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小桔灯网 门户 资讯中心 杂侃天下 查看内容

过敏原检测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2025-7-11 13:29| 编辑: 归去来兮| 查看: 135| 评论: 0|来源: My-MicroLab

摘要: 技术进步与政策支持正持续推动检测质量和应用拓展。


近年来,过敏性疾病在全球发病率持续上升,全球约30%~40%人群受到影响。我国过敏性鼻炎患病率从2005年的11.1%上升至2011年的17.6%,患者逾2亿;哮喘患者超4500万,儿童中80%为过敏性哮喘。0~7岁儿童湿疹/特应性皮炎患病率达18.71%,1岁内婴儿高达30.48%;婴幼儿食物过敏率也由1999年的3.5%增至2016年的12.3% 。

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过敏原检测,尤以体外血清免疫球蛋白E(serum immunoglobulin E,sIgE)检测应用最为广泛。该方法可同时检测多种过敏原,结果稳定、特异性高,且不受食物、药物、皮损及发作期等因素干扰。

一、中国过敏原检测技术的历史变革

过去几十年,中国过敏原体外诊断技术从引进逐步转向自主研发,在政策、市场和技术驱动下不断提升灵敏度与特异性,助力精准医学发展。表1 概述了其发展历程及关键驱动因素

由于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在血清中含量极低(不足总免疫球蛋白的0.01%),检测难度较高。我国较国外起步晚,近年来随着磁微粒化学发光等技术兴起,国产检测技术加快迭代升级,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二、中国过敏原检测的方法学分类与发展趋势

自1967年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法(radioallergosorbent test,RAST)提出以来,标记免疫技术持续进步,推动多种sIgE体外检测方法发展。目前方法分为定性、半定量和定量,检测单位、标准、灵敏度和特异性各异。

目前主流sIgE检测方法包括RAST、酶联免疫法、免疫印迹法/蛋白芯片法、荧光酶联免疫分析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微流控化学发光法和量子点免疫荧光法/胶体金法等,各方法特点见如下表2

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因高灵敏度和宽线性范围,已成为推荐的sIgE检测技术。其利用磁微粒载体和高灵敏发光系统,适配自动化、高通量检测。尽管成本仍偏高,随着国产化推进,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有望主导未来精准诊断发展。

未来sIgE检测将聚焦于提升灵敏度与定量精度,推动自动化与标准化发展;结合组分过敏原检测(component-resolved diagnostics,CRD)实现更精细诊断,并开发伴随诊断产品以支持个体化治疗

三、过敏原定量检测技术的应用与前景

尽管定量检测已成趋势,临床仍多采用成本低、效率高的定性检测用于初筛。但定性方法无法提供sIgE浓度,影响诊断准确性。相比之下,荧光酶联免疫分析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等定量检测可评估疾病程度、指导治疗及预测预后。

2016年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标准文件已指出,sIgE的半定量分级报告应被淘汰。近年多部指南和共识亦推荐定量检测。《中国变应性鼻炎诊疗指南(2022)》强调其在变应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特应性皮炎sIgE检测专家共识(2024)》进一步指出:

(1)sIgE浓度越高,过敏风险越大;

(2)其下降速度可预测食物耐受性;

(3)sIgE/总IgE比值可辅助预测免疫治疗疗效。

因此,建议优先采用高灵敏度的定量检测,尤其适用于低龄儿童(0.1~0.35 kUA/L)。《中国过敏诊断共识》亦指出,sIgE浓度客观反映致敏状态,为特异性免疫治疗提供监测依据。

组合型定性检测适用于初筛,确诊后宜采用定量检测以实现个体化治疗。医保控费下,逐项检测有助降本增效,尤其适合复诊患者。定量检测具有高灵敏度、缩短检测周转时间等优势,正逐步推广至基层,广泛用于呼吸、皮肤、消化系统疾病,尤其适用于儿童哮喘风险筛查。

未来过敏原检测将向即时检测发展,提升便捷性。结合人工智能与多组学数据,有望构建过敏风险预测模型,实现早期预警与个体化干预。

四、过敏原检测当前面临的问题

发展过敏原体外检测技术是过敏性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组成。近年来,基于IgE抗体的体外诊断迅速发展,形成多种检测方法。然而,当前及未来发展仍面临以下关键问题。

(一)sIgE检测标准化问题及质量控制的挑战

目前,sIgE检测缺乏统一的国际标准,不同厂商在过敏原来源、包被方式和技术路径上存在差异,导至敏感度、特异度和可比性不一致。同一样本在不同平台可得出不同结果,增加临床解读难度,医生需结合平台差异综合判断。

(二)过敏性疾病治疗的伴随诊断产品有待开发

特异性免疫治疗是目前唯一可实现病因干预的过敏性疾病治疗手段,通过逐步引入过敏原,降低免疫反应强度,实现长期缓解甚至治愈。然而,疗效存在个体差异,亟需辅助诊断产品以实现疗效监测和个体化评估。

(三)中国过敏原检测技术的核心挑战及进口替代路径

如前所述,血清中IgE抗体浓度极低,导至过敏原检测技术面临高灵敏度检测需求与技术实现的双重挑战。目前,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发展面临两大核心瓶颈:一是高灵敏度检测平台的研发突破,二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过敏原标准化制备体系的建立。

五、未来展望

中国过敏原检测技术已从定性检测逐步发展至定量与组分解析,在疾病诊断与监测中日益重要。尽管目前仍以定性为主,精准检测的兴起预示未来将迈向更高精度与个体化。技术进步与政策支持正持续推动检测质量和应用拓展。

近年来国产试剂与设备在灵敏度、通量、自动化方面取得进展,逐步缩小与国外试剂的差距。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国产化加速,助力检测普及与可及性提升。

除传统IgE检测外,IgG4与嗜碱性粒细胞活化实验等新型标志物拓展了检测手段。IgG4可反映免疫耐受,适用于评估脱敏治疗效果;嗜碱性粒细胞活化实验在药物过敏与复杂致敏诊断中具高特异性,并可用于疗效监测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有望提升解读效率与精准分型能力。整合基因组、环境及临床数据可实现过敏风险预测与个体化干预。未来应建立共享数据平台和标准化模型,结合可穿戴设备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在临床落地,并加强医务人员培训以促进规范使用。

谢小兵,李菁,朱镇华. 过敏原检测体外诊断的现状与未来展望:挑战与机遇[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25,48(06):679-685. DOI:10.3760/cma.j.cn114452-20250124-00053

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

最新评论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