效果(打个比方),这对病人和自我都有好处。
最后,狗头提问:难道不觉得临床很辛苦吗?有机会逃离临床还不窃喜~~~


综上所述,实验室能去还是得去。
最后留点空间给没机会去实验室的同学(当然也包括确实不想进实验的同学),去不了也别气馁,科研分好多种,临床也是可以做科研的。借用我们主任的话,水涨船才能高,水就是我们的沉淀和打下的基础。临床科研从case report开始,到review,到回顾性研究,再到RCT,甚至Meta,都是一条出路,在写临床文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为以后做基础实验垒下经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13 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我自己的经验,无论专硕还是学硕,都一定要掌握几项实验技能,至少要会养细胞/细菌、提取DNA、跑WB或PCR,因为总有用到的时候。临时抱佛脚对于这些专业技能要求比较高的实验是行不通的。
很多临床问题,终究要回到基础医学、回归到实验室去验证,从分子学角度、从蛋白质组学的角度去看临床问题,才能解释一些病因。
无论是在国内读博还是出国读博,临床医学生都是脱离不了实验室的,尤其是以后想要在科研上更上一层,评职称、入职高校,都是要求有扎实的实验室经验的。
临床专硕和学硕的培养方案各有优势也各有缺点,很多导师都同时具有招收学硕和专硕的名额,分别培养。
专硕直接参加规培、收患者、管病床、跟手术,学硕一直在实验室学习或者来跟临床学习、收集样本、做调研、做汇报。
大多数医学院对于专硕和学硕的毕业条件是有差别的,比如专硕必须要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置于文章,可能要求中文核心期刊,或者SCI;学硕必须要发表SCI,必须完成一个完整的课题等等。
讲一下我身边学硕和专硕的师弟师妹是怎么完成毕业要求的。
某位主任同年招了两个学生,一个是专硕,一个是学硕。学硕的师妹几乎天天在组里的自习室里看文献,设计实验,然后在科研大楼做实验,每天的工作就是看小鼠、养细胞、跑WB、跑PCR、取患者样本、统计数据等等。专硕的师妹是开学以后就规培轮科室去了,除了在组会上偶尔见到,几乎没出现在导师面前,虽然说师妹也是心血管内科,但是一直在其他科室轮转,几乎没有跟自己导师好好学习技能,而她的导师确实是心血管扛把子。
大家都有点可惜,名师自己的两个学生却没有机会天天跟在导师身边接受导师的言传身教。但是这个也是各个医学院的普遍培养困境——名师的临床技能难以传承到学生手里
学硕的师妹吃了不少苦,定课题走弯路、实验设计参照不明确、做实验总得不到可靠数据、结果分析不好... 等到全摸熟了,也快到研二下学期了,研三就要冲SCI和写毕业论文了。
专硕的师妹也是忙得团团转,考核、出科、考核、出科的循环,还要每天面对疑难病症,和患者家属和患者交涉,值夜班、交班...
主任给学硕定的是研究型课题,想要发一篇二区本领域期刊;给专硕定的是生信分析,想了解一种疾病的发病风险和治疗方案的优劣。
也就是说,这位老师对两位学生的规划是这样的:学硕要做实验,完成探索性课题,撰写论文并投稿;专硕可能只是收集科室里患者的信息,分析一下,必要情况下补充实验室验证(可以请同学代劳),发表文章就能毕业了,可能三年都不用自己去实验室做实验。
(因为很多医学院都有发表生信分析的SCI,灌水严重,还有伪造数据,一些科室为了每月都有文章发表,还聘请了专业的生信分析技术员,专门分析数据写SCI。后来医院规定没有实验的论文是不能毕业的,不能只做生信分析,必须要有实验数据)
结果学硕快要完成自己课题的时候,老师给她安排了一个新任务——帮专硕做一些实验,确保她能毕业。因为专硕一直在临床,没有时间来实验室系统性学习实验操作,都研三了,还没有养过一次细胞,就算从头学起,等上手以后也临近毕业答辩了。导师只能派遣已经掌握实验技术的学生帮助专硕完成实验室工作。
这个安排让学硕很不满,因为自己的科研工作还有很多,却要帮别人“打免费工”,而且专硕的同门也没有要帮助她的意愿,因此一直推脱。虽然后面专硕的学生想要自己来做几个实验,但是因为各种操作失误,导致实验室细胞污染和仪器损坏,给别人的实验添了不少麻烦,最后也不来实验室了。
最后的解决办法是,专硕的学生将样本送到生物公司,花了将近15000元钱委托生物公司技术员做了几个实验,拿到了实验数据。但是为难的问题又来了——数据不会分析。最后还是委托学硕的同门帮处理、画图、分析,撰写论文。
完全脱离实验室的专硕的毕业,多多少少是需要花点精力的,如果能够自己掌握几项实验技能,完全不会感到焦虑——一手抓住临床数据,一手掌握实验技能,完全能够顺利帮助自己毕业。
所以,踏踏实实学习基础医学的实验技能,是每个读研读博医学生的必备功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13 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读博之前,我也一直很担心这个问题。
本科到研究生阶段都很着重临床,也非常自豪值班的时候能够坦然应对各种问题,个人很享受这种舒适的成长模式。尤其国内的临床专硕基本等于定科,所以临床学习非常重要。我当时认为自己的研究经历是肯定不足的。
当临床医生的经验到达一定水平的时候,会遇到非常严峻的问题--医学知识的边界。相信大部分有追求的医学工作者,都会有一些迷惘的瞬间。突然不再想follow guidelines,脑海里充斥着各种what if,会迫不及待地查up to date,查pubmed和Web of science,想帮助到某位患者或者朋友。这种情况相信不在少数。于是开始构思临床研究,回顾病例对照,观察队列,设计治疗方案RCT。。。话又说回来,我国的现状就是,临床研究死路一条,拿不到国自然基金,拿不到省市级fancy的好项目。能开展临床研究的人或者帽子,都在各大知名三甲的大主任手上。说句得罪人的话,没有合适的培养和基础知识,临床研究就是浪费钱,更可怕的是临床研究的bad data还会更进一步浪费海量的基础实验人力物力。
在国外读博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从理论上讲,临床研究即是基础研究的起点也是它们的终点。5%的临床研究决定了95%的基础研究的命运,在证据级别上是最高级医学证据。如果正儿八经的了解了临床研究,相信每个医学生都会对其之浩瀚,逻辑推理之缜密感到震惊。举个例子,同科室的PI答辩,有时候甚至听到一半就没法follow了,往往需要好几个不同小方向的其他PI来回讨论,才能指出答辩稿中的问题。在国外,临床研究一定是独立于临床医疗开展的。临床研究者有专门的称谓:clinician scientist。他们认为数据驱动要比问题驱动研究低级。更多的PI和CI会从问题提出、sponsor选择、protocol构筑、IRB审核等等开始,独立于外界干扰,开展临床研究,研究的结果会逐渐变成教科书里的定论。这些PI和CI们,又会重新回到临床工作中,直到发现下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这种培养模式造就了西方医学的现代化、循证化,并且通过积累real world data,不断的反思和改进,不断的产出联邦学习等先进方法论。国内医学界以论文课题定高下,也算学到了西方医学先进经验的皮毛。然而国内专硕的培养,一则定科过早,临床经验不足;二则临床研究不成体系,导师搞不懂临床研究,只能招几个学生做基础研究。
毕竟,让临床医生变成善于做基础实验的技术员,好比让汽车又能跑又能飞,一定会有一方面搞不好。从就业来讲,我国现在临床医生的缺口依旧很大,目前培养的专硕在临床能力上过于青涩,专业型硕士的存在意义不大,毕竟欧美都没有所谓的专硕,相反规培的准入和准出门槛却十分严格。另一方面,我国目前临床研究水平又十分难看,大量临床医生涌入生信基础研究领域,做了海量的灌水文章,搞得国内的医学研究越来越难发表。。。
_______
一点补充:
个人认为科研不是每个人都要做的。
很多人认为临床研究很容易。然而恰恰相反。基础研究可以参考大量的同行paper,而临床研究一定建立在PI对这个领域的高度掌握的前提上,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关注基础研究paper。身边各位老板对基础研究新动态的把握经常给人以基础出身的错觉。最近心动的offer3播出,和我自身经验有割裂感。临床基础不牢的医生,未来发展无疑是空中楼阁。我老板经常说,在你的研究课题中,你必须是绝对的王者。这意味着在一个小领域少则上千多则上万小时的时间投入。往往问题驱动的课题,需要project leader 持续尝试新领域,在研究中产出新的方法学。这也是为什么优秀的临床研究容易有大的impact。
专硕做基础实验,用些前人栽树的套路,至少可以出一点敲敲打打的成果。做临床研究,对大部分时间在其他科室轮转的专硕,不是很现实。我在的眼科比较特别,在外轮转的时间不多,但有成绩的师弟师妹也依旧需要007福报,而临床文章发布也需要非常的运气和平台。为了身心健康考虑,导师没有经费的专硕还是不要轻言科研。多参与临床工作积累经验,未来找到好下家才是最重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