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小桔灯网 门户 资讯中心 产品杂谈 查看内容

同一套考卷:11个tNGS产品,谁在“断层领先”?

2025-4-23 18:00| 编辑: 归去来兮| 查看: 199| 评论: 0|来源: 有趣的胖子万里挑一

摘要: 同一套考卷,自然能分高下
昨天,茉莉飘香就中检院的tNGS质量评价发表了评论
tNGS,做的是“症候群”
今天这篇,是从“参评产品及其技术”的角度
并且最狠的是
TA给11个参评产品进行了“排名”
——本文作者:在下无名——




同一套考卷,自然能分高下‍‍‍‍‍‍‍‍‍‍‍‍‍‍‍‍‍‍‍‍‍‍‍‍‍‍‍‍‍‍‍‍‍‍‍‍‍‍‍‍‍‍‍‍‍‍‍‍‍‍‍‍‍‍‍‍‍‍‍‍‍‍‍‍‍‍‍‍‍‍‍‍‍

——前言







读完这次的tNGS质量评价文章,个人感觉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点,分享一下个人观点。
整个研究尽量本着中立、客观、严谨的态度来做,在病原微生物检测领域,这应该算是参与单位最多、且质量非常高的横向整体评价了。
与研究者上一个mNGS的整体质量评价一样,都值得作为行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节点。
而在整个研究中,透过数据质量、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重复性、以及不同微生物浓度范围下的产品检测性能,我们可以看到有规律也有乱象,同时为之后的研究可以提供一些思路。
我的个人观点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1. 整个研究思路分析以及对后续研究设计的建议
2. 透过数据看看各家参与单位的产品表现(吃瓜群众重点关注哈)

PS:这篇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果我俩理解不一样,那么你是对的。欢迎留言区探讨。

01

“研究思路及结论点”

|01:tNGS的产品定位及研究比较
茉莉飘香的文章里说得很在点,我们来评价tNGS,到底评价的是什么?
业内人士都比较清楚,即使是mNGS,不同技术路线的选择在不同样本类型、及不同临床场景下的表现都是不一样的。
那么tNGS作为一种靶向方案,一定是要看产品设计及适用场景的。
因此来进行整体评价时,不宜选择太宽泛,需要严格限定样本类型、适用症候群及应用场景,不然容易出现鸡同鸭讲的情况。

入选的几家单位,靶点数量从30-700个不等,覆盖的微生物大类也差异较大。
以C5家为例,其覆盖靶点种类,看上去比较像一个CNS感染的panel,那么对它的评价就应该同时包含完整病原体颗粒和cfDNA两种类型的效能。
这一点,研究者在讨论中也做了相应思考:
“研究使用的参考品不能模拟血液或脑脊液中存在的微生物细胞游离DNA(microbe cell free DNA,mcfDNA), 因此评价结果不能反映tNGS试剂检测mcfDNA的性能。根据检测原理,相比具有完整全长形态的微生物基因组靶标,对于随机产生的且长度仅有80~160 bp 的mcfDNA 靶标类型[44], 多重扩增法tNGS 试剂的扩增引物的实际扩增效率可能受到较大影响,从而导至检测性能下降。后续应研制相应参考品,并设计合理的实验室和临床评价方案, 对以mcfDNA 为检测靶标的tNGS 试剂进行有效的验证和确认[11]。”

|02:tNGS与mNGS的比较
整体研究真实呈现了tNGS与mNGS的不同点。
先看图a,对于同样的物种,tNGS的检出reads数比mNGS普遍提升了2-3个数量级,即使是在本次普遍检测表现不太好的物种肺炎链球菌上,这个趋势同样存在。

但是来看图b,即使排除肺炎链球菌,tNGS也并没有表现出显著优于mNGS的检测效能。

我看不到各家单位真实的数据细节,仅能盲目猜测可能存在两个原因:
1. 背景噪音放大了
tNGS在最大化降低了宿主背景干扰的同时,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假阳性干扰,所以可能会存在的情况是,即使检出了真实微生物,但是难以验证真假,生信和报告组不敢或无法报出。
2. tNGS需要针对不同症候群进行靶点检测效能的优化
这个和茉莉飘香的观点完全对应。
tNGS产品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正向富集的技术,其检测效能依赖于引物/探针的效果。
一个好的tNGS产品需要针对不同症候群的不同病原,去进行针对性的靶点检测效能优化,而市面上很多中大型panel在这上面的内功还是不够的。
|03:tNGS的优点与不足
之前的讨论可以看出:
tNGS的优点是敏感性可能更好,在相同宿主背景下(2X10^5 Hela细胞)用更少的数据量(成本更低),对于特定症候群的针对性低载量病原体的检测有一定优势。
根据研究者2021年发表文献的数据表明,同样宿主背景的mNGS普遍需要20M reads左右的数据量来做到10^2数量级微生物的检出。

而在本次tNGS质量评价中,各家参与单位能做到用更少的数据量来进行更低的LOD的探索,部分表现优异的单位甚至能做到10^1甚至10^0数量级微生物的准确报出。
“从测序数据量来看,有7 家单位的测序数据量采用0~1 百万序列数(million reads,M),4 家单位采用1~10M。”
并且有一点是研究文章中未提及,但我认为应该说明的,就是之前关于mNGS研究的阳性符合率统计,应该并未包含10^1甚至10^0数量级微生物的结果符合率的。
也就是说tNGS和mNGS两个阳性符合率的统计范围有差异。

tNGS的不足也显而易见:假阳性。
假阳性的问题是tNGS绕不过去的一大难题,湿实验过程中扩增越多,实验室污染和样本间污染问题就越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假阳性影响的不仅仅只是阴性符合率。
如我在背景噪音环节描述的,如果实验过程中存在普遍的假阳性检出,生信和报告组会非常头疼,甚至某些情况下的真实检出会被误判为假阳性,从而造成漏报。

02

“各家表现”

这部分最尖锐,也最有争议。
我仅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分析,如有错误,欢迎打脸指正。
先上一张各家在不同微生物浓度范围下阳性符合率的图。

看完这张图,我的感受是行业内还是存在一些技术差距的。
“对于微生物浓度水平较高的参考品T1、T5、T9和T13, 仅2 家单位的阳性符合率为100%,分别是基于多重扩增技术的C1 和基于探针捕获法的C10。”
不同于研究文章中所述的高浓度范围下100%检出单位C1和C10,我个人认为检测性能表现最好的首先是C10,其次是C4。
C10不用说了,断层领先,稳定得可怕
叠个甲:本人与C10过去现在均无任何利益联系,既不存在雇佣关系也不是托。
在大部分浓度范围下都能做到100%检出,仅在T7和T8两个浓度下有漏检,个人猜测可能是带状疱疹病毒的漏检。
再结合下图的reads数与微生物浓度的关系,可以看得出C10的探针捕获能力是经过相当程度优化的,即使在低浓度微生物场景下,检出能力也很稳定。
作为对比,另外两家同样堆叠了单样本远超过1M reads的单位C4和C6,低浓度下检出序列数下降非常快,C6的阳性符合率也基本上是一路跳水。
胖鸽乱入:同样是探针捕获,C6和C10咋就这么不一样。

其次是C4。
这家是栽在了埃可病毒上,但本次研究埃可病毒的起始浓度也才700copies。总体来说埃可病毒的漏检瑕不掩瑜,在各个浓度范围的检出能力上,是最接近C10的。
“对于浓度较低的埃可病毒11 型,tNGS 和mNGS 的阳性符合率均较低,可能与埃可病毒11 型样本中浓度较低和各参加单位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相关。”
我们再来看数据质量。

采用多重扩增体系的短读长测序平台,是C1、C2、C4、C7、C9和C11,这一类型技术路线的测序数据中,引物二聚体比例必然偏高,并且有效数据量占比必然会略低。
结合这些特点,可以看出各家单位的研发和生信在其中要做的工作仍然很多。
C2家的数据质量控制相对较好,引物二聚体比例较低且有效数据量比例较高。
因此这家很自信地用相对较少的数据量(0.1M reads左右)来报结果,过分自信的结果就是阳性符合率也是一去不返了。
建议下次碰到类似PK不要省钱,宁可少吃两个馒头也要多上点数据量。

C4家的数据最让我感到惊叹。
在75%以上数据比例为引物二聚体的情况下,用远高于1M reads的数据量堆出了仅次于C10的性能表现。
对于这家公司的老板,我有两句忠言:
一,日常检测报告请坚持这个数据量;
二,请给报告组的红眼球们发奖金;

纳米孔测序平台的结果和数据,证明这个技术路线的临床应用还远远落后于短读长测序平台。
这个平台路线下的是C3、C5和C8。
首先三家都在肺链上丢分了,无论哪个角度来看,这都是不应该的,没检出就是该挨打。
C3的三百多个病原panel看不太出来是针对哪个症候群的,但C5的30病原panel非常像是一个CNS感染的panel:
这种情况下的高浓度的肺炎链球菌、李斯特菌和格特隐球菌漏检就要了老命了,不负责任猜想新生隐球菌的检测效能大概率也不好。
C8家的数据比较有意思。通过堆叠纳米孔测序平台下最高的数据量(10^5-10^6 reads每样本),实现了相对还可以的阳性符合率,甚至优于几家短读长测序平台。
这也印证了我之前说的,纳米孔测序的应用瓶颈之一,就在于数据量/成本/检测效能的博弈。
但这家的有效数据量为何这么低,我是没太搞懂的:
难道是因为读长不够长且准确度不够,导至未分类序列占比过高?
个人还是非常期待SBS法的纳米孔测序体系在tNGS里的应用。

03

“写在最后”

不太清楚整个研究的进行时间。
胖鸽乱入:2022年底-2023年
仅从研究本身来看,tNGS这个应用仍然只是走在了半路上,还远远没有到成熟的地步(mNGS其实也处在差不多的位置)。
从业的各家单位仍然需要从产品设计、适用场景、湿实验、干实验等各方面去进行大量优化。
并且tNGS和mNGS是两个不同的产品,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优化思路和方向也应该有所偏重。
借着这个研究,相信仍然坚守在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们,能更加清楚差距与不足,更能看清楚行业需求和未来进化的方向。
期待感染病原诊断的下一个技术性突破!

‍‍‍‍‍‍‍

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