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的Jefferies 医疗健康服务大会上,全球诊断龙头之一Quest Diagnostics 首席财务官 Sam Samad 披露,旗下血液阿尔茨海默病(AD)检测业务实现 “快速增长”,已成为Quest高级检测业务的重要增长引擎,2022年其Medicare报销数据为22354美元,2024年报销140万美元,报销金额增长了约 63倍,可见增长速度,而且这只是Medicare部分报销金额,不包括商业保险和自费部分,实际销售额可能更高。 具体业务方面,Quest目前主要提供两类AD-Detect自制实验室检测(LDT):一种检测血浆Aβ42/40,另一种同时检测Aβ42/40和磷酸化tau217(p-tau 217),且积极面还在扩大:今年新增的三分析物编码可实现单项超过120美元的报销,总计约360美元,而过往编码为40-90美元。展望接下来的3年,仍大概率会持续保持增长。 根据报道,有这个成绩主要受益于报销完善、治疗可用性增加及技术优化,良好的市场前景预期。这给国内IVD企业有什么启发呢,当传统 PET 成像仍因万元级价格让普通患者却步,当脑脊液穿刺因侵入性让老人抵触,Quest 用一管血的检测方案撕开市场缺口,其增长逻辑与现存短板,都为正处于爆发前夜的中国AD检测行业提供了样本。 随着今年5月FDA批准了Fujirebio的Lumipulse G血液检测方法,以及7月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发布的首份血液生物标志物临床实践指南,也许血检AD有新的开始,明确的临床路径。 国内血检AD还差什么? 此次最大的差异点应该是血检AD的报销区别,即支付条件的不一样,促使血检AD的LDT模式得以发展。对比中美医保体系,美国是以私人医保为主、公共医保为辅的混合型制度,而中国是国家统筹的社会全民保障型。在AD血检报销这块,恰好是美国这个体系率先让企业获利,从目前的Quest Diagnostics等商业实验室以LDT形式的检测来看,已被市场和高龄保险计划广泛接受。 另一方面,美国的药品和检测定价机制正经历改革,政府作为“战略性购买者”的角色在强化,这可能为包括血液检测在内的新技术报销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再回到市场层面,客观来说,阿尔茨海默病的传统诊断方法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或腰椎穿刺,这些检查不仅价格昂贵,且具有侵入性。而且并非完全、大范围的适用,根据英国《卫报》报道,英国现有超50万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目前仅有约2%的患者能通过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或腰椎穿刺这两种方法确诊。从市场反馈来看,患者的确是更需要一种无侵入性,较准确的检测模式来代替。 新疗法的初步功效和血液检测的出现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加Quest目前所证实的商业模式。随着lecanemab和donanemab等新药陆续获批,早期诊断的价值日益凸显,因为这些药物在大脑尚未遭受重大不可逆损伤的早期阶段疗效最佳。 技术方面,血检AD的核心突破在于检测方法的创新,例如Ques还提供的Lumipulse G检测通过测量血液中特定tau蛋白和β淀粉样蛋白的比例,识别可能患有脑部斑块堆积的患者,从而避免进行脑部扫描或腰椎穿刺等侵入性检查。补充其现有的AD-Detect产品线。 而国内方面,目前尚无明确的血检AD可以报销的相关讯息,只有AD疾病的诊疗在部分地区医保覆盖,报销模式截然不同。例如在重庆、邵阳等地方推行的以疾病为中心的门诊特殊病种政策,需确诊后再按符合政策范围内进行报销;一边是直接为特定的商业化检测项目付费;另一则是将整个疾病纳入慢病管理,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费用(可能包含检测)得以报销。 不过也有积极面,去年迪安诊断引入Quest的 AD-Detect® β-淀粉样蛋白42/40血液检测方法,共同开发和提供基于血液的AD检测服务,是否能落地生根,我们拭目以待。 光鲜数据下有坑吗?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最明显的一点是Quest的快速增长,是Medicare先后为Aβ42/40、p-tau217等LDT开了CPT专属编码,并给出120-360美元/项的明码标价,让医生敢开、患者愿测,这可能是最大的动力因素。 而国内AD血检只能套“神经变性病筛查”“痴呆鉴别诊断”等模糊项目,价格30-80元不等,医院欠缺动力,若借鉴Quest经验,企业需与协会、医保局共同完成“临床经济学证据+卫生技术评估(HTA)+专家共识”等,申请物价编码,再谈判纳入医保或商业险特检目录。 Quest以LDT形式服务全美,再逐步申请FDA/NCD报销,而非苦等IVD注册证。国内2019年《医疗器械监管条例》已给LDT留出口子,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四地试点“实验室自建项目”备案制。企业可先建立检测平台,跑通SOP、积累临床数据NMPA报证,同时用收费编码先收成本价,剩下的就等政策窗口。也许,迪安诊断现在走的就是这条路径。 还有一点的是Quest今年把Aβ42/40+p-tau217做成“三分析物”组合,报销价直接跳到360美元,是旧编码的4-9倍。国内多数报证产品仅做Aβ42/40或p-tau181,灵敏度和特异性未能完全满足临床需求。 最后是与lecanemab、donanemab 上市让医生“有药可开”相比,国内仍需大量验证,即缺乏循证证据,可能导至“诊断出来也无药可医”。国内企业应与新药临床中心合作,把血检作为入组筛查工具,既获得免费样本数据,又可提前锁定药品上市后伴随诊断权益。 结语 由此可见,AD血检在国内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在开单意愿、支付水平、技术优化等多维度全方位提高,并非盲目搬用。 Quest 用“医保定价+LDT先行+多标志物套餐+新药联动”四连跳,把AD血检从科研服务变成盈利业务。从客观发展规律看,国内企业大体上也需要把“支付、合规、产品、疗效”四个闭环全部跑通,才有可能在复制同等速度增长,甚至可能更快。 参考资料: 1.美国,AD血检业务高速增长!,IVD原料世界,2025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