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塞力医疗公告称受限于行业政策及应收账款回款周期延长等原因,暂时无法按期归还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的募集资金5000万元,不到半年时间内,塞力医疗已经连续3次出现无法按期归还募集资金的情形,合计未按期归还金额接近5亿元,占上市后募集资金总额超四成。应收账款过高的压力之下,塞力医疗依旧努力向上,寻求破局。 目前塞力医疗主要在IVD集约化、SPD集约化、合作共建区域检验中心三个业务上发力,在IVD集约化,已与超过1800家合作供应商建立紧密联系,涵盖了国内外各大IVD知名企业,拥有超过51000种药品/耗材/试剂,1100多种仪器设备;SPD板块,从DRG、医废、区域中心三大角度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耗材从入库、存储、领用、消耗到结算的全程追溯,有效连接械企与医院,成为智慧化医疗服务的有力推动者;在合作共建上,主要承担实验室主体建设、信息化建设及标本物流、外送标本三大职能,还能助力检验结果互认。 应收账款高企的发展 从2021年至2023年,公司应收账款分别高达17.52亿元、17.67亿元、15.26亿元,同期整体营收分别为26.00亿元、23.09亿元、20.06亿元,占比分别为67.39%、76.54%、76.07%。2024前三季度营收14.20亿元。塞力医疗的客户主要为公立医院,虽然公立医院整体信用等级较高,但受限于财政资金预算及安排,付款审批流程繁琐复杂,回款周期慢。 高比例应收账款意味着大量资金被占用,正常运营需要,财务费用也随之升高。2021 年至 2023 年,财务费用分别达到7660.36万元、8834.70 万元、7288.12 万元,抵消了大量利润。 业绩方面,受市场变化冲击比较严重,业务增长受限。以IVD业务为例,产品同质化、集采、FF等,产品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简单说就是传统业务下行,而新业务方面,有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如医疗智能化转型升级,但短期内未能实现与之匹配的收益增长。新业务前期的市场开拓成本高、回报周期长。 资金承压,坚持难而正确 2024 年 1 月,塞力曾拿出 5000 万闲置募资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毫无疑问,两票制、耗材零加成、集采、DRG/DIP等等,多重变革之下,这种企业备受出血之痛。同时集约化模式为构建完善的供应链体系,需要提前向众多上游供应商支付预付款项,用于采购IVD试剂、耗材及医用设备等,以确保产品的及时供应与质量稳定。这使得大量资金被占用在上游环节。据了解,公司每年向上游供应商的预付款金额高达数亿元,且随着业务规模扩大,预付款比例还有上升趋势。 资金的压力面前,塞力医疗可谓是负重前行,为了前方的希望曙光。 结语-如何破局 面对严峻的资金困境,当务之急是加大应收账款催收力度。一方面,内部需优化催收流程,组建专业催收团队,深入分析各公立医院客户的付款习惯、资金拨付周期,制定个性化催收方案。对于账龄较长的款项,采取高层对接、定期上门拜访等方式,必要时借助法律诉讼手段维护自身权益。或引入第三方专业催收机构,利用其丰富经验与专业资源,加速回款进程。 总之,既然是利润和收入的主要占据点,需要想方设法回归正常。 在支出方面,严格监控,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借款上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除传统银行贷款外,可尝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发行中期票据等方式,降低对单一融资渠道的依赖。 当然这些终究来说是短期行为,开发新增长点才是长期措施,聚焦于优势细分领域,如凝血诊断、微生物检测等,需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例如基于在微生物检测领域与意大利 COPAN 的合作基础,联合研发适应中国市场需求的微生物检测新技术、新产品巩固市场份额;布局细胞免疫治疗、肠道微生态检测等赛道,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又如SPD业务,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进一步优化医用耗材供应链管理服务,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区域检验中心共建方面,加强合作,根据区域医疗资源分布特点,合理布局检验中心,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期待企业胜利破局! 参考资料: 1.应收账款15亿,连亏三年,这家上市公司如何破局?,IVD从业者网,2024 2.半年内三次失约归还募资,塞力医疗受困13亿应收款,第一财经,2025 3.公立医院回款不理想,这家公司应收账款超15亿元,总市值才12亿元!公司回应:将加大催收力度,每日经济新闻,2024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内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 |