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检测:是伪命题还是真需求?
2025-8-29 16:46|
编辑: 归去来兮|
查看: 135|
评论: 0|来源: 老刘话IVD
摘要: 这或许是唯一一篇深度介绍居家检测市场的文章。
先说结论:五年之内,一定是伪命题;五年之后,看政府的推广力度。为什么最近居家检测的热度比较高,不是因为这个赛道足够好,而是因为院内的生意太差,相对的,大家的注意力从院内转向了院外,从医保转向了自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今天从四个方面:居家检测的发展史、居家检测到底解决什么问题?居家检测的市场情况以及居家检测的难点分析。1970年,第一台家用血糖仪(Ames Glucometer)诞生,相较于之前需要去医院定期检测,无疑是开创了先河,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数据是,从第一代血糖仪到全球血糖仪销售额突破10个亿,这个时间花了20年的时间,这20年是频繁的患者教育时间。放到国内市场,目前整个的血糖仪市场在60亿左右,中国1.4亿人糖尿病人群,血糖仪+试纸(每年的消耗)的均价在150元左右,按照如此粗略计算,其渗透率仍然不足50%,这个可是大众口中耳熟能详的疾病。1976年,美国e.p.t公司推出首个家用验孕棒,女性不再依赖医院检查;1970年代全球女权运动兴起(如美国“第二次女权浪潮”),女性要求掌控身体决策权。e.p.t验孕棒使女性绕过医生权威,自主获得怀孕信息,成为“身体赋权”的象征工具。从1976年到2018年,中国的早早孕市场才突破10个亿,这个时间间隔是42年之久。2012年,美国FDA批准首款艾滋病唾液自检试剂(OraQuick®),标志着HIV自测技术商业化开端;2016年,WHO发布《HIV自检指南》,鼓励高危人群居家筛查。WHO“95-95-95”目标(即95%感染者知晓自身感染状况、95%知晓者接受治疗、95%治疗者病毒抑制)推动自检普及。2022年全球HIV检测市场价值约18亿美元,预计到2033年增至2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约1.5%;2018年全球HIV自测市场规模为4436万美元,预计2025年将达10.41亿美元,2020-2025年CAGR高达45.62%;2025年增长率预计为40.77%;从2012年首张HIV自测证,到2016年WHO的背书,预计到2025年销售额突破10亿美金,HIV的自测突破10亿美金花的时间为13年;时间窗口越来越短。2020年新冠疫情,欧美率先推广抗原自测,欧美率先推广抗原自测,2022年3月:中国卫健委突然放开抗原自测,在2023年,中国的抗原市场规模接近150亿,其中自测占比超过60%,从2020年疫情到2023年开放检测,抗原市场突破100亿时间窗口期为3年。而推动新冠检测背后的力量,不是健康意识的觉醒,而是政府的行为。从1970年到2020年,居家自测的里程碑事件都伴随着事件的发生,而这些事件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无疑都是伴随着很长的时间。对于我们当下的行业,涉足居家检测,是否准备好了。开头的结论说居家检测需要5年的时间,也是基于市场的判断,当然如果政府下场,那就会加快速度,如新冠一样。如果我们看里程碑事件,居家检测的产生是基于事件推动,那么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居家检测或者说居家检测解决了什么问题?慢病:从高频检测需求到居家自测,把实验室数据搬到家里。这个慢病大家还是很好理解,为什么家家都有血糖仪,尿酸血压仪,这些需要高频检测的设备,如果去医疗机构,避免不了需要挂号,检测等步骤,可能一周需要1-2次,预期如此几百块买一个在家里自己检测。慢病的需求对应的是高频,慢病不是真需求,高频才是,就比如血糖检测可以居家检测,而糖化血红蛋白居家检测的需求却并不高,每天测和三个月测一次,决定了能不能做居家。急病:顾名思义,急性发作疾病,如我们最常见的感冒、痛风等;急病的场景在家庭端,我目前觉得适用的并不是很多;这部分的需求是需要解决尽快的确诊,尽快的用药。急病对应的需求是快速筛查,同时疾病的治疗方式不一;这里不会把心梗作为急病放在居家场景,任何有风险的疾病,都不建议居家检测的厂家去碰。隐病:这部分目前是除了慢病之外,隐私性疾病是目前第二大居家检测板块,从最早的HIV,到乙肝,到梅毒,再到现在的HP,隐性疾病解决的是隐私性保护,给敏感检测“去道德审判”;传染性疾病是最常见的隐私性疾病,早早孕本质也算是隐私性疾病;隐病对应的真实需求是:害怕+隐私,同时又担心外界给自己标签化。这是他们选择居家检测的原因。恐病:对于未知的恐惧或者对于已知的害怕;比如如果一个家里面有遗传性疾病,大概率他会自己做检测,不需要做教育;这是恐惧性疾病,担心发生在自己身上,选择居家检测。比如癌症家庭,大概率全家都会做癌症筛查;比如AD,一旦家里有这个疾病,大多数人也会定期检测,恐病的本质需求是:对疾病有认知,担心自己得病,同时疾病的严重程度又足以让人恐惧。焦虑病:这部分的疾病类似于恐病,但是疾病的严重程度要比恐病要低,比如怀疑自己抑郁,怀疑精神性疾病等,身体有症状,然后百度抖音,症状对号入座,怀疑自己是否有疾病,搜索有没有对应的检测手段;焦虑性疾病对应的真实需求是:信息的不对称,疾病的认知度问题。回归到这个章节的核心:居家检测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居家检测解决人们无需去医院就可以快速检测的需求,如慢病从人群数量的角度:慢病>隐病>急病>恐病>焦虑病,所以在产品的设计上,需要围绕这些内容设计。最近一个案例可以分享给大家,我最近一直在蹲在可孚的直播间,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隐性疾病:有症状建议筛查(胃部反酸口酸口臭)→感染对家庭端不好(道德层面)→可孚是老品牌(准确性背书)→无创1分钟检测(打消顾虑)→5人份只需要19.9(价格打动);就是这样的模式,没几天的时间在抖音的销售数量是80多万份,销售额接近2000万。  要做居家检测,你的定位清晰吗?到底解决了哪些真需求?在做之前先灵魂三问。思考好了再来决定要不要进入,居家检测的打法是互联网模式,传统的贸易模式不适合居家,不仅仅是产品要跳脱出传统的IVD,模式也要跳出。IVD的市场规模多大,1000多亿,居家检测的市场有多大,除掉血糖和早早孕,估计不到20亿。另外就是全球的居家检测市场规模,按照Kalorama Information的数据报告,预计到 2024 年,POC 自我检测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22 亿美元,其中葡萄糖检测将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自我检测占 33.4%,连续检测占49.8%)。整个非处方药自我检测市场预计将呈现6.0% 的年增长率,到2029 年将达到 302 亿美元。整个居家检测的市场复合增长率还是比较客观,但是绝大多数的市场增长来自于CGM和Covid-19,FoB粪便隐血及HIV成为继CGM之外的另外的增长曲线。国内涌入很多的居家自测的企业,就目前全球市场领域来看,大家围绕的依然是慢病以及传染病,CGM是在技术上迭代,成为最大的自测单品;传染病因为全球大疫情的市场教育,让人们接受这样的理念,但是这样的机会大概率不会再有第二次。我们第一部分讲了居家检测的里程碑事件,这些事件推动了某些自测市场的产品,第二章节解释到底居家检测解决了什么问题,人们为什么需要居家检测;这部分来讲,居家检测的推广难点在哪里?不要指望市场教育,那不是我们IVD企业能干的事情。大多数企业希望通过市场教育,让患者有自我健康意识,主动购买自测产品,如果有这个想法,可以大概率先退出居家市场;患者教育要么是政府,要么是大药企,要么是互联网企业,一定不是IVD企业能干的事情。目前大多数人的就医理念是:不舒服-去医院看病-挂号-检查-治疗的闭环,而居家的厂家是需要把检测前移,不舒服-做检测-看医生-治疗。仅仅是这一步的改变,不仅仅是产品,还有模式,虽然京东美团大家都在推动,但是一定还是需要很长的路需要走。家庭的需求一定是简单便捷,因为血糖仪的先入为主,居家的产品希望的是类似于血糖仪那种采血检测,快速出结果,或者类似公立体系那种,病人只负责采血,剩下的交给全自动的设备也可以。同时患者还希望结果可以非常准,最好是和医院的一样,我们做检验的也都知道,基本不太可能实现;为什么胶体金相对好推一些,先解决操作便利问题,再解决准确性问题;如果不便利,再准确也很难在居家环境实现,最后撂下一句话:这么复杂,不如去医院了。还是可孚的HP试纸,为什么这么几天就可以买了80多万件,而传统的HP检测试纸卖不过它,可孚检测的是口腔牙垢,不是粪便,就这一个改变就是天壤之别。居家检测的最大需求就是便捷,操作便捷是居家检测的第一道门槛。哪怕是市场教育这么久的糖尿病,仍然有接近50%的人,不用血糖仪,我知道有血糖仪,但是我觉得不准,甚至大多数人去社区做血糖检测,社区用的也是BGM,他们的观点就是医疗机构=严谨;就是不信任这类产品;更何况目前很多的新项目,更别指望通过市场教育来让用户买单,基本不太现实。一、确定往哪个疾病方向走,寻找当下产品有哪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如可孚在推HP,一定是发现粪便的采样不太方便,口腔的采样更加的便捷,这就是未被满足的需求;如有的企业在传染病赛道开发出更无创甚至还可以分型的产品。我们IVD企业做产品做惯了,医院的产品方方正正,但是居家的产品一定是人性化的,包括包装和设计,因为你面对的是消费者,一定要把他当成消费品设计。就这个产品,目前在平台的销售数量有几十万人份,把医疗器械当消费产品进行设计,消费者才有可能买单。消费者不需要讲解什么临床意义,焦虑式营销是居家自测的底层逻辑;为什么买这个产品,因为担心,因为焦虑,另外用互联网的那套玩法,虽然喊起来家人们觉得难以启口,但是真的好用;把居家检测产品当消费品的逻辑去看,一切都走得通。消费者不会为产品买单,但是消费者一定会为某个应用场景下的产品买单。居家自测的产品,目前基本没有品牌效应,如果自己真的有好产品,尽快贴牌给可孚、鱼跃等企业,同时启动自己的品牌建设;品牌代表着品质,代表着信任,榜上这些医疗器械大哥,要比自己打拼好使的多。
|
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