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在读博之前,我也一直很担心这个问题。
本科到研究生阶段都很着重临床,也非常自豪值班的时候能够坦然应对各种问题,个人很享受这种舒适的成长模式。尤其国内的临床专硕基本等于定科,所以临床学习非常重要。我当时认为自己的研究经历是肯定不足的。
当临床医生的经验到达一定水平的时候,会遇到非常严峻的问题--医学知识的边界。相信大部分有追求的医学工作者,都会有一些迷惘的瞬间。突然不再想follow guidelines,脑海里充斥着各种what if,会迫不及待地查up to date,查pubmed和Web of science,想帮助到某位患者或者朋友。这种情况相信不在少数。于是开始构思临床研究,回顾病例对照,观察队列,设计治疗方案RCT。。。话又说回来,我国的现状就是,临床研究死路一条,拿不到国自然基金,拿不到省市级fancy的好项目。能开展临床研究的人或者帽子,都在各大知名三甲的大主任手上。说句得罪人的话,没有合适的培养和基础知识,临床研究就是浪费钱,更可怕的是临床研究的bad data还会更进一步浪费海量的基础实验人力物力。
在国外读博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从理论上讲,临床研究即是基础研究的起点也是它们的终点。5%的临床研究决定了95%的基础研究的命运,在证据级别上是最高级医学证据。如果正儿八经的了解了临床研究,相信每个医学生都会对其之浩瀚,逻辑推理之缜密感到震惊。举个例子,同科室的PI答辩,有时候甚至听到一半就没法follow了,往往需要好几个不同小方向的其他PI来回讨论,才能指出答辩稿中的问题。在国外,临床研究一定是独立于临床医疗开展的。临床研究者有专门的称谓:clinician scientist。他们认为数据驱动要比问题驱动研究低级。更多的PI和CI会从问题提出、sponsor选择、protocol构筑、IRB审核等等开始,独立于外界干扰,开展临床研究,研究的结果会逐渐变成教科书里的定论。这些PI和CI们,又会重新回到临床工作中,直到发现下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这种培养模式造就了西方医学的现代化、循证化,并且通过积累real world data,不断的反思和改进,不断的产出联邦学习等先进方法论。国内医学界以论文课题定高下,也算学到了西方医学先进经验的皮毛。然而国内专硕的培养,一则定科过早,临床经验不足;二则临床研究不成体系,导师搞不懂临床研究,只能招几个学生做基础研究。
毕竟,让临床医生变成善于做基础实验的技术员,好比让汽车又能跑又能飞,一定会有一方面搞不好。从就业来讲,我国现在临床医生的缺口依旧很大,目前培养的专硕在临床能力上过于青涩,专业型硕士的存在意义不大,毕竟欧美都没有所谓的专硕,相反规培的准入和准出门槛却十分严格。另一方面,我国目前临床研究水平又十分难看,大量临床医生涌入生信基础研究领域,做了海量的灌水文章,搞得国内的医学研究越来越难发表。。。
_______
一点补充:
个人认为科研不是每个人都要做的。
很多人认为临床研究很容易。然而恰恰相反。基础研究可以参考大量的同行paper,而临床研究一定建立在PI对这个领域的高度掌握的前提上,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关注基础研究paper。身边各位老板对基础研究新动态的把握经常给人以基础出身的错觉。最近心动的offer3播出,和我自身经验有割裂感。临床基础不牢的医生,未来发展无疑是空中楼阁。我老板经常说,在你的研究课题中,你必须是绝对的王者。这意味着在一个小领域少则上千多则上万小时的时间投入。往往问题驱动的课题,需要project leader 持续尝试新领域,在研究中产出新的方法学。这也是为什么优秀的临床研究容易有大的impact。
专硕做基础实验,用些前人栽树的套路,至少可以出一点敲敲打打的成果。做临床研究,对大部分时间在其他科室轮转的专硕,不是很现实。我在的眼科比较特别,在外轮转的时间不多,但有成绩的师弟师妹也依旧需要007福报,而临床文章发布也需要非常的运气和平台。为了身心健康考虑,导师没有经费的专硕还是不要轻言科研。多参与临床工作积累经验,未来找到好下家才是最重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