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酶为何物
酶,指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高分子物质, 在酶的催化反应体系中,反应物分子被称为底物,底物通过酶的催化转化为另一种分子。与其他非生物催化剂相似,酶通过调节化学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来改变反应速率,大多数的酶可以将其催化的反应之速率提高上百万倍;事实上,酶是提供另一条活化能需求较低的途径,使更多反应粒子产生更多的有效碰撞,以产生更多的动能。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其碰撞所得到的动能通过转化,加快反应速率。酶作为催化剂,本身在反应过程中不被消耗,也不影响反应的化学平衡。
虽然酶大多是蛋白质,但少数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分子并非为蛋白质,核酸类与氨基酸衍生物也是很多酶的组成
机制
酶(E)与底物(S)形成酶-底物复合物(ES)
酶的活性中心与底物定向结合生成ES复合物是酶催化作用的第一步。定向结合的能量来自酶活性中心功能基团与底物相互作用时形成的多种非共价键,如离子键、氢键、疏水键等次级键,也包括范德华力。它们结合时产生的能量称为结合能,这就不难理解各个酶对自己的底物的结合有选择性。
若酶只与底物互补生成ES复合物,不能进一步促使底物进入过渡状态,那么酶的催化作用不能发生。这是因为酶与底物生成ES复合物后尚需通过酶与底物分子间形成更多的非共价键,生成酶与底物的过渡状态互补的复合物,才能完成酶的催化作用。实际上在上述更多的非共价键生成的过程中底物分子由原来的基态转变成过渡状态。即底物分子成为活化分子,为底物分子进行化学反应所需的基团的组合排布、瞬间的不稳定的电荷的生成以及其他的转化等提供了条件。所以过渡状态不是一种稳定的化学物质,不同于反应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就分子的过渡状态而言,它转变为产物(P)或转变为底物(S)的概率是相等的。
当酶与底物生成ES复合物并进一步形成过渡状态,这过程已释放较多的结合能,现知这部分结合能可以抵消部分反应物分子活化所需的活化能,从而使原先低于活化能阈的分子也成为活化分子,于是加速化学反应的速度
钥锁模型与诱导契合模型
生物反应中,酶和底物结合时,底物的结构和酶的活动中心的结构十分吻合,犹如一把钥匙配一把锁。酶的这种互补形状,使酶只能与对应的化合物契合,从而排斥了那些形状、大小不适合的化合物,这就是“锁钥学说”,是“诱导契合”学说的前身。不过经过研究与实践,“诱导契合”学说便被提出。
“诱导契合”学说指出,酶并不是事先就以一种与底物互补的形状存在,而是在受到诱导之后才形成互补的形状。底物一旦结合上去,就能诱导酶蛋白的构像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使酶和底物契合而形成酶-底物络合物,并引起底物发生反应。反应结束当产物从酶上脱落下来后,酶的活性中心又恢复了原来的构象。
“诱导契合”学说的提出与模型的建立,使得人们对酶这种世间万物难以离弃的物质现出原形。之后,人类开始对酶进行仿生学研究,并研制出许多成本低廉,催化效率远大于无机催化剂的活性物质。现如今,酶系物质也真正运用于人类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在推进反应发生的过程中,也推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然而关于酶及霉系的研究,关于其镜像相对作用等延伸项目,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控制好生命的变速器,方能使生命平稳运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