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1290|回复: 5

[分享] 癌症存在误诊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13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还是我读小学的时候我奶奶确诊的食道癌,当时是发展到中期,奶奶当时应该是六十多岁了,我爸爸当时力排众议坚决手术,现在我都大学毕业了,奶奶身体状况虽然一年不如一年,但是看着也只是年纪的衰老,今年八十了,但是大家都有一个疑问,这已经远远超出医生的预期了,会不会是当初癌症的误诊,如果是误诊奶奶当初又是开刀又是化疗,折腾了半条命,一百多斤到现在的七十斤,有医生朋友能解释下吗?

原文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8442956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3-13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医学上首次诊断的时候,出现误诊的可能性要比我们想象的高。国内现有的医疗资源短缺,医生工作强度大,问诊时间短,误诊发生率居高不下,发生的误诊案件也屡见不鲜。据统计,我国的癌症误诊率在30%左右。
盛諾一家里的邀请专家也曾谈过,误诊一般是包括误诊(将癌症诊断为其他疾病)和漏诊(没有发现和诊断出癌症)两种情形。
癌症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经年累月的过程,而且在不同阶段并不是迅速发展的。
在癌症发展的早期,一是病征不明显,患者不易感觉到身体的异常,很难察觉,在肺部、肝部这样空间比较大、缺少痛觉神经的器官尤为如此;
二是病灶体积也小,在B超、CT、磁共振影像学检查中不易被发现(影像学检查都有灵敏度问题,CT也有扫描层厚度问题,),或者即使发现了也暂时很难判断其性质(比如医生发现患者肺部磨玻璃结节或实性结节,但直径小于5毫米,此时很难判断它是良性还是恶性,标准的处置就是继续观察随诊);
三是向血液中释放的代谢产物等生化物质也少,肿瘤标记物往往并不升高或仍在正常值;
因此容易发生漏诊。
而肿瘤复杂的生物学行为和病征表现也使它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其他疾病。
比如有些肺癌患者发生皮肤表面的瘙痒、皮疹容易被当做是单纯的皮肤问题处理;
有些淋巴瘤患者发生淋巴结肿胀、发热等容易被当作是结核或其他感染性疾病;
更不必说是把恶性肿瘤误诊为良性肿瘤这样的情形。
这其中固然有检验检查设备及医生水平的原因,但也与肿瘤发展的规律密不可分:
肿瘤总是悄咪咪地在我们身体中潜滋蔓延数年,然后才开始大举进犯,暴露出凶恶的面目。然而此时往往为时已晚。
所以每年体检、及时就医、定期随访真的很重要。即使国内确诊了,最好再去另外的三甲医院或者国外医院重新检查,避免误诊,听取第二诊疗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3-13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看了一本叫《无国界病人》的书,作者是原《凤凰周刊》主编,他以自己的经历,讲述了自己患上罕见的癌症,从国内再到美国求医的过程,在这赴美求医10年间,作者经历了诸多波折,几经生死,最终获得了“重生”。



(网络截图)

作者赴美国治疗时,癌症已经是晚期,全身多处转移,由于肿瘤类型特殊,几乎无药可治,但是在全美排名第一的医院,经过几轮临床试验以及不同的治疗尝试,最终肿瘤至今已稳定3年有余。
在书里作者还给癌症病人和家属写了10个关于患癌后怎么办的10个建议,其中建议的第一个就写到:寻找“第二意见”,其实就是“第二诊疗意见(Medical Second Opinion)”。
有人可能会说:
-问其他医生意见有什么用?还不是得治疗。
-我找的是顶级的大专家,TA的建议还会有错?
-都已经确诊了,还不赶紧做治疗把肿瘤切掉,东问西问那不是耽误时间么?
。。。
为什么要“二诊”?
首先,专家也可能会犯错。
近期“XY医院专家将莲子壳诊断为肿瘤”一事,在网上也讨论得沸沸扬扬。这里我并不想讨论医风医德的问题,但这件事情说明了一个很现实的情况,就是“误诊”并不是看个专家就能完全避免的事情。
其实这类事件在我身边发生已经有很多次,我的一位前同事,之前也亲身经历这个“乌龙事件”。同事妈妈因为胃部不适,在当地医院做胃镜检查,结果活检报告结果出来是胃癌。医生看了当场就说这个病很严重,得立即住院手术。患者本人和同事都被吓到了,但是因为本人也从事医疗行业的关系,同时也希望妈妈得到更好的治疗。于是,马不停蹄赶紧跑到上海找专家看,上海的医院因为需要确认诊断的原因,就再次给患者安排了胃镜检查以及影像检查,结果出来根本就没有癌!医生也很震惊,反复确认了确实没有发现任何癌症的影子。同事更是懵了,赶紧回去找当地医院要病理切片,结果医院突然回复说是患者报告和一个同名同姓的人报告搞错了!
同事的决定,让妈妈避免了一场巨大的手术伤害,尽管过程经历了一些波折,结局仍是好的。但是这个事情的“另外一位患者”,要是没有发现,似乎就没那么幸运了。
关于误诊这个事情,国内外都有做过一些统计。医学上,其实在首次诊断的时候,出现错误诊断的可能性是比我们想象的要高的。中国的医学误诊文献数据库的数字显示,中国的疾病总误诊率27.8%,恶性肿瘤误诊率更高40%。(此处没有找到官方文献出处,如有误请指正)
美国著名的癌症医院MD安德森癌症中心(即前文提及的作者就医医院)曾经统计了自己二诊患者的病历资料,发现在病理切片诊断上,有高达25%的诊断不一致的情况。乳腺癌的诊断不一致也达到10%。



全文出处:https://www.mdanderson.org/publications/conquest/second-opinions-and-second-chances.h34-1591413.html

疾病的诊断对于治疗至关重要。就像导航的目的地,如果一开始目的地就时错的,你无论怎么开,那都是没办法达到想要的终点的。癌症治疗一开始要是错了,后面可能步步错,积重难返,无论怎么调整,都没办法再回到当初,做得更好。
再者,第二诊疗意见可以帮助更好决策。
这个“莲子壳”事件,我们可以当成一个热搜事件,看看热闹,但是,更多在网络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更多的类似事件还在不断发生,患者和家属甚至毫不知情。
医疗这件事情上,医生和患者永远是信息极度不对称的。这个事情的最极端现实,就是“XY二院”刘医生的恶劣事件。由于对医疗的不理解,加上医生的“恐吓式建议”,让患者和家属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和求助,只能匆忙听任医生的“摆布”,最终不幸致残甚至致死,荒唐的是家属或患者还可能会感恩医生。
这个事件中,为数不多的逃脱这个医疗伤害的患者,本身就是医疗工作者,或者有较多医疗资源的人。他们很快通过询问更多的医生或行业内专家,了解了疾病的信息以及可能的治疗选择,为自己争取了到了“逃命”的机会。
肿瘤的治疗千变万化,有时候同样的肿瘤,需要不同的治疗。同病异治,是治疗高度个体化的表现。尽管存在治疗指南,不同的专家在治疗方案上的差异也是屡见不鲜,治疗决策的选择,有时候甚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生存时间。
咨询不同专家的意见,也是一个学习了解疾病,打破信息极度不对称的方式。在和不同医生的交流沟通中,可以了解了不同医生对于疾病的不同治疗见解,有时可能甚至是细微的差别,都隐藏着“救命”的信息。
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在他撰写的畅销书《原则》中,讲述过他2013年被诊断“癌症”的过程,作者在美国知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体检发现食管“癌前病变”,考虑到可能发生癌变,出于对癌症死亡的恐惧,以及对肿瘤信息的医务所知,作者先后找了5名行业内专家咨询,最终通过整合信息,没有接受业内大专家的手术建议,而采取了观察随访的策略,最终之后的随访证实他的食管并未发生癌前病变。
面对美国已经非常知名的顶尖医院的诊断,作者尚且还有疑问,将“知情同意(Informed Decision)”过程展现得真实生动。有时候,我们会被大医院或大专家的“关怀”震慑,会不自觉服从和盲目相信,不敢有更多疑问和想法,殊不知,这种被动的决策,有时可能就错失了“治愈”的良机。
很多人会担心因为咨询第二意见错失治疗时机,癌症的治疗永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发生发展也不是一夜之间。在合理的时机范围内,肿瘤是处于稳定的状态,在这个时间范围内,一方面做好治疗的准备(不管是身体心理,还是经济生活上),另外一方面通过咨询更多专家意见,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决策,对于接下来的治疗都是有益而无害的。
总结:

  • 专家也可能犯错,合理质疑可以减少犯错可能。
  • 咨询不同的专业意见,可以减少信息差,更好做出治疗决策。
  • 癌症治疗决策前大多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和咨询更多意见,充分知情决策,对于治疗有益无害。
被诊断为“癌症”,无论对于患者还是家属而言,都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压力”,会很容易被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包围,无知所措。越是这个时候,就越要头脑保持清醒,找对医院和医生,咨询不同医生的意见,综合不同信息,才能帮助自己做最有利的选择。
在《无国界病人》一书中,作者还探讨了更多癌症治疗方面的建议,关于临床试验的,关于家属照顾,关于中医中药等,从他个人的亲身经历讲来,比专业人士讲得更加贴切和实际,有机会还可以继续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3-13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恭喜题主的奶奶,能安享晚年无论对她个人来说还是对家人来说都是一种幸福。
其次,咱们从思维逻辑的角度谈谈这个事。
假如,如果一个人被诊断得了癌,但是没有手术没有病理,结果活了20年,我们当然可以有两种结论,一是癌症可以自愈,一是当初有可能是误诊。虽然这种情况极少,但是也的确会发生,所以得出题主的癌症有可能误诊的结论是完全可能的。
但是手术做了,病理都做出来证实是食道癌了,错的概率就很低了。
不可否认,病理结果会有一定概率出现错误,毕竟取材、制片和读片都有一定客观和主观局限性,可能会出现错误或不全面,但是目前的科技病理已经是癌症诊断的金标准了,没有再准的检查了。虽然现在有AI协助诊断会提高准确率,但是绝大多数还都是依靠病理科医生,我们也现阶段也只能够相信病理诊断报告,不信就多家医院会诊。



《自然·医学》发文,数据科学家Thomas Fuchs团队公布基于15000名癌症患者的4万余张数字化病理切片的新AI系统,对前列腺癌、基底细胞癌和腋窝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的测试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0.98

这个有点像亲子鉴定,亲子鉴定是目前判断是否亲生儿女的最准确的方法了,比只看孩子长得像不像自己来判断准多了,如果做了亲子鉴定都证明是自己的亲生儿女了,基本就不应该得出不是自己亲生儿女的结论,因为这种概率已经很低了,虽然理论上可以出现这种错误。
那么正确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手术做了,病理有了,放化疗都做了,病人活了20年,正常的思维逻辑应该得出手术+放化疗把病人治愈的这样一个结论。
如果偏偏能得出一个误诊的结论对病理诊断的公信力视而不见,那就有点钻牛角尖了,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烦恼。
总之还是那句话:癌症存在误诊,就像人生到处都存在误解和误会导致矛盾是一个道理,我们生活中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误解和误会,减少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而作为医生也是尽量要减少误诊,因为误诊给病人带来了可能是生命、金钱、身体和精神的打击,同时也和普通人一样要减少误解和误会,所以对医患沟通技巧要求更加严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3-13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存在,误诊分为多种情况。
但这种情况,基本不可能是误诊,因为是手术后的标本。
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误诊可以简单的分为下列几种:
1.病理组织太少导致的误诊。
有时见到的误诊是病理活检组织取得太少,比如做胃镜,肠镜或穿刺活检,这种时候可能标本量就少,并且有时还有坏死组织,给病理医生的读片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就可能产生误诊。以前就有肺结核患者,做了纤维支气管镜只取了一点标本,还有坏死和异型细胞,被病理科误诊为肺癌,进行了化疗,后续证明不是。
2.肿瘤病理太难导致的误诊。
很多读者以为的是取了病理活检,送到病理科,医生一看,就给出结论。但实际可能复杂的多。病理科其实有时是非常难的,例如碰见疑难杂症的时候,既不像这个,又不像那个,或者病理科医生甲认为是恶性肿瘤A,病理科医生乙认为是恶性肿瘤B,病理科医生丙认为这是恶性肿瘤C,这种情况不是没有出现过。尤其是在淋巴瘤和软组织肉瘤容易出现,因为有几十种分型存在。曾经有软组织肉瘤的病理送到北京肿瘤医院病理科、301医院病理科、北大医学部病理科,每个病理科的软组织肉瘤的类型都不一致。
所以,碰见疑难杂症时,有的水平不高的病理科可能把恶性肿瘤误诊为另一种类型,这是可能的。
3.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的误诊。
在恶性肿瘤术后会定期复查,有时会发现骨病变,肺小结节或肝脏小结节。有的医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诊断为转移就进行了治疗,实际就可能成为误诊。
再说一遍,骨扫描诊断不了骨转移,骨核磁诊断的骨转移也很容易出错,千万要小心。
有胃癌术后复查发现1.2cm的肺结节,误诊为转移,术后诊断为肉芽肿。有肠癌术后复查发现多个肝脏3cm的强化结节,所有的医生都以为是转移,但术后发现弄错了,竟然是新发的罕见肝脏上皮样血管瘤。有乳腺癌术后骨扫描诊断骨转移持续治疗,但最后经穿刺活检证实为骨结核。
所以,医生诊断转移复发一定要小心。
这个病历虽然不是误诊,但我要说一件事,其实如果是食管鳞癌术后,是可以不化疗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3-13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疾病都有可能误诊,更不用说癌症,一般情况下由两家以上三甲医院做出的诊断来相互印证可以消除误诊几率,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超出医生预判时间还没死的现象,说明人体的复杂远远超出现金医学的判断,也说明现今的医学(癌症)治疗体系和方向存在极大的误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