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正式施行。这不仅标志着我国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全面升级,也意味着IVD(体外诊断)行业的市场生态将迎来深刻重塑。 对于厂家而言,未来竞争已不再是单纯的产品比拼,而是供应链、渠道、储备和数据安全的系统性较量。 渠道生存空间被压缩 医院直采+政府调度成常态 根据第44、45、54条,政府在突发事件中可直接征用医疗器械、调度物资,并优先安排运输; 而第19、36、39条明确应急预案启动后,物资调配将纳入统一指挥体系。这意味着传统依赖经销商网络的销售模式将受到压缩。 核心解读: 经销环节弱化:一旦启动应急预案,政府将直接对接厂家或储备库,经销商在紧急采购中可能被边缘化。 医院采购逻辑转变:随着平急两用(第21条)和定点救治网络(第24条)的建设推进,医院更倾向与厂家直连,以缩短供应链条。 为了应对这一变化,厂家需提前布局:一方面,建立直接面向医院和政府的商务与技术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优化渠道结构,保留具备技术支持和服务能力的经销商,而非单纯的搬运型代理。 同时,积极参与地方应急物资演练与采购流程,提升自身在政府决策端的能见度。 从“供应商”到“战略储备方” 储备目录=生死分水岭 渠道收缩的背后,是政府对物资保障能力的强化。第54条提出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医药储备体系,并引入调用和轮换机制;第39、44条赋予政府在突发事件下直接征用生产线和物资的权力。这意味着IVD厂家不再只是“卖产品”,而是要融入国家公共卫生战略。 核心解读: 储备目录即生死线:能否进入储备目录,将直接决定在紧急情况下是否获得采购资格。 轮换机制带来稳定需求:储备更新带来长期订单,但也要求厂家具备持续供货和稳定品质的能力。 产能弹性与供应链协同成为硬指标:应急状态下的增产和物资调度能力,将成为厂家评估的重要标准。 因此,厂家需主动与卫健委和工信部门对接,提交符合标准的产品资料,努力进入国家或地方储备体系。同时,提前规划产能弹性、原材料保障协议和库存管理,确保在危机时刻能够快速响应。 数据合规从“附加功能” 变为“核心准入” 在渠道和储备之外,数据处理已成为衡量厂商品牌信誉和市场准入的重要标准。 第8条要求,个人信息必须合法、正当、必要地处理,应急结束后应及时删除;第28、29条提出建立智慧化监测与信息共享机制;第30-34、57-59条对迟报、漏报、干预报告或违规处理数据设有严格处罚。 核心解读: 检测数据成为核心公共资源:IVD设备如涉及联网、云端或LIS系统,必须确保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共享、删除全流程合规。 标准化与实时性要求提高:政府的监测哨点网络将要求厂家提供标准化接口和追溯能力。 违规成本大幅提升:数据处理不当,不仅面临罚款,还可能导至资质被吊销。 厂家应将数据合规视为产品核心卖点:通过隐私计算和加密技术保障数据安全,制定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并与医院信息科及疾控部门合作,确保接口和传输方式符合最新监管要求。 总结 这部新法既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防护盾,也是IVD行业的一次洗牌。未来,厂家拼的不仅是试剂盒的性能,更是供应链响应力、战略储备地位和数据安全能力。 唯有提前布局、主动融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才能在下一场危机中立于不败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