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开会,全面复盘我们的化学发光平台,必须拉通技术、生产与注册的底层逻辑,打透国内基层医疗赛道!”当老板在管理群里抛出又一个新名词,并宣布战略转向时,作为IVD老兵的你,是不是感觉血压瞬间飙升?手里的移液器突然变得沉重无比。 在技术驱动、法规严苛的IVD行业,最可怕的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一个沉迷于“活学瞎用”的老板。他们用刷视频、听大课代替深入行业调研,用新名词掩盖战略空洞,正让团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负重前行。 他们看似热爱学习,积极拥抱新知识,实则是团队的第一大“不稳定因素”。他们制定战略,往往不靠深入的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而是靠一套神秘的“输入源”: 一. 视频号刷到啥,就决定干啥——战略的“秒拍”时代 昨天刷到“AI诊断是下一代IVD终极形态”,今天就要ALL IN AI病理诊断;今天看到“居家自检是千亿蓝海”,明天就要求三个月内POCT产品上线。
讽刺的是当算法推送“高薪酬是留住IVD研发人才的关键”时,他的手机屏幕总会“恰到好处”地失灵。 二. 听了半节割韭菜的管理课,就回来整顿团队作风 花了重金参加了一个“突破性增长”总裁班,回来就照搬互联网公司的“敏捷开发”,要求研发人员“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完全无视IVD产品的严谨性,试图用APP开发的速度来搞医疗器械研发,恨不得一周出一个新试剂盒版本。 IVD研发和质量体系有其固有的规律和法规要求。这种违背科学的“整顿”,只会导至研发文档混乱、实验数据不完整、质量控制体系崩塌,最终在药监局的飞检中付出惨重代价。 三. 刚学会一个新术语,立马拉全员开复盘对齐 “我们的原料供应链要形成‘闭环’,仪器的‘迭代抓手’要清晰,我们要‘倒逼’自己,用‘互联网思维’打透临床用户的‘心智’……”
四. 和别的老板吹牛时,听到一些新东西,回来就说这是趋势 在展会上听友商老板聊了句“液态活检”,回来就要求技术部立即立项;在饭局上听说某家靠“渠道下沉”成功了,回来就命令销售团队全面铺向乡镇卫生院,完全不评估自家产品是否匹配、技术支持能否跟上。 IVD市场细分领域极多,技术壁垒高。这种道听途说的“战略”,如同让一个做生化分析仪的公司去搞分子诊断,无异于让步兵去开飞机,结果只能是机毁人亡,让公司陷入自己不擅长的战场,耗光现金流。 在IVD行业,“活学瞎用”的代价远不止是浪费钱。它直接威胁到:
IVD是一个需要长期主义、敬畏之心和专业精神的行业。一个伟大的IVD企业,是靠扎实的技术、可靠的质量和深耕市场的耐心锻造出来的,绝不是靠老板刷视频刷出来的。 作为IVD领域的专业人士,我们该如何应对?
最后,衷心希望IVD行业的老板们能少一点“活学瞎用”,多一些“深思熟虑”。 毕竟,在这个行业,一个错误的决策,代价可能远超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