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装备会上公布《病原体核酸快速检测临床规范化应用专家共识》非正式稿。本专家共识适用于开展病原体核酸快速检测的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本专家共识对存有争议的内容,进行详细描述、界定和要求。就例如开展条件、人员资质、分子POCT的定义等等。本篇就跟随大浩的思考一起来简析这篇非正式发布的专家共识!早期、准确地明确致病病原体,是感染性疾病诊断、抗感染治疗和改善预后的基础。病原体核酸扩增检测是感染性疾病准确诊断的重要方法。因此近年来,病原体核酸扩增检测向着POCT方向发展,因其操作简便、检测时间短、对实验室空间场地要求低等优点,对快速实现患者分流、明确病原体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其一:实验室建设中关于人、机、料、法、环的要求是否可以降低。其二:在使用一体化设备完成检测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再来看其对于分子POCT的特点的描述。本共识适用的病原体核酸快速检测应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一体化。标本预处理(如涉及)、核酸提取和扩增检测等环节应整合在同一设备内完成。 全封闭。标本预处理(如涉及)、核酸提取和扩增检测等环节应在同一密闭模块内完成,期间无需开盖操作。 速度快。检测全过程所需时间应明显少于常规实时荧光PCR,应可在40分钟以内完成。 小型化。核酸快速检测设备体积小,可便携。常规PCR扩增管无法实现完全密闭,使用常规PCR扩增管的核酸快速检测不在本共识讨论范围内。 大浩认为上述内容与其说是在描述分子POCT的特点,其更像是详细解释分子POCT是什么样的,这也是为后面管理和区分产品提供依据。而本共识确认围绕五个关键问题:实验室总体要求、标本采集及运送和保存、标准操作程序及性能验证、结果分析和报告、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进入正题!过往分子POCT开展中最被质疑的是,其在非PCR实验室开展的合规性?分子检测的特殊性决定,为了避免污染、保证结果准确。常规分子检测需要在PCR实验室内,并通过分区完成不同阶段的操作。虽然2021年发布《病原体核酸即时检测质量管理要求专家共识》中明确提出分子POCT可以在非PCR实验室内开展,但详细要求开展分子POCT检测,需要有生物安全柜、高温灭菌器等二级实验室必备设备。但现实情况是很多终端在门急诊、发热门诊以及非PCR实验室开展分子POCT时,因为空间和费用等因素无法全部配置二级实验室必备设备。因为合规性和必要设备的制约,致使很多终端在上述空间开展分子POCT检测时显得比较犹豫。专家共识1明确写出,在经过检测系统无样本间交叉风险和扩增产物污染风险后,分子POCT无需分区,仅需一个独立通风的实验室,且实验室可以开展其他项目(如血常规、生化类检验)。和常规病原体核酸检测公用区域,分子POCT可以放在二区。其余耗材和试剂可以放在试剂耗材库储存。1.经过验证的分子POCT可以放在通风的非PCR实验室内。2.经过验证的分子POCT可以和血常规生化放在一起。这样临检,尤其是可以在采样窗口进行采样,直接进行检测。(临检测更快符合需求)。3.就算和常规分子检测共用实验室,分子POCT仪器可以不用放三区,直接放二区,省去以前二区加样,三区上机的“麻烦”。专家共识3明确指出,涉及样本加样等“开盖”操作实验室宜配置生物安全柜,全程不涉及“开盖”则无需配置生物安全柜。再翻译一下,不仅分子POCT可以在非PCR实验开展,且涉及“开盖”操作建议优选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但不强制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这2个共识的“组合拳”下来,相信正式版出炉应该能打消不少终端开展的顾虑,也给了分子POCT企业推广的动力。采用强阳性样本和阴性样本交叉放置的模式,至少连续检测5批。如阴性样本结果均为阴性,说明无样本间交叉污染。上述每批实验完成后,分别对各检测模块外表面用拭子进行擦拭采样,用标本保存液或生理盐水洗脱拭子,将洗脱液作为待测样本上机检测。若检测结果为阴性,则说明为无扩增产物残留污染,检测系统的密闭性良好。如果为多重病原体核酸检测,至少选择一种病原体完成样本间交叉污染和扩增产物污染风险确认。共识4中表明,参与分子POCT实验人员需要参加临床基因扩增检验试验技术人员上岗培训,以及制度化内部培训和考核通过,确认能力后方可从事核酸快速检测。较为遗憾!在美国分子POCT是具有中等实验室技能豁免的产品,意味着美国护士是可以进行分子POCT操作的。而本共识和上述提及的质量共识依然还是要求专业资质、专业技能的人员操作分子POCT。1.推荐分子POCT检测用企业自己获批的采样器,也是推荐不强制。2.企业需要提供涉及检测的所有性能数据,例如检出限和精密度,相当于使用产品的临床实验室要对产品性能充分了解。且应该使用获得NMPA批准的产品。共识5中规定分子POCT可以使用的样本包括咽拭子、鼻拭子、BALF、血浆、脑脊液等。这对于样本的采样、运输和保存提出要求,大浩认为采样是检验中关键的一环。此外对于样本的质量要求和拒绝要求、保存温度与时间,样本加入检测模块后至开始检测的最长允许时间都应该由企业提供。由于是即时检测所以不推荐院外送检。共识6中则详细说明分子POCT的在开展检测前的性能验证方案,分子POCT通量较低,因此其性能验证方案被简化。包括的项目包括不限于,LOD和精密度的检测,使用弱阳性质控品(LOD的1.5-3倍)和阴性质控品各1份。使用2个质控品重复最少3次的方式验证不同的性能指标。但是在日常检测中必须持续通过质量控制,持续检测上述弱阳质控品和阴性质控品的检测结果。比较有意思的是共识7,由于病原体核酸快检在一体机内完成,所以企业需要提供可监测,样本预处理、提取、扩增和检测过程中的有效性质控方法,例如内参等。但是熟悉分子尤其是分子POCT的朋友应该了解,内源性内标,参与样本检测全过程,因此可以监控检测全周期。外源性内标,则是上机前加入检测模块(外源性内标通常不参与痰液和BALF的样本预处理),因其不参与样本预处理过程。这样外源性内标就不符合共识要求?不知道背后的寓意究竟何为。最后的共识8提出实验室应进行室内质量控制,每次开机先检测弱阳性和阴性质控品。若为多重病原体检测,宜尽可能轮流检测不同病原体的弱阳性质控品。实验室应该常态化参与病原体核酸检测室间质量评价。共识8还挺合理,就是不知道多少终端可以完成?另外每次开机质控的成本谁承担?室内质量控制,使用是第三方的质控品(非院端非企业),所以企业应先和一些三方质控品公司达成合作,提前优化产品性能和做好适配工作。已经有很多分子POCT产品参与过室间质量评价,这点不多讲!共识最后一句原文提及本共识将适时修订,以满足临床规范化的应用需求,当然大浩还是希望正式版出炉时能更加完善细化。但无论如何本专家共识这都给分子POCT企业和从业者注入新的动力!起码不强制使用生物安全柜、非PCR实验内开展、简化的性能验证方案都是利好分子POCT后续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