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2025年上半年多变的环境,浩欧博还是如期公告半年报,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是中国生物制药入主后浩欧博的过渡之年。上半年整体营业收入小幅下降6.48%,上半年净利润仍同比下降39.10%。不过,里面的积极面是二季度盈利水平有改善,业绩也有改善;是否持续,需待下半年再来验证。 影响利润的主要有仪器投放规模扩大以及2024年底起逐步迁入新总部,导至运营成本及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有所增加;新业务欧脱克的投入;医改政策短期效应下业绩的直接影响。而业绩端还有执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税率的调整政策(由简易征收转为一般征收),而对收入约1.38%的影响。 总结来说,客观因素较多,政策环境主因,这也是众多IVD企业的现状,浩欧博也不例外,现在其二级资本市场的高景气主要是生物制药在支撑。浩欧博成立2009年,专注在过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检测,所生产的检测试剂应用于过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辅助诊断。在去年,与中国生物制药结缘,完成对公司股份的转让,让中国生物制药的辉煌润康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持有29.99%的股份及对应的表决权。同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由原控制人JOHN LI、WEIJUN LI和陈涛变更为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变数之年? 在公司易主之后,浩欧博便开始了高管大调整,包括原副董事长王凯等6名董高离职。 随后,在今年4月份,第三届董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全体董事一致同意提名袁长婷、张扬清及谢爱香为公司第三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候选人,并同意聘任张扬清担任公司财务总监。5月份,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同意选举袁长婷、张扬清、谢爱香为第三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等等,系列的操作轮换均向外界表明经营权利的交接顺利。 结合上述提及的各种环境影响及客观条件,确实是一个变数之年。不过,尽管如此,当下的情况是短暂的,其市场空间和基本面并未发生重大变化。 首先是过敏检测,国内有3亿以上过敏疾病患者,但检测率参考发达国家来看,差距巨大,常理来说这个发展空间很大。同时,过敏原检测技术难度高、过敏原种类多、医院转换成本高,会形成较高的技术和商业壁垒,而浩欧博凭借丰富的检测菜单、齐全的产品及规模优势,已建立起较大的先发优势。 而另一项业务,自免检测现状是进口为主,替代空间广阔,正在发生变化的是定量检测、自动化操作逐渐成为行业共识,替代趋势明显;浩欧博作为少数成功研发并规模化生产纳米磁微粒化学发光自免检测产品的企业,拥有丰富的产品技术积累及检测疾病种类,已树立起全国和各省的旗帜客户。 就这样,市场空间的巨大发展潜力和浩欧博的先发优势共同建立的公司发展前景,不因短期的环境变化、经营权变化而发生重大变化,除非把这些业务荒废掉。 诊疗一体新篇章 浩欧博的欧脱克®舌下喷雾剂—脱敏治疗创新药,系列产品多达12种产品17种过敏原的全面菜单,这是其检测赛道的延伸,助力精准医疗,为其开辟第二增长曲线奠定基础。 对于国内脱敏治疗止步于“螨”的困境,此举可解决了“查了没法治”的过敏难题,为过敏患者的提供更多的用药需求,对未来发展有深远意义,这才能体现体外诊断的最终目的,过敏检测及诊疗在浩欧博身上得到了体现。 医药医疗不仅在脱敏药物上,在中国生物制药的资源和平台的加持下,浩欧博深耕细分领域,在此基础上挖掘业务增长契机,具有较强的期待。值得一提的是,浩欧博能够自主生产少数核心原材料以及质控品,通过基因重组蛋白表达技术等基础技术应用,初步具备少数项目所需过敏原、抗原以及质控品的供应能力,还进行过敏原原材料的标准化研究,建立相关标准等等。 现阶段,国内在生物活性材料开发方面起步较晚,公司抗原、抗体等核心原材料主要从国外进口,且部分稀缺的抗原、抗体供应商数量较少。有一定的系统性危机,若此番在中国生物制药的赋能下,能够根本上缓解或者实现大范围的材料替代,那么浩欧博将坐实过敏检测领域的头把交椅。 写在文末 浩欧博易主中国生物制药后的首个半年,营收净利双降,主因政策、成本与新业务投入。但二季度已现改善,管理层同步完成更替,交接顺利。核心过敏与自免检测市场空间仍大,技术与渠道壁垒稳固;创新药欧脱克®有望在生物制药的赋能下,打开诊疗一体第二曲线。 尽管业绩面临挑战,但二季度盈利有所改善,下半年可期待。现状控制权已变更,中国生物制药成为控股股东,并完成高管调整,而过敏检测市场潜力巨大(国内超3亿患者),自免检测领域进口替代空间广阔,浩欧博凭借先发优势和技术壁垒是能够保持竞争力;整体来看,市场前景依然乐观。 参考资料: 1.半年报、相关资讯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内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