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医疗健康生态圈,互联网医疗迎来黄金发展期。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多领域技术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新技术与新商业模式快速渗透到医疗各个细分领域,从预防、诊断、治疗、购药都将全面开启一个智能化时代。我们认为在人口结构与健康需求变化、政策扶持、资本驱动以及技术变革四大因素共振下,互联网将加速重构医疗健康生态圈,解决各个环节痛点,基于医疗大数据平台的诊断与治疗技术将把个性化医疗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互联网医疗行业成长呈S型曲线,今年是从S的底部往上行,流量积累出现爆炸性增长,去中心化迫切,预计行业未来3年将保持50%的复合增长,到2017年预计整体规模将超过350亿元,远期十倍空间可期。 控端—导流—变现,以下四个维度解构互联网医疗模式。1、医疗端:商业模式包括远程医疗、轻问诊以及围绕医院及医生资源打造整个医疗生态链,盈利是通过产品(药品、器械、保健品等)落地,谁掌握了核心的医院及医生资源,谁就掌握了整个利益链条的议价权。我们认为未来某个平台对于医生资源的黏性,核心在于是否能够放大医生的效率,而不是简单的利益分成。2、医药端:医药电商从单一去流通环节提供商转向健康方案服务商,对于垂直电商,引入移动医疗可以迅速解决电商起步初期的流量问题,也可降低推广费用,看好一站式解决方案。3、医保端:潜在市场过百亿,规模壁垒导至赢者通吃。IT厂商从2014跑马圈地,到2015订单落地,抢占了市场先机;医药流通龙头通过GPO和药事增值服务,也有望成为地方医保控费参与方。4、健康端:APP+大数据平台是医疗服务的核心价值端,最终形成海量入口-数据处理-服务平台的产业格局。体检健康平台渐成健康管理O2O载体,对上下游辐射力度强,有望最先打通“流量-服务-变现”闭环。未来发展方向:向上发展为健康云(APP健康互动专家),向下发展医疗O2O(专科医疗、增值服务、精准医疗)。 重点公司优势和增长看点。互联网医疗成长进入爆发期,虽然上市公司此类业务占比尚不高,但我们认为卡位好(具备端口优势、可持续性流量、及清晰商业模式)、管理团队好的公司有望成为重塑医疗生态的王者,估值亦将以VC估值的方式重构。 医疗端:推荐宜华健康(网络医院先行者)、和佳股份(康复+移动医疗打开成长空间)、乐普医疗(打造心脑血管患者生态圈)、翰宇药业(慢性病健康管理专家)、鱼跃医疗(携手阿里,医云打造药、械、服务一体的平台型公司)、朗玛信息(O2O闭环体系)。 医药端:基于线下网点发力O2O优势,“三堂一通”仍是医药电商领跑者,我们长期看好;关注具备云健康后发优势的上海医药、打造工业品牌网络运营平台的康恩贝、仁和药业。 医保端:卫宁软件(线下HIS资源价值得到重估);万达信息(全产业链布局打造互联网医疗生态闭环)。 健康端:汤臣倍健(扬帆互联网,拥抱大健康)、九安医疗(九米组合开启国内市场,大数据成为未来金矿)、宝莱特(血透业务实现高增长,智能穿戴打开增长新极)、奋达科技(转型血糖移动医疗,步伐迅速成果斐然)。 风险提示:前期高投入和高风险特性,对融入互联网业务的公司形成严峻挑战。 重塑医疗健康生态圈,互联网医疗迎来黄金发展期 互联网直击行业痛点,开启智能化医疗时代 “心塞行业”孕育互联网医疗发展大机遇 社会老龄化加剧、收入提高带来健康管理意识增强,原本医疗资源供不应求、供不对求、信息不透明又加之运作效率低下的传统医疗服务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持续增长、且不断多样化的国民医疗服务需求,在医疗端(就医方式、就医体验和远程医疗技术对接)、医药端(处方&购药)、健康端(院外健康服务)以及医保端(控费)等环节存在诸多痛点,属于典型的“心塞行业”。 新技术与商业模式快速渗透,重塑医疗健康生态圈 上述问题的存在给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多领域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的跨界融合,新兴技术与新商业模式快速渗透到医疗的各个细分领域,从预防、诊断、治疗、购药都将全面开启一个智能化的时代。如网络医院(B2C)、在线咨询(C2C)和远程医疗借助互联网实现有限医疗资源的跨时空配置,提高患者和医生之间的沟通能力,突破传统的现场服务模式,缓解医疗资源匮乏的现状。可穿戴设备使患者(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并将正常医疗流程无法获取的数据转换为实时动态数据流,为及时筛查、预防疾病奠定基础,同时可及时享受专业医护人员的各种健康咨询、筛查、预防、监护和干预服务。医药电商B2C和O2O模式为用户带来更加快捷的购药体验。 四大驱动因素共振,远期十倍增长空间可期 政策东风已来,制度破冰在即 人口结构改变、医疗资源结构失衡、医疗费用支出缺口等问题使医疗服务弊端日益凸显,政府试图通过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模式更新来解决医疗服务的诸多痛点。《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战略性提出“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强调要积极引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动全面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智慧医疗建设包括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等)、六大业务平台系统的互通及协同(公卫、计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及综合管理等)、远程医疗服务等发展。互联网医疗使政府无需重新建造医院以及诊所,通过“虚拟化”的医疗体制和系统,将医疗服务惠及更多国民,并且远程监控、管理患者的信息。 《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虽仍在酝酿,但已明确逐步放开的政策导向,解开电商在处方药销售和物流配送方面的政策约束,医药电商的市场空间有望从目前的近2000亿非处方药,向近处方药万亿市场扩展,医药电商有望实现从新业态到广泛应用业态的跨越。 BAT+众行业巨头强势介入,推动行业洗牌 作为公认的最后一块还未被互联网开垦的荒地,医疗健康行业涌现大量投资机遇,互联网医疗创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投资方面,整体看国内外2014年互联网医疗领域投资都达到历史最高,并且美国投融资金额是国内的6倍。2014年美国互联网医疗领域风险投资达到41亿美元,比2013年增长了125%,投资金额是过去3年的总和。2014年中国互联网医疗领域风险投资达到6.9亿美元,比2013年增长了226%,投资总额是过去3年的2.5倍。 互联网医疗成为各大互联网巨头“兵家必争之地”,争食互联网医疗“蛋糕”,加速互联网医疗行业重新洗牌。BAT三大巨头凭借自身的技术及资金优势,抢先布局互联网医疗。 百度采用“平台大数据”策略,凭借自身大数据优势,深入数据挖掘及人工智能领域,为用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如与北京市政府合作“北京健康云”项目,在原Dulife设备+平台的基础上,借助可穿戴设备、强大的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技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如减肥瘦身指导、健康管理咨询、远程心电监测等。 阿里巴巴以并购实现在医疗领域的大跃进,阿里健康掌握全国最大的药品流通监管码,并率先进入电子处方环节,涉足医药电商。阿里“未来医院”通过支付宝对医疗机构开放自己的平台能力,包括账户体系、移动平台、云计算及大数据能力等,意在改变公立医院拥挤不堪的现状,提高医院的运转效率,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 腾讯推出微信“全流程就诊平台”,患者只需要扫描医院二维码或者添加关注,就可以实现预约、挂号、缴费等就诊环节,提高就医效率,更侧重于直接投资在线医疗入口,如大手笔投资丁香园和挂号网,增强移动医疗领域的布局,打造医患互动平台。 京东着重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