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小的场景,只要足够刚需,也能养活产品 前几天,国家癌症中心牵头发布了《健康体检机构防癌体检指南(2025年版)》上消化道癌(食管癌、胃癌)、乳腺癌、肺癌、肝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和宫颈癌指南推荐的筛查方法以有成熟循证医学证据的内镜、影像学、肿瘤标志物为主,在个别癌种(结直肠癌、宫颈癌)上纳入了分子检测。前段时间和不少朋友交流,大家都在琢磨“现在该做什么产品”。这份防癌体检的国家级指南中,给了创新技术哪些机会?PS:这篇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果我俩理解不一样,那么你是对的。欢迎留言区探讨。 理论上,所有现在推荐的筛查方法都有被新技术取代的机会。所以我们会把视角缩窄一点,更多的聚焦“当前能做”的。比如宫颈癌筛查中的HR-HPV核酸检测,或者结直肠癌筛查中的多靶点粪便DNA检测。作为现有方法的补充,去提升现有方法的敏感性或者特异性。降低后续管理的决策难度或者提升后续管理的决策准度。“作为已有方法的下游”是创新技术最容易找到立足点的场景——不涉及到取舍、不涉及到优劣,只需要考虑是否能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从指南中,“筛查后管理”中有三个场景是现在解决的并不好的1. 乳腺癌:评级BI-RADS 3-4B的后续管理指南里推荐的乳腺癌筛查方法是乳腺超声和/或乳腺X线摄影。基于影像学检查结果会将检查结果进行BI-RADS(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评级。但对于3-4B(包括3、4A、4B),处理的方法并不明确。要么需要长时间的、高频次的后续检查,要么在“是否活检”的决策上高度依赖医生的经验判断。为BI-RADS 3-4B级的用户,提供更为清晰的“良恶性判定”,去降低活检的决策难度。2. 肺癌:实性成分直径≥6.0 mm的肺结节的后续管理过大或者过小的肺结节没有疑问,直接临床干预(穿刺活检)或者正常体检。但对于这些处在“可好可坏”灰色地带的肺结节,当前的处理方法也是不够清晰的。除了短期、多次的影像学对比外,基本只能“根据会诊意见决定是否行临床干预”。为肺结节实性成分直径≥6.0 mm但又无法在影像学中高度确定为恶性肿瘤的用户,提供更为清晰的“良恶性判定”,去降低临床干预的决策难度。3. 肝癌:超声检查未发现占位但AFP阳性的后续管理超声看到占位基本没有什么疑问,直接升级影像学检查或者进行穿刺活检。但对于超声没看到占位但AFP升高的用户,处理的方法比较“磨人”:对超声检查未发现占位而AFP阳性的用户,提供更为明确的指引,让能从升级检查(影像学升级或穿刺活检)中获益的用户更早的升级,让其余用户脱离高频率的复查复测。上述三个场景是指南中需求最明确、新技术推广阻力最低的场景。虽然市场不如做一线筛查那么大,但临床获益足够清晰,绝对可以支撑一个产品的基本盘。虽然理论上所有现在推荐的筛查方法都有被新技术取代的机会,但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这次的指南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是强调了“筛查的目的是获益”。同时可以看到指南对于推荐方法的采用,有一个非常明确的门槛:这里的注册证指的是有与指南所列场景明确匹配的预期用途的证。恰恰相反,我觉得目前辅助诊断的注册证是很有性价比的:我们列举的三个场景,本质都还是辅助诊断——但相比于单纯的定性/定量检测多了更明确的预期用途。“有门槛的辅助诊断,是现阶段比筛查更容易立足的场景”至于身处赛道中的大家该如何选择,是think big do big,还是think big do sm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